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明十三陵中唯一未被修缮的陵寝——裕陵,将举办保护修缮的开工仪式,继追踪报道茂陵修缮以后,峪陵修缮工程我也将做持续报道。
如今的裕陵陵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明楼,苍松掩映的宝顶,荒凉肃穆,更显出历史的沧桑,也向今人展示着一种原生态苍凉之美。
在裕陵动工之前,我通过关系,曾数次走进这座不向公众开放的皇家陵寝,寒来暑往,我试图用镜头揭开它500多年的神秘面纱。
明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昌平县天寿山下的盆地中。其中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庆陵(光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统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广达40平方公里,建造用时长达200多年(1409-1644),工程极为浩大。陵区三面环山,蟒山、虎峪雄踞两侧;北京平原横陈于前。神路长达20余里。
十三座陵墓呈整体布局,各陵又自成体系。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三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还有一个是昭陵。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1427-1464)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英宗九岁即位,1449年亲征瓦剌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年后返回北京,七年后利用“夺门”复辟,重登帝位。
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民国年间,峪陵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