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庭教育】《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
《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孙云晓教授 李文道博士 合著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于1979—1989年间对毕业生作过一个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
1979年,哈佛大学MBA专业的毕业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你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把它写下来了?你是否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实现它?”
调查对象的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并把它写了下来, 13%的毕业生有目标却没有写下来;其余 84%的人除了打算离开学校后好好过个暑假以外,什么目标也没有。
十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调查的学生。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初那 13%制定了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毕业生挣的钱,是那些没有目标的 84%毕业生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把目标写下来的 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平均是其余97%的毕业生的十倍。十年来,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十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成功呢?可以说,成功就是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什么是目标呢?你的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呢?父母是否真正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在孩子还是小不点儿时,你或许不止一次问过孩子这样的问题:“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成为科学家。”
“当一名医生。”
“当警察,抓坏人。”
“开飞机。”
“当宇航员。”
…… 孩子响亮的“宣言”常常博来众人的欢笑,也赢得父母的夸奖,但笑声过后,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的宣言当真,又有多少父母尝试过把这对话继续下去呢?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上小学了,很快,又是中学生了,父母对孩子的不满却越来越多:
“孩子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来后,也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一日之计在于晨啊,他怎么就不知道珍惜时间呢?”
“放学回到家,一块橡皮能玩上半天,作业常常写到半夜。” “假期在家,说是在学习,往书桌前一坐,摆了一桌子书,不知道该看哪本,不知道先做什么。”
“孩子整天什么都不想,就知道玩,马上就要小学升初中了,我们着急死了,但孩子一点不着急,跟没事似的。” 父母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不上心。作为父母,您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心中缺少清晰的目标呢? 目标是一个人期望未来能达到的状态,目标是对一个人目的的说明和界定,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目标。小到琐碎的日常生活,大到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目标组成的。
目标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目标是一种召唤,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吸引,也是一种激励。那些有明确目标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疾步如飞,奔向成功。有了清晰的目标,孩子才能够战胜各种诱惑,主动离开电视机,离开电子游戏,离开懒散的沙发,头脑清醒地坐在书桌前。目标使孩子战胜惰性,成为自主的、积极的、努力的人。
目标能够开发孩子的潜能。普通的日光无法点燃易燃的棉花,但在凸透镜的聚焦作用之下,却能将木头燃着。我们的精力就像日光一样,聚焦之后才会产生无穷的能量。有了清晰的目标,孩子才能够集中精力,会聚自己的能量,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目标将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皇德瓦,曾以跳高为例,说明制定目标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实践表明,跳高时没有横杆要比有横杆跳得还低,其中的横杆就是目标。对个人而言,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有了目标,孩子就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如果孩子专注于一个目标,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
目标能够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当孩子有了一个目标之后,单单是想想这个目标都会觉得高兴。想想孩子做白日梦的情景吧,那张小脸上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我成了一个除暴安良的警察,穿上神奇的制服,破获一宗宗迷案,帮助了许多无助的人。”“期末考试,我的数学考了90分,假期可以出去旅游啦!”而目标带给孩子的快乐当然远远不止想一想这么简单!每天朝着目标努力,感觉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点,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当一个个小的目标实现的时候,孩子所感受的快乐是任何物质的享受都无法替代的。因为真正的快乐正是由能够激发我们热情的东西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来自自己创造的生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目标不清楚的人有很多。甚至不少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不少高中生不知道自己想要读哪所大学,念什么专业。在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就像《爱丽丝漫游记》里所描述的那样:
“你能告诉我,我应该怎样从这里走出去吗?”爱丽丝问。
“这要看你想到哪儿去?”猫回答说。
“对我来说去哪儿都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你怎样走也无关紧要。”猫说。
是的,如果不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那么怎么过都无关紧要;随便到哪儿都行,那就哪儿都到不了。没有目标,就没有梦想,就没有期待。当然,也没有早晨起床的动力,没有早点做完作业愿望,没有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执着。这显然不是父母所期待的,孩子们也会因此觉得空虚、苦闷、烦恼。
因此,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孩子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下面的表格将目标清晰的人和没有目标的人作了对比。父母可以据此作为判断孩子目前状况的依据,也可以把它当作培养孩子养成目标管理习惯的标准。 有清晰目标的人
没有目标的人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
有将目标写在纸上的习惯
没有将目标写在纸上的习惯,只是偶尔在心里想一下,或者从来不想
每周都有一个清晰的计划,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么
不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些什么
做事情很专注
做事情三心二意
生活态度是积极的
生活态度是消极的
提高认识——孩子,目标为什么如此重要? 一,孩子,今天你的目标是什么?——从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开始
“目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包含着相当具体的内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当前或眼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形象联系着的。因此,引领孩子对“目标”的感觉,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孩子熟悉的事物出发。
——对于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这个学期数学考80分就是目标。
——对于不会游泳的孩子,3个月内学会蛙泳就是目标。
——对于没有朋友的孩子,交到1个朋友就是目标。
——对于早上不愿起床的孩子,这周比上一周少迟到两次就是目标。
——对于练钢琴的孩子来说,熟练弹奏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就是目标。
——对于喜欢足球的孩子来说,这个学期踢进1个球就是目标。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问一问孩子:“你今天的目标是什么?”“你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那么,孩子对“目标”这一概念的理解就会逐渐丰富起来,从日常生活的目标,逐渐想到自己理想中的大目标,并将大目标与日常生活的小目标联系起来,使小目标成为通往大目标的一步步的阶梯。
现在,就请你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吧,并请孩子将回答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孩子,今天你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做事的习惯
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规则,培养责任心、抗挫能力。大家一定有感受,觉得没有责任心,没有抗挫能力的孩子长不大。今天最让我们担心的也是孩子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这都源于我们成年人从小剥夺了孩子的责任。1993年我写了一篇引发全国教育大讨论的文章,叫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揭示中国的教育危机四伏。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体现了多么可怕的国民共识啊!孩子光学习好就行吗?有一年,我在教育部开会,听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大学的负责人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里有35人有自杀的倾向。考进中国最好的学府,那在成绩上都是百里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格上有问题,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问题。就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教育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在反思教育的时候,都认为对孩子太严厉,批评太多了,从而提倡一种激励教育,对孩子要多加赏识和表扬,而忽略或放弃了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我一向认为: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曾经有一所私立学校规定不许批评孩子,我说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父母的一个神圣的职责就是对孩子说“不”,并且坚持到底。在这个世界上,父母不对孩子说“不”,还有谁对孩子说“不”呢?
