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北郊区的海淀种稻歷史较长。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水源自玉泉山泉水,水质优良清澈,灌浇出的水稻米粒饱满光润,蒸饭有黏性,熬粥呈茶绿色,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之美誉,被指定为专供“御米”。其中的六郎庄有“京西第一村”之称,清代曾是京西稻试验区,有三百六十顷御稻田。
清康熙、乾隆后,始有“京西稻”之称,数百年来,尽管京西稻种植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京西稻作为一个品牌而代代流传下来。
在畅春园的西墙内,从无逸斋土山以北,直到位于园西北的大西门,约有上百亩田地,是康熙栽种早御稻的“试验田”。康熙亲自参与培育新稻种,命名“御稻米”。
之后,康熙下令把它向北方的承德和南方的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均获得成功。康熙为此作七绝一首《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岁乐穰。”
后乾隆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所产谷米供宫廷食用,因而又誉之为“贡米”。该稻米属粳稻亚种,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糯滑,香气四溢,且米粒不散碎。
慈禧当政时,曾下令在颐和园外半里,自北坞、蓝靛厂、巴沟一带划入御用稻田。
稻田是御田,归朝廷所有,不许稻农进行稻谷交易。康熙五十三年,内务府奉宸苑在青龙桥设立了“稻田厂”,专门管理皇家稻田的事务,为京西稻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京西稻属皇宫贡米,经检斤过秤上缴宫廷,稻农们吃不上自己种的稻米。直至晚清时期,随?稻田面积扩大,江南稻米北运增多,海淀一带拥有稻田的富人增多,开始出现民间收购和贩运京西稻。海淀青龙桥一带的饭馆中也可吃到京西稻做的米饭。
海淀种植京西稻有名,关键是缘于有优质的水资源。海淀西临太行山、燕山馀脉,下傍永定河故道,区域内湖泊、河流、泉水比比皆是。万泉庄因有二十八眼名泉而获此称谓。万泉河也因泉为源头而得名。著名的玉泉山泉是海淀地区四十多处名泉中的代表,曾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泉。至明清两代,玉泉水系成为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京西稻由国家统一收购、上调、专仓保管,由西直门粮库加工成“特贡”大米,作为中央机关用米。八十年代后,海淀水稻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京西稻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国家重要活动和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常用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