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高考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分享:      

  ■ 一周观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高考

  对于参加高考的个体来说,考试结束,高考之于他们就成为过去时了;随着人生际遇的调整,一部分人开始有更多样的人生选择,使得高考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而社会也将寻找到一个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也更人性化的教育选拔机制,来取代看似有点惨烈的搏杀方式。

  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主题词,高考曾使得很多中国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的人生际遇,对高考的感情也五味杂陈。但无论是爱它还是恨它,都无法改变一个“成、住、坏、空”的事物运转规律,不管这个事物,曾经是多么的主流和兴旺,它终将走向淡化甚至离我们远去,就如同每个人终将逝去的青春……

  每个人在回忆有关高考的时候,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60年代参加高考,妈妈用井水冷冻着的一碗蛋炒饭,是惟一有别于平常的“特别待遇”;70年代的高考,很多人将之作为脱离痛苦的知青插队生活的惟一一条路,80年代的高考,考生们夹着饭盒和书本,哼着小曲地去等候命运的挑选;90年代的高考,硝烟味和独木桥感觉越来越强烈,人们从中听出了喊杀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考”对中国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挑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各种围绕素质教育的去考试化尝试,并没有衰减高考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几十年间,高考的“成本”,上涨万倍,高考的地位,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淡化下去。在这个时候,说高考作用的消减或提出与它告别的话题,是不是为时过早,且不合时宜?

  高考的逝去,终将是个必然的事情。而这种“逝去”,有几个层面的解释。

  第一个层面逝去,是从个人人生际遇的层面,对于参加高考的个体来说,每年6月7日、8日一过,高考之于他们,就成为过去时了。考生们用长达十二年甚至更长的努力和艰辛,在努力装填着一个巨大的焰火,只等在“录取吧”这几天,燃尽引信,耀眼而光鲜地爆发一回。近年来,热传于网络的考生们将书和考卷从教学楼上飞散成漫天纸雪的场景,最直观地演绎了这一种爆发。这段记忆,与高考带给他们的是悲伤还是欢乐无关,一切终将逝去,留得下的只有记忆。

  第二个层面的逝去,是随着人生际遇的调整,一部分人开始有更多样的人生选择,条件好的,选择到国外去学习;条件差的,则可能放弃升学而直接进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使得高考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淡化甚至逝去。这种随着选择多样化而发生的变化,正在不动声色却又深刻地影响着高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得高考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心理上不再那么重要。

  第三个层面的逝去,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资源的调配,寻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简言之就是我们的社会,寻找到了一个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也更人性化的教育选拔机制,来取代看似有点惨烈的搏杀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天天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竞跑模式,更不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大逃杀”模式,而是一种更合乎于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的方式。这种“逝去”的方式,更彻底也更有颠覆性,在这种悄然后演进的过程中,拥挤的独木桥现象,惨烈的战争心态,父母围绕考生转的生活方式以及考分牵动全家人喜怒的场景,都将如一幕热闹过的大戏,沉进历史的大幕里去。

  □纸刀(媒体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2451/694664520948.html

更多阅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写给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写给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低吟一缕清风,静守安然;浅弹一阕弦音,追诉流年;陌上寒烟,阐释青春个中深意。光阴流转,岁月渗透忧伤,曾经的那人、那事、那段过往,千年轮回,随着云烟苍老。满月风华,也许,只是一曲流觞,祭奠青春年华,或走,或停,或遥首……(一

声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高考》为网友束不起的柔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