一个从没有被批评过的孩子是很危险的。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讲课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子和老师发生了矛盾,他上课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向老师背后甩钢笔水,“啪”,往老师的衣服上甩了 1滴钢笔水。老师感觉到了,一看衣服上有 4滴钢笔水就问,干什么?男孩就说了,我只甩了1滴,其他3滴不是我甩的,这老师就特生气,说不是你甩的是谁甩的?做了坏事还不承认?我看你就像人渣!这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是很没水平的,说这种话的老师有违师德,应当受到处罚。谁知这个男生回家就上吊自杀了,留了封遗书说,我要用我的死维护我的尊严,证明我就甩了 1滴钢笔水,不是 4滴。一个14岁的孩子就这样死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老师说学生是人渣,这绝对是错的,但是中国那么多老师,你怎么能保证每位老师都像圣人一样呢?老师也会犯错误。老师犯点错误,你受了点委屈就自杀吗?况且这件事跟你还不是没有关系,你也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受点委屈就自杀,我们哪个孩子能长大?后来,我遇到出事学校的校长,我说这样的孩子太脆弱了,应该多经受挫折训练,谁知校长说,我们现在哪还敢批评学生啊!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您再爱您的孩子,也不能指望全天下的人像您一样爱您的孩子。一万年都不可能!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您的孩子很难避免不受到委屈、麻烦、挫折、打击,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那您做好准备了没有?您的孩子能不能承受打击与挫折?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有没有让他看到自己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很多父母在带小孩的时候,小孩摔倒了,大人就跺地,怪地面不好,撞到树了,用手打树,在孩子面前怪树不好。长大了,小孩在外做错点事,倒是会说自己孩子不对,让孩子道个歉。接下来就会说,去学习吧,这件事就过去了。好像只要孩子回家学习了,就万事皆休,天大的责任就跟孩子没关系了。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责任心的,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所体验的结果是不管做错什么事,只要说声“对不起”就可以走人了,其他事就可以丢给父母操心解决了。中国的父母似乎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什么事都替孩子扛着,您替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没有责任心,碰到什么事都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父母操透了心,孩子却跟个没事人似的。因此我建议:明智的父母应该藏起一半的爱心,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经受一点挫折。
另外,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性侵害,我们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再晚也要回家;二是别人不能触摸你的身体,你也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我们不用说什么强奸、猥亵等,我们只要和孩子说,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对你的身体可能有损害,同时讲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己的,都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权利,别人是不能随便触摸的。当你给孩子打下这样的观点基础后,孩子遇到性侵害时才会拒绝和反抗,侵害者才会收敛。
●培养学习的习惯
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研究发现,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和名次重要。有位高三老师,快退休了她对毕业班的同学说,你们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我教了那么多学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有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如果谁能考上,我就奖励他1000元钱。这钱可是老师准备从自己的腰包里掏的,结果这一年班里有 3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真是奇迹。老师便用 3个信封装了3000元钱递到 3个学生手中,执意兑现诺言。学生推辞不下,说要给老师礼物,老师就说,我是要礼物,但不要你们花钱买的礼物,我要你们高中三年的课堂笔记、三年的家庭作业和三年的考试卷子。学生们说这没问题,回家整理好就送给您。然后老师就开始研究这 3个人的作业、笔记和试卷,发现一个共同点,不论是记笔记还是写作业、考试,都是有条不紊、脉络清晰,进而发现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中国科学院有位心理学专家王极盛,他专门研究高考状元,我们谈过多次,发现高考状元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好的人,所以学习习惯很重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四个习惯是最基本的:第一上课认真听讲;第二独立完成作业;第三课后复习;第四课前预习。有这四个习惯的孩子,学习基本上都会很好。
最核心的习惯,就是怎么让孩子爱学习,养成一种爱读书、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孩子在小的时候,好奇心很强,很好问,也很好说。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年龄,而且是人越多就越爱说,所以,我们有些父母很害怕,老是叫孩子闭嘴,不许胡说。有一次讲课时,我说提倡童言无忌、防止集体失语。课后就有一位当教师的母亲问我,怎么能让孩子瞎说呢?我儿子 6岁上一年级,有一天老师就问,人身上什么是对称的?很多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眼睛、鼻子、耳朵、眉毛,我儿子最后站起来就说人的屁股是对称的,男孩子的小蛋蛋是对称的,妈妈的……幸亏是老师及时打住了,才没胡说下去,结果课后老师就找我谈话。您看,我儿子这么小就乌七八糟了,长大了会不会变成流氓啊?我说,不会, 6岁的孩子没有流氓,他们的思维方式、推理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不是逻辑推理而是顶针式的推理,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揣摩孩子的言行,也不要把儿童的特点当缺点。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觉得他们在胡说八道而不让他们乱说话,孩子好问、好说的天性就被压抑了,好奇心也就没了,又怎能养成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质疑的习惯?还谈什么创新?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开放式的,无拘无束的。儿童教育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在中小学时代,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不会感到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人会一辈子不知所措。而如果父母读书多,那我们的孩子读书也会很多,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有些父母不要整天在电视机面前或是在麻将桌前没完没了,还要孩子考北大清华,这样不行。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将学习和读书看成是一种享受,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孩子在你的感染下也成为一位爱读书的人,那你将是一位功德无量的父母,如果你让你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你就是一位成功的父母。
这里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能很鲜明地告诉大家怎样来培养一个孩子的好习惯。北京有个妈妈,她上五年级的儿子学习很不专心,写一个小时的作业要站起来 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吃点东西,一会儿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站到窗前看风景,不到10分钟就要动一会儿。这位妈妈在远处看在眼里,心里也很着急,但她很擅长教育孩子。她就对孩子说,孩子,你是很聪明的,你如果努力肯定会学习得很好,但是我刚给你看了一下,你学习一个小时就停下 7回做别的事,是不是有点多啊?这小孩马上有点不好意思,让妈妈看见了,而且自己都没意识到站起来了7回,是过分了。而这位妈妈最有水平的话还在后面,妈妈说,孩子啊,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 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想妈妈挺宽容的,还让站 3回呢,就说 3回就 3回。妈妈说军中无戏言,你要是能做到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3回,那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你可以随便看。儿子一听特别高兴,以前看动画片的时候总是不踏实,就怕妈妈随时会来阻拦,现在可以随便看,当然很开心。他妈妈又说,先别着急,有奖励就有惩罚,如果你超过了 3次,当天晚上的电视包括动画片就都不能看了,行不行?孩子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于是就一口答应了下来。一个星期下来,儿子有 3天做到了,当天晚上就大摇大摆地坐下来看电视,很是自豪,但是有 2天没做到,那两天到了 6点钟,心里就痒痒的,条件反射,想看动画片。妈妈就说男子汉,说话算话,说什么都不能看。这一对比感受,孩子以后在写作业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了,知道站起来只有3次,得省着点用,一个多月后,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站起来了。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我总结了这位妈妈习惯培养的成功之道,叫“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什么意思?你希望孩子有什么好习惯,你就鼓励他,指导他,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改掉坏习惯也是,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一次改掉,更多的情况下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递减法。我在阿姆斯特丹看见还有店里卖毒品的,就很奇怪国家怎么能允许出卖毒品,人家告诉我那是卖给正在戒毒的人的,一下戒不掉凭着戒毒证来买,越买越少,这就是递减法。有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是要求过严,一棒子打死,不留余地,碰到上面的情况就会要求孩子一次都不许站起来。这时候,孩子站起来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你越不让他站起来他就越想站起来,就算你很有权威,站在孩子旁边随时监视着,孩子不动了,但他也难以安心写作业,他耳朵还竖着,听你什么时候走,所以效果很不好。允许他站 3次,留有余地,做好了就奖,没做到就罚,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所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最好的培养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知道这是他最需要的习惯方式,他愿意养成的习惯。
最后,我要说,幼儿园和小学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学则是另一个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别要养成两个好习惯:第一人生要有目标;第二做事要有计划。这叫智慧型的习惯。哈佛大学有项调查显示,一般学生中有3%的人有清晰长远的目标,13% 的人有模糊的目标,十年后这3%的人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层,所以有没有目标和计划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分界线,中学生阶段是人生奠基立向的关键时期,要特别注意智慧型习惯的培养。
我国有这样一句古话: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的道理,但对不少人来说真正做到也许很难。
的确,在养成目标管理习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些人成了“常立志者”,常常下定决心,制定目标,从头开始,但又常常半途而废。
如果孩子们已经制定了自己的目标,如何使之成为习惯呢?
