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弹琴 1800年前,古人是如何玩“弹”的?

你以为弹幕这种东西是由我们最近几年玩出来的新玩意吗?



图样图森破!其实中国早在1800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biubiubiu”玩儿弹幕了!

1800年前的弹幕墙和up主东汉末年,差不多在刘备长青春痘的时候,有个叫师宜官的弹幕爱好者,就开辟了“弹幕墙”这种新奇的玩法。

这位名字自带诗意的up主做弹幕墙的想法,来源于自己一个坏习惯:

师宜官字写得特别好,也许就因为自己“才大气粗”,所以经常不带钱去酒吧喝酒,但是店小二却不能每次都理解他这诗和远方的风情,还得让他把眼前的酒钱先付了再说。


于是师宜官常常一边喝一边在酒吧墙上“发弹幕”,发完了就求酒友们围观、点赞、打赏。等到打赏的钱够酒钱了,师宜官就把弹幕擦掉,有种“阅后即焚”的酷炫感。


师宜官之后,在墙上发弹幕的文艺青年越来越多。到了唐朝,文艺青年们流行“弹幕诗”,灵感一来,气氛一到,不管是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弹幕诗就上了墙。于是,那个时候如果你出门旅游,看到的风景都是这个画风的:
全唐诗收录4万多首唐诗,里面不少流传千古的诗,都是“弹幕诗”,比如著名“弹幕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最早就是写在黄鹤楼的楼壁上的:
后来文艺青年的偶像李白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还这样感慨过: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弹幕在♂上头♂。”
玩弹幕玩到出书也是没sei了
古代纸张很宝贵,正常来说,字的密度越大越节省纸张。然而古代的文艺青年们为了能在书中发“弹幕”,特意把行距加大又加大,并且在页眉处留下无比宽阔的空白,像这样:
很多经典的弹幕最后还能集结成一本新书,比如《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写弹幕都能出书,古人也是能上天了。
弹幕狂人乾隆的行为艺术在古代,还有一种更加奢侈的 VIP弹幕:字画题跋 而说起这种昂贵的玩弹行为,就不能不说赫赫有名的弹幕狂人——乾隆皇帝。
古代的普通文艺青年很少在字画上发弹幕,尤其是中国画讲究留白,要的就是那种不说破的朦胧美,但是因为乾隆童鞋对弹幕事业的无限热爱,好多名画古迹不免被弹幕洗礼。
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原作只有28字,乾隆先后在上面发了上万字的弹幕。到最后,长达5.5米长的书贴上,王羲之的真迹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间全是乾隆各种形式的弹幕。乾隆还特别喜欢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据统计,乾隆在画上的留白处疯狂似的发了56处弹幕,又作诗又考证,画上的留白几乎都被他的弹幕塞满了。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

古人弹琴 1800年前,古人是如何玩“弹”的?


顺便一说,这幅被乾隆弹幕乱涂乱写的作品并非真迹。
乾隆皇帝还喜欢游山玩水,来一场说走就带着大家一起走的旅行。曾经六下江南的他,走到哪里就弹到哪里:
香山上有乾隆的弹幕50多处......
乾隆在卢沟桥头的弹幕“卢沟晓月”......
乾隆在西湖十景碑一口气弹诗60首......
可以想像,最早发明视频弹幕的日本网站niconico动画,说不定就受到过中国古代文青们的启发。而现在上优酷追剧,弹幕一开画风立马就变成这样:不过,只要想到我们的血液里,早就有了弹幕文化的基因,看到这样的画面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对不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1951/318422083417.html

更多阅读

古人近视怎么办 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因为近视问题,笔者自中学时代起就不得已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戴的话做事出行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东西。而环顾四周,我的同学和老师里面近乎一半左右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读很多书导致用眼过

古人养生经典名言 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爱华保健知识配图   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头部有许多重要穴位,梳头能有效刺激诸多经穴,促进血液循环、坚固发根、疏通经络。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梳头这个动作。怎么梳头最养生?  宋代苏东坡曾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

美丽的姑娘 古人是如何高逼格地夸赞美丽的姑娘呢

  如今,“美女”这个词已泛滥到大街小巷,成为招揽客源的必备词汇。叫一声“美女”,回头率估计和“帅哥”持平。怎么样才能在众多美女声中脱颖而出,高逼格地夸赞美丽的姑娘呢?看看古人是如何表示的。  侧面赞扬  中国古代四大美

古人如何避暑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夏天烈日炎炎,燥热酷烈。虽不至让人厌恶,但因常与闷、热、躁联系在一起,古今往来的人,都想到了一个相同的词:避暑。爱华保健知识配图  古代没有诸如风扇、空调等降温电器,他们是怎么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当然是

声明:《古人弹琴 1800年前,古人是如何玩“弹”的?》为网友难诉衷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