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原文】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1)。小大不利治其标(2),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3)。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注释】
(1)客气、同气:客气,指新受之邪气。同气,应作“固气”,即原本在体内之邪气。先受病为本,后受病为标,则客气为标,固气为本。
(2)小大不利治其标:即大小便不利,应当先治其标症。
(3)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轻浅。甚,深重。病情轻浅的可标本同治;病情较重者,可单独治标或治本。
【白话详解】
与疾病证候表现逆反而治的为逆治,顺从而治的为顺治。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先治其病;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调其气血。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寒;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病。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热;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应当先治中满腹胀。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某病;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当先治其泄泻,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宜先治其中满腹胀;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心烦的,也宜先治其中满腹胀。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宜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如大小便通利则可考虑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邪气有余的实证,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先泻实邪以治其本,后理气血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就用“标而本之”的方法,先扶正气以治其标,后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以及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按语】
本节突出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所举14种病证中,除少数几种采用治标的方法外,绝大多数都是“治其本”,说明了不管疾病千变万化,都应追本溯源进行治疗。同时,文中还突出了“急则治标”和“保胃气”的治疗原则,这对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标的病例中,主要举中满和小大不利两种病证进行阐述。中满者当急治,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满者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正气无法正常生成,药物也不能良好吸收,必然影响治疗,如拖延损伤脾胃之气,恐致水浆不入,药食不纳,后天化源竭绝的境地。充分体现了《内经》中重视脾胃中气的思想,为后世李东垣倡言“脾胃论”,仲景提出“保胃气”的治疗思想奠定了基础。小大不利需当急治,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大小便不通属于危急病证,若不及时通畅则邪无从出,有可能危及生命。张景岳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只有在采取了二便通畅的应急措施后,才能最终为治本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反映了《内经》灵活权变的治疗思想。
标本缓急先后的治疗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中医治疗求本原则的主要内涵之一。临床上或先治其本,或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应视病情变化掌握,目的仍是最终抓住主要矛盾,达到治病求本恢复阴阳平衡。而经文所强调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保胃气”等治疗法则,均是中医临床治则学说的重要内容,一直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应用举例】
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病本唯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据目前,则最为斯道之大病。且近闻时医有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互相传诵,奉为格言,以为得其要矣。予闻此说而详察之,则本属不经而亦有可取。所谓不经者,谓其以治标治本对待为言,则或此或彼,乃可相参为用矣。……今见时情,非但不知标本,而且不知缓急。不知标本,则但见其形,不见其情;不知缓急,则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故每致认标作本,认缓作急,而颠倒错乱,全失四者之大义,重命君子,不可不慎察于此。(《景岳全书标本论》)谢某,女,22岁。初起小便短赤,尿道刺痛,中西医注射服药,未见好转。患者呼吸短促,气粗声浊,面红唇紫,不可按,眼结膜充血,十指发绀,瞳孔缩小,从脐腹胀至上脘,痛苦异常。《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引水渍之,和其中外。”思索经旨,应从治标,使气化而小便自退。《灵枢营卫生会篇》云:“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至悍而清。”拟用热汤配米酒,以调和气血,使酒气渗入体内,流通经络,去滞散结,使脾脏气化行,小便自下。遂嘱其家人以沐浴桶贮满热水,倒入米酒2.5kg,待温度适宜时,使患者坐沐其中,不久患者将有小便意,至患者小便急不可忍时,才许离浴。结果排尿约有5kg之多。继用利膀胱、通小便之药以善后。处方:泽泻15g,猪苓15g,白术10g,茯苓15g,肉桂2.5g,车前子15g。(《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