每天有所行动
当制定出目标时,要马上行动起来,哪怕只从其中的一件事做起也好。总之,要使孩子先“动”起来。
很多失败的人就是因为缺少行动,或者没有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每天都有所行动,使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在为目标而努力的进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您要激励孩子每天至少做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会保持持续的动力,不但会增强信心,还会给孩子带来活力。
大目标是通过若干个小目标的实现而逐步达成的。上完一节课,完成一次作业,或做了一个物理实验,或背诵了一篇课文等,这都是完成的具体目标。可以把完成的这些具体目标看成通往成功大目标的道路上铺下的一块块方砖。
因此,要让孩子每天都有所行动,现在就有所行动。
孩子的目标完成了吗?
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评估,这一方面可以成为孩子继续行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目标进行调整。
比如,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学期过去了,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在周末、月末、学期末,对上一阶段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评估目标完成的程度,即哪些目标圆满完成了,哪些目标部分完成,哪些目标没有完成。
第二步: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顺利完成的目标,分析有哪些好的经验,对于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的目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第三步:目标调整,对过高和过低的目标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计划决定效率
做事要有准备
要实现目标,孩子需要从小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因为没有时间就没有一切,只有管理好时间,才能使达到目标成为可能。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更忙碌了,不光每天的作业多得做不完,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课外活动、科技小组,很多孩子面对内容繁杂的生活时不知所措。
孩子怎样才能做到在众多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中游刃有余呢?怎样才能保证最重要的事情不被遗漏呢?让孩子养成制定日程表的习惯会对孩子应付忙碌的生活有所帮助。制定日程表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做起事来才更有计划。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孩子的生活虽然忙碌,但相对比较简单,以学习为主,似乎没必要制定计划。
但事实上,规划和管理时间不但对成年人非常重要,对孩子而言,也同样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制定日程表岂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增加了新的任务,不是会挤占学习的时间吗?
的确,在开始时,为每天制定日程表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每天可能会花费孩子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但这二三十分钟有无比重要的价值,它会让孩子获得一种控制感、方向感,同时感到自由自在。
而且,一旦这种做法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它花费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不管一个人有多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制定日程表。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制定日程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呢?
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
有助于孩子整理自己的思路,帮助孩子思考。当一个人将思路写到纸上时,就会感到秩序、条理,这些都会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
可以防止孩子漏掉某些重要的事情,使孩子的时间主要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防止孩子分心,防止孩子因无所事事而浪费时间。
有助于孩子随时检查学习或生活的进程,使孩子忙而不乱,心中有谱。
每一天,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事情要做。
使孩子能够痛痛快快地玩,认认真真地学。
使孩子的生活更加均衡,发展更加全面。
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控制感和方向感,更加积极主动。
孩子,你知道自己进步了吗?
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父母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评估孩子当天事务完成的情况。评估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改进。如果孩子觉得日程表的事务太多了,忙不过来,可以采取以下4种方法进行调整:
删减事务。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删减。
事务延期。如果孩子觉得时间很紧张,可以请爸爸或妈妈代洗碗一次,洗碗的任务可以延期到周末。
减少任务。阅读10页的《哈利·波特》需要30分钟,如果少读5页,那么时间相应可以节省15分钟左右。
委托事务。可以把去商场购物的事情委托给爸爸或妈妈。
通过3到4周的坚持、评估与调整,孩子会对列日程表日渐熟悉,孩子列日程表所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需要父母指导和监督的时间也将越来越少。用不了多久,父母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一切!
全家一起制定计划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制定日程表的习惯基本上是在家庭内形成的,父母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21世纪是一个亲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在培养孩子制定日程表的习惯时,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把自己的日程表制定好、执行好。
培养一个好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孩子和父母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想想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更加适合自己的孩子,比如对自制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多给他(她)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就需要多检查、勤督促,然后逐渐降低督促、检查的频率。 归根结底,习惯的养成最终要落实到孩子身上,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制定日程表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每天的自由支配时间,孩子如果想看电视,父母就不应该要求孩子利用这段时间阅读课外书。
一旦全家人都有了时间管理的意识,并养成了习惯,那么您的家庭生活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您会发现家庭生活更加井井有条了,一家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事情要完成,但大家一起欢笑、玩乐的时间却增加了。这就是时间的奇妙之处!
做事为什么要分主次?
在这一节中,我们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轻重缓急。
这个游戏的过程很简单,共有5个步骤:
第一步:在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将一个乒乓球放进玻璃杯里。
第二步:把黄豆放进装有乒乓球的杯子中,为了不留空隙,要持续不断地摇晃杯子,使黄豆顺着缝隙不断挤进杯子底部,直到黄豆充满整个杯子。
第三步:把黄豆和乒乓球倒出来,腾空杯子,并把倒出来的黄豆收集好,以备再用。
第四步:把刚才从杯子里倒出来的黄豆,放在空的玻璃杯里。
第五步:再把乒乓球放进装有黄豆的玻璃杯里。
不难发现,到了第五步时,乒乓球已经不能全部放进玻璃杯了。
做完这个游戏以后,父母跟孩子讨论为什么按照第二种做法,乒乓球不能被放进玻璃杯,引导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放黄豆与放乒乓球的顺序改变了。
接着,让孩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玻璃杯代表一个人一天的时间,那么乒乓球代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务?黄豆又代表什么呢?
