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样图森破!其实中国早在1800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biubiubiu”玩儿弹幕了!
1800年前的弹幕墙和up主东汉末年,差不多在刘备长青春痘的时候,有个叫师宜官的弹幕爱好者,就开辟了“弹幕墙”这种新奇的玩法。
这位名字自带诗意的up主做弹幕墙的想法,来源于自己一个坏习惯:
师宜官字写得特别好,也许就因为自己“才大气粗”,所以经常不带钱去酒吧喝酒,但是店小二却不能每次都理解他这诗和远方的风情,还得让他把眼前的酒钱先付了再说。
于是师宜官常常一边喝一边在酒吧墙上“发弹幕”,发完了就求酒友们围观、点赞、打赏。等到打赏的钱够酒钱了,师宜官就把弹幕擦掉,有种“阅后即焚”的酷炫感。
师宜官之后,在墙上发弹幕的文艺青年越来越多。到了唐朝,文艺青年们流行“弹幕诗”,灵感一来,气氛一到,不管是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弹幕诗就上了墙。于是,那个时候如果你出门旅游,看到的风景都是这个画风的:
全唐诗收录4万多首唐诗,里面不少流传千古的诗,都是“弹幕诗”,比如著名“弹幕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最早就是写在黄鹤楼的楼壁上的:
后来文艺青年的偶像李白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还这样感慨过: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弹幕在♂上头♂。”
玩弹幕玩到出书也是没sei了
古代纸张很宝贵,正常来说,字的密度越大越节省纸张。然而古代的文艺青年们为了能在书中发“弹幕”,特意把行距加大又加大,并且在页眉处留下无比宽阔的空白,像这样:
很多经典的弹幕最后还能集结成一本新书,比如《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写弹幕都能出书,古人也是能上天了。
弹幕狂人乾隆的行为艺术在古代,还有一种更加奢侈的 VIP弹幕:字画题跋 而说起这种昂贵的玩弹行为,就不能不说赫赫有名的弹幕狂人——乾隆皇帝。
古代的普通文艺青年很少在字画上发弹幕,尤其是中国画讲究留白,要的就是那种不说破的朦胧美,但是因为乾隆童鞋对弹幕事业的无限热爱,好多名画古迹不免被弹幕洗礼。
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原作只有28字,乾隆先后在上面发了上万字的弹幕。到最后,长达5.5米长的书贴上,王羲之的真迹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间全是乾隆各种形式的弹幕。乾隆还特别喜欢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据统计,乾隆在画上的留白处疯狂似的发了56处弹幕,又作诗又考证,画上的留白几乎都被他的弹幕塞满了。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
乾隆皇帝还喜欢游山玩水,来一场说走就带着大家一起走的旅行。曾经六下江南的他,走到哪里就弹到哪里:
香山上有乾隆的弹幕50多处......
乾隆在卢沟桥头的弹幕“卢沟晓月”......
乾隆在西湖十景碑一口气弹诗60首......
可以想像,最早发明视频弹幕的日本网站niconico动画,说不定就受到过中国古代文青们的启发。而现在上优酷追剧,弹幕一开画风立马就变成这样:不过,只要想到我们的血液里,早就有了弹幕文化的基因,看到这样的画面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