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青霉素和安定是世界三大经典药物。
青霉素大大降低了全球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安定的重要性则主要体现在改善睡眠;而阿司匹林的贡献是——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明之初,阿司匹林本是解热镇痛药,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缓解急性炎症反应。随着更多长效、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问世,阿司匹林淡出了解热镇痛的江湖,却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领域大放光芒。
假如血小板在血管内过多地聚集,就可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梗、脑梗。阿司匹林的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防治血栓的目的。
但是血小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血管损伤时,聚集于伤处,促进止血。所以,贸然服用阿司匹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这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之一。
我曾有一位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一直在服用阿司匹林,后来因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当时出血量很大,幸亏救治及时,抢回了一条命。
这个事件让我郁闷了很久。从医这么多年来,我诊治了不少冠心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真不算少。
到底应该如何合理的使用阿司匹林呢?
看到一个养生保健节目,里面的「砖家」建议所有老年朋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说「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畏死之心愈盛。老人家们热衷于保健养生,本是人之常情。可恨太多无耻之徒,以保健之名行骗。一定要让老人们科学认识疾病和药物,不要道听途说,以偏概全。
近几年,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的地位已经有所降低。
所谓一级预防,即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还未发病。
2014 年日本一级预防项目「JPPP」研究发现,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明显获益。美国 FDA 综合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后,也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而且,鉴于阿司匹林的一些副作用,这种药不是谁都可以吃来「保健」的。
阿司匹林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症状和出血倾向。
很多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并发消化道出血怎么办呢?
别紧张,大多没有生命危险。去看医生,及时停用阿司匹林,加用止血药,一般很快便会好转。如果出血,做两件事:一是胃镜检查,二是请医生评估有无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必要。
对于出血风险高又必须服药的朋友,可考虑适当加用 PPI 类药物「如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
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还包括: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抑制凝血功能、性功能减退等。
尽管有副作用,但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治疗阶段,阿司匹林是基础药物,地位不可动摇,使用方法也无可争议。
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极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都该服用阿司匹林。服用的收益远远大于副作用的风险。
发生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应该终生服用阿司匹林,药不能停。
抗血小板的药不少,除了最接地气的阿司匹林,还有氯吡格雷、替格雷洛等。冠心病患者,可能会需要在阿司匹林基础上结合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雷洛一年左右,除非有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阿司匹林是真正应该长期服用的。
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也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哪些人属于这一类呢?
1. 符合下列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
男性超过 50 岁或女性绝经后
高血压
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吸烟者
2.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不全;
4. 经医生评估 10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大于 20%。
说了这些,就是想强调,任何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合理的用药,可以把其治疗效果最优化,且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应该讲科学,基于药理作用,选择和服用药物;而不应该有「这个药好,吃点保健没什么坏处」的错误想法。
一句话总结一下:阿司匹林质优价廉,百年老药,值得信赖。但它不是「保健品」,不能全民普及,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没病的中老年朋友不要乱吃。
至于阿司匹林怎么吃合适,健康头条公众号里有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责任编辑:倪佳骅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