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通过更为有意识的连接身体,感受身体,允许情绪的表达,明晰会逐渐浮现。通过表达情绪和感受,慢慢的“我”的感觉会浮现。将能看到的是所有我们携带的评判、信念其实都来自于外界不同的人,这些评判和信念是被这些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而通常父母是最主要的来源。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们,今晚我被邀请谈下通往觉醒的转化之路。我想强调下“转化”和“觉醒”这两个词,因为这两个词可能会引起矛盾和误解。“转化”暗示着一个人为了达到觉醒的状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但因为觉醒的本质,实相它不可能是这样的。
“觉醒”意味着从梦中跳出。就如每晚我们入睡进入梦中,早晨醒来后,我们只是简单的醒来,不需要转化下自己才能从梦中醒来。我们需要更清楚的理解“觉醒”的本质。到底什么是“觉醒”?“觉醒”是理解,同时也是存在的状态。它是我们最核心的本质,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的佛性或神性。某些人称它为意识或觉知。它是对实相的理解,它是我们最核心的组成。
我们不仅仅是身理上的血与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的感受和情绪,我们不仅仅是我们的头脑及其思考的过程;我们是这些,但又远远不止这些。这个“远远不止”不可能被头脑理解,因为“觉醒”不是头脑思考得出的结果,更不是一个头脑的体验。
“觉醒”意味着我们和存在不分离,我们就是存在本身。我们是完整的。这不单单是份智力上的理解,而是一个你整个存在都能感受到的理解。这份理解只能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无法让它发生。
接下来这个小故事可以阐明下我所说的:修女Chiyono已经学习很多年,但还是无法获得开悟。一天晚上,她拎了个装满水的旧竹桶。她边往回走,边看着在水桶中反射的满月。突然,竹条断开,竹筒四分五裂。水泼在地面;月亮的反射也消失了。Chiyono突然开悟了。她写下了下面的诗句: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的月亮在我手中是空无。
这个“竹筒”代表着我们一直努力尝试去维持的小我,或人格。因为非常担心它们会瓦解,我们则不断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信念系统。因为这是我们所有熟悉的,是我们一直认同的东西。如果没有它们,那我们是谁?
当我们能放下对“我”的认同的那一刻,觉醒就在那,光芒四射,坚不可摧,并在其永恒的存在中。实相是“觉醒”一直在那,在其至善至美中,在我们生活的每分每秒中,但却被我们认同的人格或小我掩盖住。
而对于小我的认同则是问题的来源。这是为什么很多宗教和灵性流派强调摧毁“小我-心智”。这也是为什么说没有人能够开悟;开悟不属于“我”。因为当开悟发生时,“我”是消失的。这也正式是转化之路的核心意旨。
转化之路可以帮助人从混沌的心智状态转化到清晰的心智状态,从认同到不认同,从人格到个性。转化之路侧重在人格层面上做工作。
道家和禅宗有提到通往觉醒的10个转化性步骤,但我们可以简化为4个步骤。
大多数人都是被他们的感受/情绪所驱动着,就好像是某个人占领了他们,住在他们的内在,他们几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在这个人的指挥下进行。他们的内在完整性,核心能量消失了,他们活在某种盲目/困惑中,不知道他们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迷失、混沌,不知道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深陷痛苦的状态中,可能生活对他们来说唯一的目标就是找到方法逃离苦海。
这也是我们提到的第一步:辨识出这份困惑,这份迷失。当我指辨识,我说的不是智力层面上的辨识。我说的是“心的辨识”,即你整个存在的辨识。
这通常需要花些时间,因为大多数人都住在他们的头脑当中,和自己的感受完全切断,这样就可以逃避去辨识这些,因为头脑认为这份辨识是极其痛苦的。但如果一个人有意愿去经历这些转化过程,参加工作坊或个案,逐渐明晰会浮现,这份困惑混沌的感觉会慢慢消失,与感觉的连接也会随之更为明显。在第一步的这个阶段,需要重点强调和身体的连接,因为身体是我们与实际情况的连接枢纽。身体永远都在当下,都在实际情况中。
当通过更为有意识的连接身体,感受身体,允许情绪的表达,明晰会逐渐浮现。通过表达情绪和感受,慢慢的“我”的感觉会浮现。将能看到的是所有我们携带的评判、信念其实都来自于外界不同的人,这些评判和信念是被这些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而通常父母是最主要的来源。
觉醒导师:诺肯佐拉《内在小孩-别永远伤在童年》广州工作坊信息
7月7--10日广州,8月18-21日杭州,诺肯佐拉老师将在这两地开展《内在小孩工作坊》,带你深入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活出真实的自己。
报名:心路13143371868(手机/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课程介绍
延伸阅读(直接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诺肯佐拉:我们许多自动化的反应都源自羞愧感
诺肯佐拉:我是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的!
张颖:我们眼中孩子的错误,大部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