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博物馆 物道|一毫米的竹刻功夫,他们要搭上一辈子

嘉定竹刻博物馆 物道|一毫米的竹刻功夫,他们要搭上一辈子



留青竹刻,家传的坚守
文 | 物道


在今天的中国,能够从父辈手中传承的东西越来越少。失去了家传,我们每一个人犹如没有根的浮萍,找不到昨日的来处,看不清明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仍然能够有可以传家的手艺,有可以传家的精神,乔家是幸福的,无锡竹刻亦何其有幸。


腊月的江南,湿冷,大部分的竹农都宁可在家取暖。可是每年这时节,乔锦洪都会和他女儿乔瑜去往浙江嵊州的毛竹林采竹。因为这个季节正是采取留青竹刻所需原料的最佳时候。


他们要选两三年未出笋的毛竹,因为嫩的质地太软,雕刻容易变形,老的纹理粗糙且有斑。他们只选那些竹质坚实、竹面平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让相熟的竹农砍下来后,便要扛着下山,不能沾地,免得破坏了竹青。到了平地就断成合适的长度,放进有明矾的水中大火煮青,再阴干半年,等过完梅雨季,留青竹刻最重要的材料才算是完成了准备工作。“你看,我们这个工艺,准备纸张就要半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乔锦洪的女儿,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乔瑜说道。


一毫米的世界


当我们来到无锡竹刻“双契轩”乔锦洪老师的工作室时,他正坐在窗台边雕刻兰花。他用的是透雕手法,将图案雕在竹片表面。淡黄色的灯光下,老先生戴着眼镜,一手按紧竹片,一手握着雕刀,一点点雕刻出兰花飘逸的叶,小心地刨掉不需要的部分。案台上已留下丝丝缕缕的竹碎,兰叶已凸现在青绿的竹片上。


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留青竹刻的文房用品,如笔筒、臂搁和一些摆件,图案多为清雅的花鸟画,广阔的山水画,或工整的书法。乔老先生告诉我们,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那一层薄薄的竹青上雕刻,再铲去图案外的竹青,露出底下的竹肌。时间越久,竹肌的颜色会更趋于枣红色,而竹青的颜色则会越发透亮,这种对比也会越来越明显,也更适于文人赏玩。


做留青竹刻要有艺术功底,才能精确把握精美的图样。而它真正考验的还是一个人的耐心与毅力。因为竹青仅有薄薄的一层,不到一毫米。方寸之间,稍有差池,便会失之千里、前功尽弃。因此做留青竹刻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磨练。雕刻与铲底,都需要娴熟的技艺和无微不至的细心。图案上花瓣颜色的深浅,山水风景间的远近,要通过竹青表层到竹肌的层层过渡来表现,依靠的是乔老先生细致入“毫”的雕刻。


家传的手艺,不能断代


“双契轩”和大多数的百年老店一样,主要以家族传承来延续。乔锦洪已是第三代传人。无论是否愿意,从母亲那耳濡目染的竹刻技艺,诗书画印传统还是深深刻入了乔锦洪老先生的血脉中,留青竹刻这一家传的手艺成为他的宿命,也是他一生为之骄傲和努力的事业。而现在,这份家传也变成了女儿乔瑜的事业。


尽管他们深知精美的留青竹刻从来都是文人用来赏玩的珍品,不可能大规模流通,意味着不可能靠手艺糊口,尽管他们一再强调这是奢侈的手艺,并对人们接受的前景表示不容乐观,但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是家传的手艺,无论如何都要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家学是要传家的。”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摄影师「陈逸航」提供,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文章


这不是一个蛋的事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151/770180183434.html

更多阅读

木心博物馆 物道|永远逃走的木心,留下了一座美术馆

木心逃走了文 | 物道我们熟悉的木心,是那个念念不忘从前慢的诗人,是在大雪里等了一整天的浪漫老头。他来得太慢,逃走得太快,我们只来得及学会一首从前日色变得慢,却还没学会看他的画,懂他的字。别人走是留下背影,永远逃走的木心却在乌镇

天津戏剧博物馆 物道丨如果看书像看戏剧,你会买单吗?

吕敬人和他的书戏世界文 | 物道在电子阅读普遍的时代,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物质书是否有未来?在世界读书日的今天,且先放下质疑,一起走进吕敬人的书戏世界,好好读一本书。也许你会发现,书还可以这样好玩,像一部正在上演的戏剧,调动我们的

声明:《嘉定竹刻博物馆 物道|一毫米的竹刻功夫,他们要搭上一辈子》为网友让寂寞远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