亲子沟通潜台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育报尹建莉
就像“潜规则”经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样,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言之语。
教育愿望与结果背道而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往往只关注自己说了些什么,没关注自己话语表象之下的潜台词是什么。潜台词,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说对了,就是教育;说错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坏了,就说“你不爱惜玩具,就送给别的小朋友玩吧”。孩子听到的内容是:自己是个不爱惜玩具的人,妈妈对我不满意;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是对我的惩罚—有这样的印象垫底,那么以后孩子出现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不强、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几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社会的浸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有一位爸爸来找我咨询,说5岁的女儿总是不好好吃饭,并且经常发脾气。他们每天都会把饭菜做得美味可口,也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总是采用激励的方法,比如经常在开饭时对孩子说:“宝宝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一招呼,就马上过来吃饭。”这一招不行的话,就会采用激将法:“你不喜欢爸爸妈妈了吗?不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吗?”终于把女儿招呼到饭桌上来,孩子却总是不好好吃,要么拿着玩具玩,要么要求父母喂。父母就会说“宝宝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饭时不玩玩具”,或者说“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别人喂,让爸爸妈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表面看,这位家长的话语很正面,实际上句句有不良暗示,把孩子吃饭的表现和“好”、“坏”以及与父母的感情联系起来,让吃饭这个简单的事情背负了道德、责任和情感等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很大压力。在父母这些“激励语”之下,一个幼小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无法每一回都让父母满意,经常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觉自己不能令父母满意,内心会愧疚,并且对父母之爱产生不确定感,陷入惶惑。这种挫折感一再发生,孩子不但形成稳定的厌食心理,更有可能形成稳定的内疚感和逆反心理,对吃饭这件事更加痛恨,并且情绪烦躁、发脾气—这就是潜台词造成的后果。
说好潜台词的底线,是你的意识(而不是话语)中是否给了孩子信任和尊重。
我认识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家长,几乎天天监督孩子写作业,但孩子常常会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一、二名。有一次我听到她这样催促孩子:“你已经欠数学老师三次作业了,还欠着英语老师两次作业,今天再不写,欠得更多了!”这分明在告诉孩子:作业是老师的,不是你的,学习是一件欠账与还账的事情,你写作业是在为老师工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下,孩子怎么可能对学习有正常心态呢?
类似的说法还有:“考试没上90分的,罚抄课文10篇”,“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学习成了刑具,成为阻碍享乐的任务,于是老师或家长越喜欢说这类话,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淡。
要避免此类不良潜台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消极的办法是少说,积极的办法是给孩子正面暗示。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观念变了,潜台词就变了。
潜台词变了,孩子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