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么多年医疗改革,公立医院们除了偶尔喊喊口号迎合上意,大部分人已经比较麻木了。医疗体系是一个“多国杀”,各方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互相掣肘,寸步难行(参见图1)。
图1多龙治水下的医疗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院长连开除一个事业编制的员工都做不到,谁坐到这个位置上能做的事情都有限。对于一个已经研究临床三四十年的院长,八年的院长位置是临时的。公立医院院长们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官员职位和院士荣誉是一些院长的理想,而临床业务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做好临床和做好医院管理要求的技能是南辕北辙的,很难指望精通临床业务的医学专家一两年变成了医院管理专家。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和激励导向下,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就变成了一句口号。保持医院经营微亏或者持平(太挣钱财政补贴成问题),保证别出事,同时利用现有位置实现自己的一些利益诉求,就变成了大多数公立医院管理层的不二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投入是严重不足的,很难“移动”起来。相对于医药和器械这些能够直接给医院带来收入的产品(医院收入42%来自于药品加成),医疗信息化上的投入纯属练“内功”,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很多人说起医院信息化言必称HIS,以为我们医院们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其实HIS只是起源于收费管理的一个主要医院系统,真正的医院系统非常庞大。德鲁克曾说过,医院是最复杂的人类组织。医院的信息系统也是最复杂的,下面是一家典型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架构图。
图2一个典型的大型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是随着医院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的,先从门诊收费需求开始,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然后根据临床需求像搭积木一样,不同厂商开发的不同系统逐渐进入整个体系,逐渐变成了一个系统耦合程度很高,纷繁复杂的系统(参见图3)。信息系统架构缺乏整体规划,信息交换规范不统一,系统间数据交换为点对点对接、对接方式多样,存在严重信息孤岛现象。
图3医院系统之间的内部关系图
突然有一天,医院和医疗信息厂商发现闯进来一群号称移动医疗的“野蛮人”,很多人非医学科班出身,嚷嚷着要让医生找不到工作,难免会被嗤之以鼻。移动医疗目前阶段根本进入不了核心医疗流程,只能做一些边缘性的事务,不少人看不明白移动医疗投了这么多钱目的是什么,将来怎么挣钱?当然也有有识之士,不断思考自己医院在这场互联网大潮中应该怎么发展,纷纷推出“云医院”的概念。
然而以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亟待解决的问题太多(缺少身份唯一标识,数据标准性差,临床数据散落在各系统无法统一整合等),根本达不到互联网级别的应用。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投入意愿和能力,美国斯坦福医院在设计电子病历系统时,抽调了20个临床专家花了一年时间与技术团队一起设计开发系统,好的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医疗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双重投入,中国有哪个医院能做如此的投入。互联网产品设计是最讲究用户体验的,而传统信息系统用户体验优先级是很低的,这样的系统要接入互联网,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
延伸阅读:医疗器械技术评价遭遇三大难题“互联网+医疗”将成下一个风口业界对“互联网+医疗”的诠释与思考“互联网+”顶层设计 养老医疗更方便大数据指引个体化医疗发展青海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