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茶香独修仁 修仁薯莨 岭外茶香独修仁 广西修仁茶历史文化探访

导读:两广人提到茶,大部分都能“口溅飞沫”,数起“板路”。广东人自信满满:“凤凰单枞”、“英德红茶”、“古坪乌龙”、“南华奇兰”、“三峰黄金桂”驰名港澳。广西人骄傲自

  两广人提到茶,大部分都能“口溅飞沫”,数起“板路”。广东人自信满满:“凤凰单枞”、“英德红茶”、“古坪乌龙”、“南华奇兰”、“三峰黄金桂”驰名港澳。广西人骄傲自夸:“苍梧六堡”、“西山嫩叶”、“覃塘毛尖”、“凌云白毫”、“昭平毛峰”粤人最爱。这说明了岭南是中国茶的发祥地之一,故唐人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很多人都知道品茶,但却少有人知最早见诸古籍的是什么茶。

  《岭外代答》 举荐修仁

  岭南的茶,最早见诸于古籍《岭外代答》中。《岭外代答》,是宋代地理名著。由宋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去非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初,周去非曾"试尉桂林﹐分教宁越",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任小官,东归后撰写此书。

  南宋偏安江南,岭南变成派官、经商的重要门户,士子官商急欲了解其地其情。曾在广西为官6年的周去非,穷于酬答打听岭南情况的访客,其在自序中言,“亲故相劳苦,问以绝域事,应酬倦矣,有复问仆,用以代答”。

  《岭外代答》共录存二百九十四条,分地理﹑边帅﹑外国﹑风土﹑法制、财计等共二十门,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以及物产资源﹑山川﹑古迹等情况,保留了许多正史中未备的社会经济史料,参考价值甚高,是公认的研究岭南社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岭外代答》食用门121茶:靖江府修仁县产茶,土人制为方銙。方二寸许而差厚,有“供神仙”三字者,上也;方五六寸而差薄者,次也;大而粗且薄者,下矣。修仁其名乃甚彰。煮而饮之,其色惨黑,其味严重,能愈头风。古县亦产茶,味与修仁不殊。

  这是古籍中第一次有关岭南地区茶的记载。

  即使是从《岭外代答》成书的淳熙五年(1178)算起,“修仁茶”距今也已839年!

  并无他枝 独见修仁

  有意思的是,今天广西众多茶之产地中,包括名满天下的六堡茶,在《岭外代答》中居然找不到半句介绍的文字。

  难道是周先生不小心“遗漏”了?从《岭外代答》对其他门类的介绍看,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岭外茶香独修仁 修仁薯莨 岭外茶香独修仁 广西修仁茶历史文化探访

  请看与茶同为“食用门”且排在茶之前的酒:广右无酒禁,公私皆有美酝,以帅司瑞露为冠,风味蕴藉,似备道全美之君子,声震湖广。此酒本出贺州,今临贺酒乃远不逮。诸郡酒皆无足称,昭州酒颇能醉人,闻其造酒时,采曼陁罗花,置之瓮面,使酒收其毒气,此何理耶?宾、横之间,有古辣墟,山出藤药,而水亦宜酿,故酒色微红,虽以行烈日中数日,其色味宛然。若醇厚,则不足也。诸郡富民多酿老酒,可经十年。诸处道旁率沽白酒,在静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钱买一大白及豆腐羹,谓之豆腐酒。静江所以能造铅粉者,以糟丘之富也(见《岭外代答》食用门-120)。

  《岭外代答》介绍的“酒”,从文字中显而易见的就有贺州的“帅司瑞露”﹑昭州“曼陁罗花”酒﹑宾阳横县之间的古辣墟“藤药”酒,还有很多“其色探沉赤黑,而味不坏”的老酒,以及静江“豆腐酒”。

  难道是周先生公务繁忙,或是交通不便,先生只写其工作之地?