最后,父母引导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乒乓球代表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事务;黄豆代表生活中不重要、琐碎的事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先分配时间做那些重要的事务,再利用空闲时间和零碎时间做那些不重要的、琐碎的事务。
分类处理
正确的做事顺序是:第一优先:重要急迫的事情;第二优先: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第三优先:不重要但急迫的事情;第四优先:不重要、不急迫的事情。
对于第一优先的事务,要马上去做,一定要做好;对于第二优先的事务,每天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时间去做;第三优先的事务,可以委托别人去做,如果自己做,尽量利用零碎时间、空闲时间去做;第四优先的事务,可以委托别人去做,可以推迟做,也可以放弃,去做重要的事情。
把握时间,就把握了命运
有一天,一位男青年在富兰克林印刷所开办的书亭前犹豫了很长时间,他指着一本书问店员:“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回答。
“1美元?”这人又问,“您能不能少要点?”
“定价就是1美元。”店员重复说。
这位青年男子又站了一会儿,然后问:“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在。”店员说,“他正在印刷所里忙着呢。”
“我要见见他。”这位男青年坚持要见富兰克林,于是富兰克林被请了出来。
男青年问:“富兰克林先生,这本书您能出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1美元25美分。”富兰克林直截了当地说。
“1美元25美分?您的店员刚刚才要1美元呢!”男青年感到吃惊。
“没错。”富兰克林说,“但是,我情愿倒给你1美元,也不愿意离开我的工作岗位。”
男青年更惊异了,他想,算了,干脆早点结束这场争论吧,于是说:“好吧先生,按您的意见,您说这本书最少要多少钱?”
“1美元50美分。”富兰克林坚定地说。
“您刚才不是还说1美元25美分吗?”男青年更加吃惊了。
“对。”富兰克林冷冷地说,“我现在能出的最低价钱就是1美元50美分。”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最早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在上面这个故事中,青年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时间已经无价值地溜走了,所以富兰克林认为,青年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它比金钱更珍贵,它是生命,它使一切成为可能。
鲁迅先生说:“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科学家柳比歇夫分析得更透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把握了时间,也就把握了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
灵活地统筹时间,巧妙地安排时间,时间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时间才能被牢牢地把握。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被浪费,太可惜了。但是,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而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掌握统筹安排时间的技巧,没有养成巧妙安排时间的习惯。
时间有哪些特点?
孩子对时间已经有了感性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帮助孩子将这些认识加以总结,看看时间有哪些特点。
时间的单向流动性:时间只能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向流逝。
时间无法储存:过去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将来的时间不能预支。
时间的抽象性:时间无踪无影,看不见,摸不着。
时间不会停止:时间的流逝永不停息。
时间的公正性:时间最不偏心,任何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
如何巧妙安排时间?
养成巧妙安排时间的习惯,能够提高时间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父母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同一时间,可以同时做几件不同的事情。比如,一边洗衣服,一边用小火炖着牛肉;一边蒸米饭,一边洗着菜;一边整理衣物,一边看电视。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具备同时兼顾几件事的能力,大脑皮层的额叶负责思考和意识,能够协调各种任务的信号。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大脑皮层的额叶仍处在发育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二三十岁时才能完成。因此,孩子们同时兼顾几件事情的能力还有待于发展。
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考虑如何统筹安排几件不同的事情,将会有助于刺激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养成巧妙安排时间的习惯,能够使孩子的生活更有趣味。不懂得如何灵活安排时间的孩子,常常会觉得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他们会把很多时间花在期待上,而不知道现在该干些什么。每到星期一,就开始盼望周末。到学校之后,就开始盼着放学。每当过完假期刚开学,就开始盼望下一个假期。
因为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们常常坐立不安,或者拖长了声音说:“好烦啊!”
如果能够养成巧妙安排时间的习惯,孩子就能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
在早晨提前到校的时间,他(她)会知道准备好当天上课的内容;在等待朋友来玩的时间里,他(她)会知道去整理房间;在等待开饭的时间里,他(她)会拿出感兴趣的书读上一段;在周末的早上,他(她)会想出去跑上一圈,而不是在床上赖着不起。这样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是不是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期待更有吸引力?
父母都盼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就在今天。把握今天,把握时间,也就把握了明天,把握了未来,把握了美好的人生。因为人生就是由今天一分一秒的时间构成的。
让孩子感悟时光匆匆
时光匆匆,我们没有办法挽留它的脚步,惟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对于时间,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描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实是渐渐空虚了。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走,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与孩子一起分享这段优美的文字吧!当父母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它时,不仅会触动孩子的心灵,激起孩子珍惜时间的愿望,也会在孩子的心头,留下值得一生回味的美好记忆。
孩子,你有多少时间?
下面是一个经典的小游戏,希望父母能跟孩子一起做,共同体会时间的珍贵。
最好由父母中的一人担当游戏的主持人,另外一人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主持人:在长条纸上标上生命的刻度,从10一直标到100,最左边的空余部分写上“生”字,代表生命的开端,最右边的空余部分写上“死”字,代表生命的终结。下面我给大家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按我的要求去做:
第一个问题:请问你现在几岁了?(然后主持人把相应的部分从前面撕掉)过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请彻底撕干净!
第二个问题:你想活到几十岁?(如果不想活到100岁的话就从后面把那部分撕掉。)
第三个问题:请问你想几十岁退休?(请把相应的退休以后的部分从后面撕下来)就剩这么长了,这是你可以用来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第四个问题:请问一天24个小时你会如何分配?
