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温暖。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懂的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
2.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3. 有一种养心方法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留空。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有一种处世方法叫放弃,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的,重要的是放弃之后就不要悔恨。
4. 有一种处事方法叫放置,放置不是闲置,今天无头绪可能明天有条理,因为事缓则圆,事缓就有变。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放手,管理不是紧紧抓住,更非事必躬亲,而是有条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捆住了手脚当然就无活力可言。
5. 有一种用人方法叫放心。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有一种养生方法叫放怀。放弃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叫你盲目的逃避,而是要你明白痛苦的维系还不如放弃!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
6. 风景再美,若没人一起欣赏,也会有种莫名的忧伤。再好的生活,若没人一起分享,也会有种莫名的凄凉。再坏的处境,若有人陪伴,也会有莫名的感动。再苦的日子,若有人相伴,也会有莫名的幸福!
7. 万事万物,皆是有缘。相处在同一片天地,喜缘、人缘、福缘、机缘、财缘、善缘,无所不结。无论面对何种境界,不拒不留,顺其自然,这是禅者的态度,也是我们快乐人生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豁达的人生观,也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8.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这是低调者做事的原则。低调的人能脚踏实地,着眼现实,不断提高执行力。他们能做到真正地静下心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这样,即使暂时身处底层,也最终能成大事。
9. 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人都不是以这样方式去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
10.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每天清空一次大脑,放松冥想,放下。
11.要习惯于改变自己,只有你变了,你的世界才会跟着变。鱼儿的世界在水中,鸟儿的世界在天空,你的世界在你力所能及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要飞上天空,就要生出双翼,想要融入更好的世界,就要让自己更优秀。变,过程很痛苦,结果却迷人。害怕改变自己,就只能苟安于凄凉。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重生。
12.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我们争执时,就让他赢,因为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又能赢到什么?得到什么呢?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呢?争来争去只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还会平添无谓的烦恼。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以平常心应对无常的人生。
13.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人生不必斤斤计较,让自己怒火攻心。少气多闲,身忙心闲。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
14.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爱占便宜的人,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别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才是明日的花开。

15.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
16.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
17.人活一世,其实,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有时,参禅,只在一瞬间,一杯茶,一叶草,一尾鱼,一粒沙,一株桃花,看一个繁杂的世界。世有千态,心有万言,便可从中拾得一颗澄明无物的禅心。——加措活佛-慈爱基金
18.佛在《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乃真语者,所以学佛最要紧的就是学会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顺境,要放下贪爱;逆境,要放下嗔恚,不管外面的境界变化多大,时刻保持心平气和。处逆境,随恶缘,无嗔恚,业障消除;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现前,安住当下。——恒庄法师
19.生活怎么样,不必沉迷于如风往事,现在怎么样,就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因为无常,所以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会客观存在,打破内心的固执,从容面对故事的发生,不奢望不急躁,用包容替代苛责,用坦然替代忐忑,那些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故事,就当做生活当的幽默,生活的质量不在沿途的风景都在欣赏风景的心态。——延参法师
20.不要在乎生活的咄咄逼人,不看它的脸色,它就是一场回忆。每个人从这个世界路过,心地的宽阔,涨着生命的姿势,果之随影,如影随形,一个温和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温暖的生命收获,冷与暖,就在这一念之间。——恒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