  从《岭外代答》所涉及的物产地域看,说法不成立,《岭外代答》所“答”之地,北到全州,西至南丹,南至越南及南海诸岛,东至贺州,几乎包括了现今的两广地区。

  六堡茶所在的梧州、苍梧,介绍其他物产的篇幅也不少。

  如:梧州铁器,说“梧州生铁,在镕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纸类”(103条);藤,“梧州产,大者可为胡床,小者圈为盘盂”(179条);嘉鱼,“苍梧大江之南山曰火山,下有两穴,嘉鱼出没”(248条);冰井火山,“梧州城东有方井二,冰泉清冽,非南方水泉比也,谓之冰井”(263条),等等。由此可知,800年前,修仁茶确是岭南“独苗”。

  圣山圣水 成就修仁

  好山好水出好茶。到过修仁的茶客,都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地方不出好茶,实在讲不过去。修仁老县城的西面,是连绵叠叠的大瑶山。放眼望去,大瑶山尽是墨绿色的原始森林,群峰长年掩映于云雾之中,主峰圣堂山距修仁老县城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海拔达1979米,是华南最高的山峰之一,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古籍记载圣堂山“上有天被覆盖,下有精气滋养”。清代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庚子岁暮杂感四首》其三中咏道“幸饮修仁水,曾无陆贾装”,谦言虽没有取得像陆贾一样的业绩,但已荣幸的饮上了修仁的水。

  种在“圣山”,汲“圣水”养份,修仁茶自然与众不同。

  修仁民间,现依然保持着每年藏些春分茶“亦饮亦药”的习俗。除了作为饮品外,修仁茶还被作为祛疾去病的“神药”收藏。头昏脑胀,饮几口老茶立马神清气爽;肿毒化脓,咀嚼一把茶叶敷之,次日便消炎结痂;孩儿热痱,温淡茶水洗之,一扫而光。因此,修仁茶又被京城称为“蛮茶”,行内赞之“药茶”。

  山好水好茶好的修仁,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正好处于交通线上,南来北往商贾又多,名声就日渐响了。从诗书中寻找“历史的记忆”,今日近乎湮灭无名的修仁茶,套用阿Q先生的话说,“当年也曾誉满宋朝”。因为地域的调整,当年的修仁县治,如今只是荔浦县辖下的乡镇。这种巧合,使得我们将名满天下的“荔浦芋”作为“修仁茶”的“陪衬人”,变成了“家内事”。

  五个宰相 咏赞修仁

  很多熟知荔浦“板路”的老荔浦,初时都不敢相信,帝皇偏爱的荔浦芋,除了散见于一些“志”类外,文人骚客竟没留下半句吟咏。互联网的普及,使查找“修仁茶”诗句变得毫不费力。在“搜韵网”中输入“修仁茶、宋朝”,宋诗有七首之多。更让人兴奋的是,诗作者中,竟有5人先后任过宰相或副宰相。

  李纲,号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其诗《饮修仁茶》:“北苑龙团久不偿,修仁茗饮亦甘芳。夸研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烦气味长。江表露芽空绝品,蜀中仙掌可同行。从容饭罢何为者,一碗还兼一炷香(《梁溪集》卷23)。”

  孙觌,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人。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召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金兵破汴京,曾草降表。《饮修仁茶》:“ 烟云吐长崖,风雨暗古县。竹舆赪两肩,弛担息微倦。茗饮初一尝,老父有芹献。幽姿绝媚妩,著齿得瞑眩。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鸿庆居士集》)。”

  邹浩,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人。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修仁茶》三首七言绝句:“其一、味如橄榄久方回,初苦终甘要得知。不但炎荒能已疾,携归北地亦相宜。其二、岭南州县接湖南,处处烹煎极品谈。北苑春芽虽绝品,不能消鬲御烟岚。其三、龙凤新团出帝家,南人不顾自煎茶。夜光明月真投暗,怅望长安天一涯(《全宋诗卷》1241)。” 《张纠惠吴洞簦》七言绝句:“ 茶选修仁方破碾,簦分吴洞忽当筵。君谟远矣知难作,试取一瓢江水煎 (《道乡集》卷十三)。”

  李光,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人,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累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左朝奉大夫。其诗《饮茶歌》:“朝来一饱万事足,鼻息齁齁眠正熟。忽闻剥啄谁叩门,窗外萧萧风动竹。起寻幽梦不可追,旋破小团敲碎玉。山东石铫海上来,活火新泉候鱼目。汤多莫使云脚散,激沸须令面如粥。嗜好初传陆羽经,品流详载君谟录。轻身换骨有奇功,一洗尘劳散昏俗。卢仝七盌吃不得,我今日饮亦五六。修仁土茗亦时须,格韵卑凡比奴仆。客来清坐但饮茶,壑源日铸新且馥。炎方酷热夏日长,曲蘖薰人仍有毒。古来饮流多丧身,竹林七子俱沉沦。饮人以狂药,不如茶味真。君不见古语云,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庄简集》)。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吴郡人,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食罢书字》:“甲子霖涔雨,东南湿蛰风。荔枝梅子绿,豆蔻杏花红。扪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荒隅经岁客,土俗渐相通(自注:“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石湖诗集》)。”