一般人通常是睡觉8个小时,再除去吃饭、游玩外,其实用来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大约是8个小时,只占1/3。所以请将剩下的长条纸折成3等份,并把2/3撕下来。
第五个问题:请用手拿起剩下的1/3,看看你总共有多少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
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认识到生命是由分分秒秒的时间组成的。要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所作为,就一定要珍惜有限的时间,不要虚度人生美好的光阴。
华罗庚说:“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高手。”在如何统筹利用时间方面,有很多榜样可以供孩子学习,给孩子以启迪。
烧水泡茶的学问
华罗庚曾经举过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是关于如何统筹安排时间的:
有一个人为了招待朋友,准备烧水泡茶。这个工作有5道工序: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沏茶。各道工序用时分别是:烧开水15分钟、洗茶壶2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第一种方法:
第一步:烧水;第二步:水烧开后,洗茶壶、茶杯;第三步:沏茶。
第二种方法:
第一步:烧水;第二步:烧水过程中,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第三步:水烧开后沏茶。
用第一种方法所花的时间为20分钟,用第二种方法所花的时间仅为16分钟。一样的条件,运用的方案不同,取得的效果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是统筹安排时间的好处。
爱因斯坦的小字条
爱因斯坦也是一位利用时间的高手。他的朋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3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从柏林来看望爱因斯坦。天下着蒙蒙细雨,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朋友看见爱因斯坦在桥上慢慢地来回踱步,低头沉思。只见他毫不理会清风细雨,手拿铅笔,不时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东西。
爱因斯坦的朋友走上前去问:“您在这干什么呢?”
爱因斯坦说:“我应约在等一个学生,但他迟到了。”
那位朋友有些生气地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能这样呢?您一定很无聊吧?”
爱因斯坦摇了摇头说:“不,我过得很有意思。刚才,我有了一个出色的想法。”说完这句话,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把被雨淋湿的小字条叠好,放进背心口袋。
等待的人失约,这是令许多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他们会抱怨正在等的人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但是,爱因斯坦却能将这段时间过得很有意思,而且颇有收获。思考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爱因斯坦就利用等人的时间,使零碎时间发挥了大用处。
远近闻名的小棋手
李冉冉是北京市的一名小学生。她喜欢下棋,200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中,她获得了国际象棋女子10岁组冠军。
她还喜欢绘画,2005年5月,在“北京市青少年迎奥运绘画比赛”中,她的绘画作品被选中,成为“迎奥运画册”中的一幅。
她的学习成绩也非常突出,是“年级学习标兵”。
李冉冉是如何做到学习、下棋、绘画三不误呢?每天的课余时间很有限,李冉冉是怎样安排的呢?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下棋和绘画,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每天上学的路上,李冉冉会背棋谱,放学的路上则背英语单词,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在她井井有条的安排下,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下棋、画画、弹琴、游戏、健身,她样样都不缺。
在别人看来如此之多的活动,在她看来就像是手中的棋子,被她摆在棋盘中最恰当、最好的位置,发挥着最大的威力。
统筹安排时间
时间统筹是巧妙利用时间的艺术,是合理安排、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
统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如晨起后,我们往往习惯在炉灶上放一壶水及热早饭,接着去刷牙、洗脸、整理房间等。等这些事干完,水也开了,饭也热了,便可灌开水、吃早餐。
父母可以用下面这道题目,引起孩子对统筹方法的兴趣。请孩子运用自己的智慧,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你这道题的答案:
一个饼有两面,煎熟一面要花1分钟的时间,总共有两个煎锅、3个饼,请问最快用几分钟可以煎熟3个饼?
请孩子给出答案,并说明理由。正确答案是3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认识到,做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方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能够统筹安排时间,就能少费时、多干活,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零碎时间做零散事
孩子已经学会了制定日程表,孩子每天的时间,似乎已经被日程表里的计划占满了,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茶余饭后,等人的时间,等车的时间,排队购物的时间,提前到校的时间,临睡前的时间等,这一段段的零碎时间,看起来短暂,但累积起来,却是个不小的数目。
如果能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也能带来很大的收获。数学家苏步青说:“我的时间有限,'没有整匹布’,我挤时间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零布头’,把1分钟2分钟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这样'零布头’也能派上用场。”
有位同学在全市英语词汇竞赛中获得第一,当问他怎么记了那么多单词时,他的回答很简单:“日积月累。每天都利用一些零星时间,随时记单词呗。”
如何激起孩子珍惜时间的愿望?一位小学生的妈妈巧妙地利用了接送孩子上学路上的15分钟,不仅帮助孩子复习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孩子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并乐于珍惜零碎时间。她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从我家到学校骑车要15分钟时间,在自行车上,我和孩子玩起了 “幸运闯三关”游戏。一路上,孩子要闯过语文、数学、英语 3道关,才能顺利地坐我的自行车到学校,否则就会被罚走一小段路。每道关的题目只有 5道题,内容也很简单,一般都是孩子当天所学的各科内容或学过的知识。
一个单程是15分钟,一天共 4个15分钟,一共就是一个小时。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复习的时间,如果坚持下来,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的确,如果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养成利用零碎时间的习惯,将零碎时间拿来做一些重要的小事,不仅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也会让生活趣味横生。
下面列出了一些孩子的做法:早晨起床洗漱的时间,记一遍贴在洗手间墙上的单词;在每天上学的班车上,听英语;临睡前躺在床上,回顾一天所学的内容;等车或者等人的时间,看一本喜欢的书。
孩子,你会利用时间吗?
请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坚持一周时间,就有足够多的信息供评估之用。这样,在一周结束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孩子上周的时间利用状况进行评估了。
为了调动孩子节约时间的积极性,父母最好从正面入手,评估孩子上周时间节约的状况:比如,上一周总共节省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是在哪些事情上被节省下来的?为什么这些时间能够被节省下来?以后应该怎么做才能节省更多的时间?
当然,父母也可以评估时间浪费的状况:上周总共浪费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是在哪些事情上被浪费掉的?为什么这些时间被浪费掉了?以后应该如何避免浪费时间?
在引导孩子进行评估时,父母应当注意一点,孩子是评估的主角。对于自己的问题,孩子自己最有发言权,父母在一旁是参谋,是顾问,在引导孩子评估时,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多问问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
家长要清楚一点,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哪些时间被浪费掉了,他(她)才最有可能去改正。
父母对孩子的时间安排情况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强化。
强化物的种类很多,如消费性强化物(指巧克力、糖果、蛋糕、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的物品)、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看球赛、打乒乓球、逛公园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操作性强化物(指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水枪等可以反复使用的物品)、拥有性强化物(指电脑、宠物、衣服、文具盒等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拥有并享用的物品)和社会性强化物(指精神层面的奖励,如拥抱、微笑、口头夸奖等)。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取适当的强化物激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做事讲效率的习惯。
做家务一样可以讲效率
在做家务事时,同样要讲求统筹安排,才能有效率。每个周末,可能是很多家庭大扫除的时间,孩子当然有义务一起参加。这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跟孩子商量,应该如何分配家务活,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
每次记下所用的时间,如果因为时间统筹得当,节约了一些时间,全家就可以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尝到时间统筹的甜头!
放松也是一种时间管理
有些人可能会说,每天这样“挤”时间,一分钟也不能浪费,生活岂不是太累了!孩子哪里受得了?
