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客聊老子第2章之老子与养生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很多表面的解释是,不要让民众看到能引起贪欲的事物,这样民众的心智就不会昏乱。
从字面上来看,这样解释也是没有错的。理虽这样说,可是谁能做到呢?可欲的东西,你越不让他去见,他越是难以按捺。所以这种解释,实则不通。
而且这种使民不见可欲的做法,那是要做很多事情的,和老子主张无为就相背离了。那怎么理解这句呢?
这是从个人的修身来讲的,可欲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住、灭。当你见到可欲的时候,说明你是陷在对有为法的执着当中了,要看到欲背后的道,这个欲就会消融在道之中,佛家叫做缘起性空,可欲是缘起法,缘起法毕竟空,在缘起性空当中你想找到一个可欲的东西实际上是找不到的,此时欲在道中,心则不乱。
这个有点太专业了。的确,修心的一个要点就在这里,佛学当中为了说清楚这缘起性空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本宅不才,自己也没搞明白,也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让所有人明白,明白的人自会在此处产生共鸣,看不明白的哪怕是略有所悟,本宅也算欣慰了。
那么就给能听得懂的人,再深入讲一下:当你平时心有所著的时候,此时必见到所欲,此时心即已乱。这是平时修心的要点。
此句和金刚经上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一个事。无所住即不见可欲,而生其心,其心不乱。
不见可欲并非控制“所”,而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能的境界,用智慧超越所欲。在道的层面超越所欲。
觅而不得为不见,而不是把东西拿开,也不是把眼睛蒙上或转过头去。
(至于“能”与“所”的概念,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能”指能动一方,“所”指被动一方。“能”与“所”相对,所是能的对境,相互不能离开。东晋的僧肇大师曾说:“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句话的各种基于文字的表面解释,本宅就不解释了,随便找一本通俗读物就可以了,很多解释都是表浅的。如果你觉得似懂非懂,越看越糊涂,由此而感觉老子也不过如此,那你就错了。
读宅客聊老子应该怎么读?
首先我还是推荐大家买一本通俗读物,先解决文字和对表层含义的理解,然后多读老子的原文,然后不时地再来品味本宅给您预备好的大餐。
现在流行很多道家的养生功法,老子是道家的基本经典,里面自然有很多养生的原理,这一句可以说是从根上讲该如何养生,在根上讲的东西才是最高的,高级的东西反而简单,在枝枝叶叶上讲的东西反而不高,但由于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反而传播的很广。
“虚心”就是上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实腹”指的就是精神内守,有人抬杠了,精神都内守了,那不就又有所住了吗?
说得不错,问题提得很尖锐,对于大多数人,做不到“应无所住”的时候,别假装应无所住,那样没啥用,这时要做到,心不外驰,把心放到肚子里,意守丹田,培其根本,腹必实矣。当你通过长期的禅修、冥想可以做到“应无所住”的心不外驰时,不见可欲就是内守。
精神内守,则物我两忘,妄念不生,其志必弱,一团和气,筋骨必强。
“虚其心,实其腹”就是金丹大道的核心。
具体的方法在这里就不讲了,一则一两句说不清楚,二则就扯远了,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很多的话,先留下一个伏笔,将来通过几个卦象给大家讲一下。
有根据吗?当然有,大家可以看看《洗髓经》的原文,《洗髓经》实际就是修心的心法,只有在精神内守的时候,才能气入骨髓,才有洗髓一说。
再参看《黄帝外经》或《外经微言》开篇就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形和神的关系,在这一章里先不展开,后面会有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的章节,到那个时候再说。这个问题也是很细致的。)
这才是从心到身全面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任何传统的养生,离不开这几句所讲的要点。
现在有很多人见到“可欲”,拼命赚钱,其志坚强,最后钱赚没赚到不一定,健康没有了的人比比皆是。钱挣到了,命没了,这种肯定不是养生,此乃杀生。
使夫智者不敢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智者有些版本也写做知者。)
上面讲的圣人之治,用在内就是修身,用在外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完全是一套路数,圣人之治明察秋毫,耍小聪明、编瞎话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落实在禅修上就是,在胜观的状态下,执着、妄念方起方灭,无所作为,如梦幻泡影。
在道的层面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并不一定是要达到究竟的道,精通管理之道,在管理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无为,但离真正的无为还是有些差距,不过也有些相似。
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在哪里相通呢?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