  政见不同 喜修仁同

  宋代政治的一大特点是朝廷“两条路线”相争激烈。北宋分“革新”与“守旧”,南宋在“主战”与“主和”中选边。

  这样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执政团队的“撕裂”,庙堂之上“两个凡是”大行其道:凡是一方支持的,另一方必定反对。李纲和孙觌作为两个阵营中的主将,年纪相差二岁,宦海同经四贬四升,但结局则天壤之别:一个誉“民族英雄”入良相祠,一个斥“媚金求荣”钉耻辱柱。

  清代名相林则徐评价李纲“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宣和七年,金兵南侵,进逼都城汴京,太常寺少卿李纲冒死上奏章,坚决主战,并上血书要求徽宗禅让帝位给太子。接着又临危受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担负起守卫京城的重担,使金兵灭亡北宋的企图破灭。

  宋代大儒朱熹则以小品文《记孙觌事》,描写孙觌“草写降书”媚金求荣的丑行秽迹,定格孙觌卖国求荣的形象。《四库全书总目·鸿庆居士集》介绍:觌,字仲益,晋陵人。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请留,觌复劾纲要君,又言诸生将再伏阙。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建炎初,贬峡州,再谪岭外。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后又以赃罪斥提举鸿庆宫,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

  李纲和孙觌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对头,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喜好修仁茶,并且二人都把诗题定为《饮修仁茶》!

  李纲《饮修仁茶》七言诗的大意是:北苑龙凤团茶(宋代贡茶)久未品尝了,能辟瘴消烦的修仁茶亦 滋味香甜、甘芳醉人;江南的露芽茶算不得什么绝品,唯有蜀地的仙掌茶,可与修仁茶齐美。

  五岁就被苏东坡称为神童的孙觌改写五言,诗题也叫《饮修仁茶》,颇有叫板味道。孙觌赞修仁茶“幽姿绝媚妩,著齿得瞑眩”;饮修仁茶极为舒坦享受“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能让两个“你赞成我就反对”的人都交口称赞,可见修仁茶的吸引力。

  学宗贤士 斗茶雅集

  茶文化的鼎盛期,当推两宋。唐代“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饮茶之俗还局限于上层社会。而宋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

  不论市井人物还是士大夫,闲暇之余,都喜欢“雅集”,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只不过,士大夫们除了比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高超外,还必吟诗作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宋朝是文官治国,位高权重者自然是饱学之士,一诗一言,引领风气,影响深重。宰相咏诗言喜爱修仁茶,骚人墨客圈中“粉丝”无数,诗中或题中皆以“修仁茶”为荣。

  宋代有多少文人墨客吟唱修仁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好在还有《四库全书》,让我们知道除了五位宰相或相当宰相级别的“诗霸”外,还有二位大儒,也在诗中抒发对修仁茶的热爱。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右相张浚之子,为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主管岳麓书院教事,是一代学宗。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南宋理宗淳佑初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其诗《 从郑少嘉求贡纲余茶》,与贡茶“小盘龙 ”作了比较,肯定了修仁茶“愈头风”的作用:“贡包余壁小盘龙,独占人间第一功。乞与清风行万里,为君一洗瘴云空。茗事萧疏五岭中,修仁但可愈头风。春前龙焙令人忆,知与故人风味同(《南轩集》卷7)。

  如果说张宣公是追求茶品的“好上加好”的话,另一文豪郑刚中则是满足于“温饱”:但求有两杯下等的修仁茶便“心满意足”了。

  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累官四川宣抚副使,追谥忠愍。著有《北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郑文豪别出新意把渴望修仁茶直接写在诗题上:“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一瓢方此寄天涯,用巧居贫拙有加。晚食正为颜斶饭,空肠却嗜玉川茶。长髯乱磨轻于土,短尾浓煎不见花。撑拄可堪书卷少,空教癯瘁发生华”(见《北山集》)。可见,在士大夫等“雅圈”中,修仁茶是当仁不让的名茶。

  崖山之后无“修仁”