其实,统筹安排时间,利用零碎的时间,并不是让孩子忙个不停,挤出来的时间,并不一定要用来工作或学习。如果因为时间安排得好,孩子的学习和其他事情能够高效完成,那么,孩子就可以找到更多的时间来放松自己。
放松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很好的利用时间的方式。当然,放松也并不是无所事事地待着,只有学会积极地放松,孩子才能保持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做起事来才能更有效率。
在做事讲效率方面,最好的做法莫过于把习惯培养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不增加孩子的负担,又在无形之中提高了生活和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拖拉使人落后
“一个小男孩说,当我成为一个大男孩后,我会做这做那,我会很快乐;而当他成为一个大男孩后,他又说,等我读完大学后,我会做这做那,我会很快乐;当他读完大学后,他又说,等我找到第一份工作后要做这做那,并会得到快乐;当他找到第一份工作后,他又说,当我结婚后我会做这做那,然后就会得到快乐;当他结婚后,他又说,当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后,我会做这做那,并得到快乐;当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后,他又说,当我退休后,我会做这做那,并得到快乐。当他退休后,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生活已经从他的眼前走过去了。”
在《你能赢》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了做事拖拉的人。他们总是在等待,等待“做这做那”的时机,等待得到快乐,时间就在等待中过去了,他从来没有 “做这做那”,也就从未得到过快乐。
父母肯定都不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但生活中拖拉的孩子并不少见。
拖拉是一种坏习惯。偶尔拖拉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经常性的拖拉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孩子越拖拉,就越想逃避。 什么是拖拉?
传说五台山的悬崖上曾生长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鸟:它长着4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却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人们都叫它“寒号鸟”。
在草长莺飞的春天、草碧树绿的夏天、稻香满空的秋天,寒号鸟都整日东游西荡,还一个劲儿地向别的鸟儿骄傲地展示它一身绚丽多彩的羽毛。
随着隆冬将至,别的鸟儿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留下来的,就整天忙着积聚食物、衔草筑巢。惟独寒号鸟浑然不把如何过冬当一回事。
转眼间,冬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别的鸟儿都换上了厚密的羽绒新装,而且待在温暖的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不停地叫着:“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道:“得过且过,太阳下面好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一个窝。最后,它没能度过寒冷的冬天,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这个故事很多父母都很熟悉,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这个故事,然后讨论这样两个问题:寒号鸟为什么被冻死了?生活中有哪些做法类似寒号鸟的行为?
在跟孩子讨论这两个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孩子总结拖拉的特征: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推迟到明天或以后的行为,就是拖拉;然后再引导孩子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拖拉行为的存在。
孩子,拖拉坏处多
拖拉对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就要先让孩子认识到拖拉行为的消极影响。孩子不愿听大道理,但愿意听故事,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曲仑登的司令雷尔叫人送信给恺撒,报告华盛顿已经率领军队渡过特拉华河。但当信使把信送给恺撒时,他正在和朋友们玩牌,就把那封信放在自己的衣袋里,等牌玩完后才去阅读。读完信后,他知道大事不妙,然而,等他去召集军队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最后全军被俘,连自己的性命也丧失在敌人的手中。
故事讲完了,请父母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故事,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再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和孩子一起总结一下,拖拉到底有哪些坏处? 拖拉的借口
孩子的拖拉行为总是有一些借口的,认清这些借口,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及时辨认出拖拉的行为,并根据其借口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拖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借口:做某件事情太花时间;某件事情还早得很,还有很多时间去做;某件事情不重要,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去做;没有兴趣去做;没有确定完成工作的最后期限;看不到某件事情现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容易被拖拉的事情
通常,这样一些事情会被拖延:
一是没有兴趣做的事情。比如有些孩子不愿做作业,因为对做作业没有兴趣;
二是不愉快的事情。如有些孩子牙痛久拖不去看牙医,是因为对拔牙这件事情有畏惧感。
三是困难的、可能招致失败的事情。比如,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由于不努力学习,可能无法通过某一门功课的考试,会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训斥。
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会怎么做?自然会想法拖拉,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做”比 “不能”更容易让自己坦然。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就不需要面对自己能力不够这个事实。
防拖拉两步法
林恩·莱夫利在《不再拖拉:教你立即采取行动的7个步骤》中提供了一些方法:正视最糟糕的情况,如果你因为担心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拖拉,那么你得做两件事。
第一步,想像出现过的最糟糕、最可怕的情况;第二步,设想出此事可能发生的最糟情况以及你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防拖拉两步法”。
当孩子为逃避某种可能的不良结果而拖拉时,比如因为怕写不好作文,所以一直拖着不写;因为担心向朋友道歉有失面子,所以一直不去道歉;因为担心复习了也考不好,所以一直拖着不复习等,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试试这种“防拖拉两步法”。
分解任务
拖拉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不愿去做那些令人讨厌的、棘手的事情。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将乏味的、棘手的工作转化为简单的、有趣的工作,改变孩子的消极态度。
在一家钟表店里,有3只钟摆在一起,其中两只是旧钟,一只是新组装好的小钟。
两只旧钟看着新来的伙伴,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看你这样小的身板,真有点担心,恐怕当你走完3200万次后,便吃不消了。”
小钟一听就吓呆了:“上帝!3200万次,那什么时候才能走完啊?”
这时,另一只旧钟发话了:“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钟摆一下就行了。”
小钟松了口气说:“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发现自己毫不费力就已经摆了3200万次。
对于父母来说,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为一连串小的、具体的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做,直到完成为止。
怎样分解任务呢?比如说孩子要看一本200页的书,乍一看任务量很大,孩子也很容易望而生畏。父母如果引导孩子分解这本书,每天看10页,每周看完50页,大概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马上行动
两个猎人去打猎,路上遇到一只离群的大雁,于是两个猎人同时拉弓搭箭,准备射杀大雁。这时猎人甲突然说:“我们射下来后该怎么吃?是煮了吃,还是蒸了吃?”
猎人乙说:“当然是煮了吃。”
猎人甲不同意煮,说还是蒸着吃好。两个人争来争去,一直也没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个路过的打柴人听完他们的争论后笑着说:“这个很好办,一半拿来煮,一半拿来蒸,不就可以了?”
两个猎人停止争吵,再次拉弓搭箭,可是大雁早已飞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马上行动,拖拖拉拉,可能就永远丧失了行动的机会。而如果马上行动,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设置最后期限
人的心理很微妙,一旦知道时间很充足,注意力就会下降,效率也会跟着降低;一旦知道必须在什么时间里完成某事,就会自觉努力,使得效率大大提高。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跟孩子一起确定完成某项事务的最后期限。比如说孩子要记200个单词,那么就要确立一个最后的期限,让孩子知道每天应该完成多少任务量。
孩子,你做事还拖拉吗?
