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受邀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不仅要带领中国的作家走向世界,而且还正在考虑在北京师范大学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莫言带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莫言关于要带研究生的言论却引起了国人的大量非议。争议的焦点是:“小学五年级学历的莫言能不能带研究生?”
提起研究生导师,国人很快会联想到名牌大学里那些学富五车的教授,认为只有他们才配指导研究生;也只有他们,才能指导出合格的研究生。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要联系一下我国自21世纪以来所培养出的研究生的质量,就可以断定我们的学院派教授们指导研究生的水平。就文学方面而言,我们的学院派教授们培养出的研究生,除了会用一些空洞的学术术语忽悠门外汉以外,还会干什么呢?而让莫言这样的知名作家进入大学,指导以“创新性写作”为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能够培养出新型的写作人才,而且即使这些人将来从事文学批评,他们的水平也肯定比那些学院派教授们指导出来的学生强。对于研究生来说,能够与莫言这样的大师级作家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悟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提高他们的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为中国文学的未来播下星星火种,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作家莫言来说,能在紧张的创作之余,抽空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既是一种校园生活的深入,也能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保持旺盛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激情。
虽然莫言只有小学5年级的学历,但是他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勤奋的创作,在文学上的成就,即使北大文学院的几个博士生导师加在一起,恐怕也难望其项背。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明证。仅此一点,就足以使莫言有资格成为研究生导师了。至于说学历,那只是一个好看不中用的东西。在美国,没有上过大学,成为作家、工程师、发明家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成名后被邀请到大学做兼职教授的也屡见不鲜,没有人会质疑他们的学历低;也没有一所大学会因为他们不是科班出身而向他们关闭大门。在民国时代,我国也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北大聘用沈从文和刘半农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面临着这两人的学历不达标问题。当时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刘半农也只有初中学历。然而,当时的北大一不看头衔,二不看年龄,三不看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甚至发不发表都没有关系,就看他们俩个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当年北大教授顾颉刚推荐中学教师钱穆到北大任教时,钱穆只有中学学历,也不是什么知名作家。但是北大聘用了钱穆,就是因为看到钱穆撰写的预备给中学生当教材的先秦诸子百家讲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虽然它并没有发表。
莫言的学历问题被人质疑,突出地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血统论”和“唯学历论”问题。我国虽然被称为“平等”社会,但其实在一起方面最不讲究“平等”,尤其在学历方面。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对学历的层次和血统方面的要求到了近乎荒谬的地步。不但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那样的高学历,而且还必须是211、985大学的高学历;不但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拥有211和985大学的经历,而且本科阶段也必须是211和985大学。更有甚者,有的单位还把学历的血统追溯到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如果那个时候没有上过重点高中,也同样不予聘用。这样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除了在我国制造出体质内的庸人外,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中国之没有创新性人才,中国之没有原创性成果,与中国当下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