  1279年的崖山之战,宋军全军覆没,朝廷大厦顷塌。传统华夏政权在文明政治上断层,史学界戏称“崖山之后无中国”,说文化层面上正统的中国已不复存。

  天变了,日换了,饮茶环境和生活的方式已别有天壤。宋代,修仁茶盛行的基础主要是士大夫等精英阶层。国已无存,何来精英?精英已失,何以“修仁”?民族命运的多舜,注定修仁茶开启了坎坷的运程。

  一是蒙古族“粗放无拘”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怡情”修仁茶饮势不两立,对修仁茶是一种“天然伤害”。“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是蒙古人生活的主要特点,日食三餐,都离不开肉。最具特色的是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最常喝的是“闷倒驴”(即是高度烈酒)。虽也每天都离不开茶,且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茶,但蒙古人喝茶不讲“情调”,只强调“需要”。他们喝的是奶茶,煮茶用的茶叶是连梗带老叶的“扫地茶”(指次等茶做的砖茶),其功效目的只是十分明确——助消化。宋代“士人与君王共天下”,讲究以自己的嗜好评定好坏,因而喜欢斗茶:常常是相邀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以分高下;更有逍遥者,请上艺妓坐饮,使唤侍女上茶,歌舞一曲,起韵吟诗。“修仁茶”代表的是一种“小资情调”。蒙古族的高压统治下,品茶的氛围荡然无存。

  二是政治中心的北移使修仁县从“繁华小城”变成了“偏僻之地”,淡北出了统治集团的“视线”,修仁茶由“大名鼎鼎”变为“籍籍无名”。北宋的首都是史上称为“东京”的汴州(今开封),南宋的京都是临安(今杭州)。宋代的“党阀”和“战和”之争,反复无常,“翻覆”之快,有时“发配”者尚未到发配之地,新上任的加急“钦命”又已追来。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不论是从汴州还是临安出发往南,修仁都在交通线上,见惯了宦海的起起落落。回京上任也好,发配也好,官员经过修仁,“茶照喝,诗照吟,妓照狎”,离开时自然忘不了“土特产”修仁茶。查阅元代历史,基本上没有官员流放岭南的记载,修仁茶也就断了“主体”的传播渠道。崖山之役改朝换代,京城掌权者都为都是蒙古人或是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汉人,没有受过茶文化的熏陶,对有前朝宰相题诗的修仁茶更是忌讳,修仁茶的流行已无基础。元代为巩固统治对商品流通采取抑制的政策,无法流通的修仁茶就彻底失去使用价值而回归自生自灭的“野茶”状态。

  三是南北赋税异制和对茶叶随意加税成了压垮修仁茶的“最后一根稻草”。元朝赋税的特点是南北异制,实行分而治之的田赋税收制度。对蒙古族税收从轻,对汉族特别是垂死抵抗的岭南地区民族从重。不光田赋南北异制,其他赋税也一样。宋时修仁茶的市场在同为产茶的南方地区,压根就没有尝试过往西北销售,元代西北地区拼入中国版图,边疆自由贸易,修仁茶实际上未受其益。而对茶税的不断增课,对市场萎缩的修仁茶冲击极大。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规定长短引之法,按三分取一原则,长引茶120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茶90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以后不断增课。史书记载,自世祖至元至文宗天历70年间,赋税不断增加,仅茶课增加240倍。更甚的是官吏的额外苛敛使民不堪命,官吏 “苛取之过” 敲榨勒索,“茶户本图求利,反受其害,日见消乏逃亡,情实堪悯”,严重地摧残了茶叶生产。

  四是持续不断的瑶民暴乱使修仁县所在的大瑶山区域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民不聊生,茶业凋零。说是瑶民忍受不了赋税重担也好,说是反抗苛政也罢,客观的事实是作为修仁茶山的大瑶山地区,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战争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世所罕见。大瑶山地区“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事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瑶山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这些“战争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与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山”格格不入:海拔1500米的大瑶山主峰圣堂山坳处,有古石墙多处,依山势用大块方石砌成,将山谷拦断,整个就是攻守易位的战场。明亡清兴不过百年,大瑶山的“伤口”未愈,又是惊天动地的“太平天国”动乱……人亡了,茶也没了。