孩子拖拉的习惯改得怎么样,父母要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孩子的行为改变状况调整自己的策略。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两个星期或一个月),父母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评估的问题很简单:孩子拖拉的习惯改变了吗?改变了多少?训练的方法是否有效?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拖拉的行为有所减少,那么请父母及时给予孩子奖励。
如果父母在评估时发现孩子之所以拖拉,是因为事情太多或者事情难度太大,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就应该想办法减少孩子的任务量或者降低任务难度。
父母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一种对任何孩子都起作用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如果一种方法没有效果,那么请换另一种。
评估要与父母的反馈紧密结合在一起。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不管进步大小,只要有进步,父母就要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一点也没有进步,那么父母就可考虑如何实施惩罚。父母可以考虑通过取消孩子的某些“特权”对孩子实施惩罚,如减少孩子打游戏或看电视的时间。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习惯培养天然的榜样,如果父母本身整天拖拖拉拉,教育孩子不拖拉就没有说服力。要想改掉孩子拖拉的习惯,父母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做事情不要拖拉。
比如,有一对父母为了改变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就跟孩子一起改进,每周评比一次,看谁进步大,对进步最大的进行奖励。这样的做法使孩子认识到,既然爸爸妈妈可以改掉拖拉的习惯,自己也能,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
为了防止孩子拖拉,父母有必要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做事的规则。下面就是一些有利于防止孩子拖拉的规则: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先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再上床睡觉;周末先打扫好自己的房间,才能出去找朋友玩耍。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要求孩子在放学后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在帮助孩子制定日程表时,其中每天的学习要相对固定,让孩子每天按时开始按时结束学习,并坚持形成习惯。
在制定孩子做事的家庭规则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先做必须做的事情,再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时间一长,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做事的顺序,拖拉的可能性自然就不存在了。 无序的烦恼
德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民意调查机构埃姆尼德(Emnid)曾对个人物品管理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0%的德国人要经常寻找不知被自己放到哪里的东西。有42%的德国人总是在为寻找钥匙而感到精神紧张,排第二位的是寻找圆珠笔,占25%;第三位是找眼镜,占19%;第四位是找钱包,占16%。
调查数据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生活缺乏条理,个人物品杂乱无章,常常因为找不到需要的东西而使生活陷入紧张。
成人世界尚且如此,孩子们的情况如何呢?
某市新星小学开学伊始便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展览,展品都是该校学生们丢弃的铅笔、橡皮、小刀等文具,堆得像小山一样。
据该校大队辅导员介绍,放暑假前,学校老师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室里转了转,把讲台抽屉、盒子里平时学生们拾到交给老师但一直无人认领的铅笔等文具收集了一下。哪知收集结果让老师们十分吃惊:两个年级12个班,竟收集了七八袋子,光铅笔就有上千支,橡皮、小刀、直尺、圆珠笔、涂改液……应有尽有,而这些文具几乎都能用。
父母们是否曾对孩子产生过下面这些抱怨:
整天丢三落四,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玩具的部件到处乱丢,刚买的玩具用不了多久就解体了。
不愿打扫自己的房间,房间脏得不成样子。
房间一团糟,连站的地方都找不着了。
早晨起来居然要花好几分钟时间找袜子。
找一件东西差不多需要半天的时间。
经常把上课用的文具落在家里,害得父母不得不往学校送。
杂乱无章的生活给我们(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造成了诸多麻烦,它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浪费时间。美国《读者文摘》指出,成人平均每年花掉16个小时找钥匙。只因为钥匙没放好,就得花掉这么多宝贵时间,值得吗?
降低做事的效率。当你突然对某篇要写的作文有了灵感时,如果要花上半个小时去找钢笔,灵感还能追得上吗?
败坏情绪。找不到东西时会感到心烦意乱,容易迁怒于别人。
相反,生活有条理,您和孩子都将享受到条理生活所带来的益处:节省很多时间,做事更高效,有利于身心健康,激发创造力与灵感。
所以,还等什么呢?赶快邀请孩子一起来改变混乱的生活状态,养成物品有序摆放的好习惯,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孩子的物品摆放有条理吗?
请父母拿出纸和笔,准备一只钟表,跟孩子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看看孩子用多少时间可以找到要求的物品。
父母可以指定一些属于孩子的物品,让孩子去寻找,看孩子寻找每一件物品需要花多少时间。父母在确定这些物品时,最好是有一些物品孩子可以顺利找到,另外一些物品孩子找起来比较困难,所花时间较多或者可能找不到。
比如:让孩子找这样几件东西:圆珠笔、美术课彩笔、玻璃弹子球、玩具小熊、积木、袜子、足球鞋、泳帽、爸爸妈妈去年送的生日礼物。有些物品孩子能够顺利找到,有些物品可能花费时间比较多,而有些物品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找到。
父母可以让孩子思考这样5个问题:为什么顺利找到了圆珠笔?为什么找泳帽用了那么多时间?为什么花了那么长的时间(20分钟)还是找不到爸爸妈妈去年送的生日礼物?当不能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你(孩子)感觉怎么样?怎样能顺利找到自己的物品?
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这些问题,比较一下在各种情况下寻找物品所用的时间,让孩子认识到不能顺利找到所需物品既浪费时间,也使人感到烦躁。从而引导孩子思考是否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规范对自己物品的管理。
有序摆放物品能得到什么好处?
经过上面的测试,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些总结,帮助孩子认识物品摆放有条理的好处,认识到会得到什么回报。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两个问题:如果我的物品摆放得有条理,我会得到什么回报?如果我的物品摆放没有条理,我的生活会怎么样?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时,父母最好把答案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一张卡片,一面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另一面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然后把这张卡片放到孩子的书桌上。当孩子对整理工作感到厌烦,想放弃时,让孩子看看卡片,有助于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
我能做得更好吗?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内在的秩序和条理性。您的孩子也一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条理,比如在孩子的书包里,也许有关语文的资料、课本和作业本都是放在一起的,这样更方便寻找,这就是孩子的条理性。现在您不妨和孩子一起想一想,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有条理呢?想一想这些做法为什么有效?然后鼓励孩子将这些好的做法应用到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吧!