  五是地域的变更,修仁的历史完全被“碎片化”,厚重的历史变成没有历史,后人已大多不知前因后果,文化传承成了“无根之花”。修仁县,汉荔浦县地;三国吴分置建陵县;唐长庆元年(821年),以有修仁山,改建陵县置曰修仁县,属桂州;宋属静江府;明属广西平乐府,清因之,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1951年8月撤修仁县。桂林古村研究会秘书长 卯兴明先生提供的明代修仁县地图,证明如今的修仁县已“一分为六”,为荔浦县、金秀县、蒙山县、鹿寨县、象州县、永福县所分。修仁县治距府城和八方位置清楚:修仁县至府城一百二十里、东至以弄村接荔浦县界一十里、东南至永安州滴水瑶界七十五里、南至黄岗村接六定六瑶界二十里、东北至五里牌接荔浦县界一十里、北至三窖村接荔清县界五里、西至龙塘接柳州府雒容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南至桐木圩接柳州府象州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欧阳堡接桂林府永福县界一百一十里。其区域范围在今东至荔浦县龙怀乡、东南至蒙山县新圩镇、东北至荔浦县茶城乡、南至金秀县忠良镇、西至鹿寨寨沙镇、西南至金秀县桐木镇、北至荔浦县茶城乡、西北至永福县广福乡。地域“零碎化”,使修仁既是大家的修仁,同样也是没娘的孩子,编史修志无从入手,久而久之也就忘记了这些历史。写此文前笔者询问不下五任荔浦县长,无人懂得曾有过辉煌的修仁茶。

  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宋代“如雷贯耳”的名牌,数百年里无声无息。

  茶业泰斗 寻梦“修仁

  修仁茶的重生,离不开一个1939年便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的中国泰斗式茶人——庄晚芳。庄先生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名庄骥、庄友,号茗叟、挽风,福建惠安人,是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中国茶德”的提出者。先生认为,中华传统首重人品,修“德”为先,培“仁”为贵。他将“中国茶德”精辟地概括为“廉、美、和、敬”。“廉”,就是“廉俭育德”;“美”就是“美真康乐”;“和”就是“和诚处世”;“敬”就是“敬爱为人”。

  改革开放之初,庄先生为追寻一个“能碎铜钱”的茶业传说,来到了孕产修仁茶的大瑶山。但见大瑶山主峰高耸、林木高深、遮天蔽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空气温度大、长年云雾缭绕,极适合茶树的生长,正合“高山云雾孕好茶”的格局,宋代闻名遐迩的修仁茶生长此地是 “出身良地、名实相符”。

  大瑶山上植被茂密,大量野生茶树分布在灌木丛中。对茶树特性极为稔熟的庄教授,敏锐地发现大瑶山茶树的特点:一是生长的环境“野”,夹在灌木丛中,多出现在人迹罕至处;二是生长形态“奇”,茶树根部树干光滑,极少见其他物种缠生、寄生;三是野茶群种“多”,不但野生茶树数量多,品种类型也多;四是野茶群种“独”,既不同于福建、云南品种,且遗传距离远,能自成一类;五是野茶品质“优”,高茶酚,味香清。

  大瑶山茶树资源的稀缺性、生长环境的独特性、茶叶品质的优良性,让见多识广的庄教授大开眼界,他兴奋地赋诗一首:“不少传闻流古今,西山白毫碧云天;铜钱嚼碎表优劣,石乳奇茗永世珍。”

  略为遗憾的是,因当时交通条件所限,以及茶叶流通市场未形成,庄先生提出的开发野生茶树资源、提升野生茶品质的构想未落实处。

  立足长远 保护为先

  瑶族人纯朴,处事直来直去,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实力相对欠缺,还无力开发野生茶。但他们把茶界泰斗庄教授的话“奉若神明”。瑶族人把大瑶山称作“圣塘山”,教授保护圣塘山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的要求,正是他们祖祖辈辈一直践行的行动。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兰向东说,大瑶山是世界上350多万瑶族人的“瑶都”,“圣塘山”山上49种类型百万余株野生茶树,都是瑶族人民的“祖宗林”、“风水林”,守护、保卫好责无旁贷。

  于是,旨在禁止砍伐、采摘野生茶树群落及单株的“普遍保护”、“重点保护”、“特别保护”的古茶树保护措施相继出台。茶树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园、茶树单株和野生茶树群落、茶树单株,实行“普遍保护”;具有较高价值的成片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以及具有标志性的栽培型单株,实行“重点保护”;结合珠江水源林核心保护区的建立,对六巷乡、罗香乡、金秀镇、大樟乡以及圣堂山区域有较高价值且特别重要的栽培型标志性茶树单株和野生茶树群落,严格禁采,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不得离开,实行“特别保护”。

  于是,古茶树资源区域性普遍保护、重点保护、特别保护的责任细化到了单位部门和个人。列入三种保护的古茶树资源,村、屯,恢复古代瑶族特有的“石牌制”,刻石制定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村规民约,列入保护范围的古茶树单株,其周围30米内不允许取土、放牧、采枝叶、砍伐生态林木、种植作物等,村里执行。

  于是,县内所有的茶园、茶树的承包合同,无一例外地加上一条:“采茶时要注意采养结合,春茶适当采摘,夏茶基本不采,秋茶看树势采,使古茶树恢复生息,稳定生长,永续利用。”

  于是,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导,对金秀县野生茶生态环境、生长状况以及树资源、种类、性状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主要生理活性研究,进行了整整三年,汇集编成《金秀野生大茶树》一书,金秀成了国内对野生茶树“家底”摸得最清楚的县之一。

  于是,并无充足技术力量的金秀县,把省级的科研机构请了进山,展开了对野生茶树种的保护。对规模较大的原生野生茶树,对茶树种资源进行分区片的自我保存、自我繁殖;对规模不大但资源独特的珍稀、濒危的原生野生茶树,在交通、水源、土壤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异地保护;对优质茶树种储存,定期更换,确保原生茶树种维持活力。

  对茶树生态环境有一定研究的中华佛教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闫宝林,考察大瑶山后说,有这样的措施保护,野生原生茶树的开发前景可期。

  修德培仁 文化引领

  宋代五个宰相、两大文豪的吟诗,世界上350万瑶族人士的“瑶都”,700多年来侵浸着苦难与欢乐的故事,构筑起修仁茶浓烈的、与众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禅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主任郭越、中华佛教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闫宝林,两人虽未曾谋面,但一听到“修仁茶”名字,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深深的禅意。仿佛他们品味的已不止是一杯香茗,而在享受充满人文、万物和谐相处、共融共济的精神。

  要“修德培仁”。李纲和孙觌,同为喜欢修仁茶的宰相,同为出口成章的大诗人,为何一个被成为后人传扬敬仰的民族英雄,一个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士大夫要成“仁”者,必先“修”德。

  要“感恩包容”。孕育修仁茶的大瑶山,是世界瑶族的“瑶都”,更是珠江之源,用感恩的心分享万物和谐相处乐趣,把人间的恩恩怨怨溶化到芳香甘甜的茶水中去,化解戾气,共融共济。

  要“分享结缘”。用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少私欲多奉献,结茶缘善缘,在汲取大瑶山天地精华的同时,用行动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回馈大瑶山,以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郭主任和闫副秘书长表示,要将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自始至终贯穿于修仁茶的开发,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带着厚重的文化,修仁茶定能溢发芳香。 (作者:蒋耀强)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2851/7682393852.html

更多阅读

内圣外王王阳明 三国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王守仁作者 黄大陆“这孩子怎么还不出生呀,都十四个月啦!”岑老太急着想抱孙子,几个月来她天天瞅着儿媳妇郑氏的大肚子念叨。昨晚,岑老太还梦见在一片鼓乐声中,从五彩云端飘下一位神人手抱婴儿交付给她。她说:“我已有子,我媳妇

李书文《八极拳谱》---李志成整理(转帖) 神枪李书文

八极拳精义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方能战胜世物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作也。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

何鲁敏:“独行侠”独修一门成正果

 风云篇   1987年创建亚都公司的时候,何鲁敏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在这个行业会做这么久。在当时何鲁敏上的清华大学的专业课本中,空气加湿的内容只占了2页,何鲁敏却一做就做了20年,不仅实现了产业化,也成了这个领域的“独行侠”。2007年,

男戴观音女戴佛 佛商的企业观

   从一个佛商的企业观中,可以判断他是不是真正的佛商,真正的佛商必有符合佛法的企业观。佛商首先是佛教徒,这是勿庸质疑的。我说的佛教徒当然是指正信的佛教徒。对一个佛教徒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即为修行求解脱。佛法告诉我们,世上的

声明:《岭外茶香独修仁 修仁薯莨 岭外茶香独修仁 广西修仁茶历史文化探访》为网友江山犹似昔人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