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对孩子而言,卧室往往是多功能的,既是睡觉的地方,同时又是学习、娱乐的地方。
但是,很多孩子的卧室都是惨不忍睹的。如果父母不代劳,许多孩子的卧室,尤其是一些男孩的卧室往往是孩子生活中最没有条理的地方。一走进这样一间凌乱不堪的房间,就会让人感到心里不舒服,而且找起东西来既费时又费力。
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房间变得有条理?在《别为我操心》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借鉴这些做法,我们可以把整理卧室分为以下4个步骤:
给卧室分区
孩子的卧室是多功能的,但卧室的空间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佳的功能,首先要对卧室进行区域规划,按照不同的功能把卧室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
孩子的卧室按其功能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功能区:睡眠区、学习区、娱乐区、着装区。
功能的分区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音乐,那么可以设立一个音乐区,专门摆放那些与音乐有关的东西。
如果孩子没有单独的卧室,比如跟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共用一个卧室,那么也请父母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比如说指定一些空间(如某个书桌、某个抽屉)归孩子专用。这样做既满足了孩子的支配欲望,又有利于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下卧室的布局,使这几个功能区相对独立,也让孩子头脑中有这样一个意识,即这个区域是干什么用的。一旦这种意识树立起来,孩子需要用与这个区域有关的物品时,就会首先到这个区域来寻找。
按照功能区给卧室的物品分类
功能区分好了,第二个步骤就是根据功能分区,把各种物品按其功能分配到各功能区。 先把物品整理好,然后把物品进行归类,按功能的不同归入不同的功能区。
如果某一功能区包括的物品太多,还可以考虑把该功能区的物品进一步分类,分成不同的子类,如学习区的物品就可以进一步具体分为课本、文具、课外读物等。
一般而言,对物品分类的层级不要太多,物品不多的话,两级即可。分类层级太多太复杂,表面上看起来更有条理,但实际上孩子难以记住太多的分区,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清除物品
分类整理完毕以后,孩子就会对物品的种类和数量有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要做的是把那些多余的、重复的、坏的、没用的物品处理掉。
把物品处理掉有好多种方式,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赠送他人(废物利用)、当废旧物品卖掉、当垃圾处理掉。
孩子在处理物品时,也许会感到为难,会感觉舍不得,会觉得每一件东西都是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这时候,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情感,应让孩子认识到:空间是有限的,为了容纳新的物品,必须处理掉某些东西。
对于那些重要的纪念品,可以从中挑出一件特别珍贵的和有纪念意义的,然后把多余的处理掉。
如果孩子确实想保留这样一些东西,那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纸箱或类似的容器,让孩子把所有这些待处理的物品放在一起,放在储藏室等地方,为孩子腾出宝贵的空间。将来的某一天,当孩子真正意识到这些东西没有用处、只会占用空间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扔掉。
把物品装入容器,把容器归位
清除完不需要的物品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容器放置留下来的物品。
先将孩子需要的所有容器列一个清单,并给这些容器编号,贴上标签。然后拿出纸和笔,把每个容器里面要装的东西写在容器名称下面。
现在,物品已经放到对应的容器里,最后一个要进行的步骤就是把物品归位。按照卧室的布局,把物品放置到规划好的位置上去,比如把抽屉放回壁橱,把塑料箱放到木架上。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在最后一个步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同的物品尽量分开。
如果一个容器中要容纳许多物品时,最好把容器分隔成一些小的区域,比如有一个抽屉要放孩子的袜子和内裤,那么就在这个抽屉中间放置一块隔板,把抽屉分隔成两个区域,一个放置袜子,另外一个放置内裤。这样做可以防止不同的物品混杂在一起,要找东西时也最为方便和省时。
把相同或类似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比如在书架上放书时,可以把相同科目的图书放到一起,比如,把与数学有关的图书放在一起,把与语文有关的图书放在一起。
把最常用的东西放到最容易取用的位置。
比如,孩子学习时经常用到的物品有笔、橡皮、练习本等,一定要放到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
通过以上 4个步骤,一次整理卧室的工作就宣告结束了。但卧室的整理绝对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一个日常性的工作。不管开始时卧室整理得多么有条理,离开了日常维护就会变得毫无秩序。为了维护卧室的条理,孩子要学会进行经常性的调整。零花钱,孩子说了算 对于零花钱的使用,父母最好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零花钱。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消费行为提出建议,但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在发放零花钱之前,就已经完全决定了孩子零花钱的支出项目。 在刚开始拥有零花钱时,孩子很可能掌握不好,会随心所欲地购买一些零食、小玩具,发生“财政亏空”。这时,父母不要轻易地给额外的金钱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要让他们承担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不当消费的后果,在以后消费时才能更谨慎、更有计划。有许多父母怕孩子乱花钱,怕孩子不会买东西,上当受骗,所以不让孩子拥有钱,也不愿让孩子花钱。买什么东西都由父母代替,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教育模式,这样孩子不但养不成好的消费和理财习惯,反倒会让孩子养成随意花钱的坏习惯。 让孩子拥有零花钱,自己花钱买东西,孩子肯定会犯一些错误,甚至会犯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但是,孩子在年纪较小的时候犯这些错误,涉及的钱数较少,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大,理财方面的错误也可尽早克服。相比较而言,一个不会理财的成年人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得多,严重得多。允许孩子犯错误,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尊重。理财有乐趣,孩子才积极培养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的习惯,其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而并不是为了控制孩子、减少孩子零花钱的使用量、减少使用零花钱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如果说孩子通过零花钱管理使自己的花费减少了,父母不能因此减少孩子零花钱的数量,相反,应该对孩子的这种良好表现进行褒奖,让孩子体验到合理使用零花钱所带来的快乐。孩子只有感受到零花钱管理的乐趣,才更愿意继续进行零花钱管理,父母的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家庭理财,孩子有一票家庭的消费环境、父母的购物习惯等对孩子使用零花钱的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购物时,父母可以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在购买家电时,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家庭所需日用品的购买也可以让孩子负担其中的一部分。理财是一种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的生活技能,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更多阅读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的秘诀
  重视礼仪教育、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重视创新教育,这是专家总结出的日本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让孩子学会生活是他们教育的核心,特别是他们很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培养。其实,日本父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管教孩子的好方法
    对于孩子的管教,父母们还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吗?接下来给父母们推荐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也是不同的,一起来看看吧!        1岁半:爱唱反调 2岁:开始关心他人 2岁半:让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庭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第一大染缸,如果一开始就染成黑色,以后添加怎样鲜美的颜色,都不那么鲜美了。下面是爱华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家庭正确教育孩子的几个方法,欢迎阅读。 家庭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顽皮。 认为顽皮的孩
家庭教育案例怎么写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下面是爱华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欢迎阅读。 一.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8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那么,8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8岁孩子的教育方法1、耐心。平常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注意并努力做到这一点。允许孩子犯错误,重要的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