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个藏着"但是"的婚姻杀手
「晚上回来吃饭吗?」我问他,他像韩剧男主角般继续无趣地打着领带,没有回答。墙上的钟指向8点15分。
「喔,看情况吧。今天妳去接小宝,我可能会晚一点」过了大约5分钟,他去找手表的时候才突然想起似地说。
「好,那你先出门,我还要整理一下拜拜要用的菜。」我说,一边把冰箱里的零食、巧克力还有他的一手青岛啤酒往侧边靠,试图挪出一个位置来放团购的年菜组合包。
结婚最大的改变,是从整理自己的人生,变成整理全家人的人生。
然后我听到不含再见的、铁门关上的声音。房子象是被抽走什么似的,留下可怕的寂静。孩子一早就送去附近的幼儿园了,现在或许正在喝着绿豆汤、掀隔壁座妹妹的裙子,或许不一会儿又接到海豚班老师的电话了。8点30分,距离进公司之前,我还有一点余裕可以假寐一下。
当我终于把菜都备妥,舒一口气,大字躺在双人床上的时候,闻到枕头上他头发的味道、想起过年又要看婆婆脸色、假装成我不想假装的样子,心理升起一种想哭的感觉。看着桌角那只块掉落的情侣钓鱼马克杯,讽刺几许,百感交集。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婚姻吗?
婚姻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三大因素主导这个关系的存活率:身家背景、个人特质与相处关系。
注:本表整理精简口语化自Rodrigues等人(2005)的回顾《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还有三个问题讨论实在难以精简,请参照本文或原文进一步了解。
一、身家背景
世界上有些「预设值」之类的东西,每天每天都影响我们的生活。例如,捷运多久来一班、上班的地方离家里多远、家里面的温度、孩子的岁数。我们几乎无法「手动」更改这些预设值,可是它们却默默地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婚姻也是一样的。你一个月领22k或是42k、结婚之前是否跟对方睡过、有没有读大学、爸妈是否离过婚等等,都跟你的离婚率有关。真的吗?或许你曾听过「贫贱夫妻百事哀」、「再婚比初婚的离婚率高上一倍」、「太年轻结婚很容易离婚」等等流言,不过社会心理学家们通常会建议你:别太早下结论。
1.离婚的性别差异
如果我问你:「男生比较容易离婚吗?」你可能会心想,这是什么脑残问题啊,婚姻大都不是一男一女吗,哪来性别差异?其实,关于离婚,男女之间的确有些不同──对离婚原因的诠释。离婚的太太比较常提到情绪因素,如对方人格有问题、酗酒、或是虐待自己,先生则常提到外在因素、或自己的负面行为。
当然,Amato 与 Previti的回顾中也谈到,很多男人在离婚之后,还是不知道太太为什么不要他了。唉,男性对于人际关系,有时候真的是比木头还迟钝(连自己一起骂)。
2.爱情与面包:收入、工作和离婚有关?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跟了他朋友的会。说好一个人缴一个月,结果到现在都是我在缴。我知道他的工作不稳定,也不忍心跟他开口,但是缴完小孩的注册费之后,我这边也没剩多少钱了。我想跟他商量要不要接一些家庭代工回来做,没想到他竟然摔鼠标、说我看不起他!」
没有错,曾有心理学家发现越穷的夫妻越容易离婚──但是Orbuch等人也发现,在控制了教育水平与种族因素之后,这个效果消失了。
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这对夫妻赚多少钱,而是太太比先生多赚多少钱。Rogers(2004)的研究也指出,如果太太的薪水拿来支付家里面一半以上的开销,比起那些「平付」或是「靠老公」的家庭更容易离婚。
从Rogers的结果往前延伸一些,我们也不难想象老公失业(或是两人都失业)的家庭离婚率也较高。如果你家有孩子,但你的工作却常常日夜颠倒,那么这样的「异步性」也会提高你离婚的风险。
此外,面包的「等级」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果你家吃的是夜市十元面包,他家吃的是达人手感酒香桂圆蜜桃,你们会吵的东西也不一样。研究指出,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会花多一点时间讨论相处方式、家中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等等;但倘若你家连饭都吃不饱,光是老公酗酒与孩子的学费都吵不完了,哪有时间讨论什么自我成长、沟通模式?
3.婚前试爱:同居比较容易离婚吗?
「当初说要搬去和阿玮住,全家几乎要闹革命。『夭寿喔』、『你这样不会维持的啦!』、『叫他先娶妳是要他的命是不是?』、『你走啊,出去就不是我女儿!』、『他若真正爱妳就不会这样』什么难听的话全部都出来了。最后,我只好说爸妈反对,偶尔假日才到他家睡。直到他生日前一天深夜,我拿亲手做的卡片要给他惊喜,他的门前散乱着一双女生的高跟鞋与不堪入耳的声音,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容易被取代」
大量研究显示,结婚前有同居经验的人满意度比较低,离婚风险比较高──可是,案情并不单纯。
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子后,同居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同居经验,而是婚前你睡过多少人,还有他是不是你未来的另一半。Teachman(2003)的一笔资料发现,如果你同居的对象就是之后结婚的对象,离婚率其实并没有比较高。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同居的人『在一起比较久』,爱的感觉慢慢消失了,所以才会比较容易离婚嘛!」──只是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支持。在考虑了交往时间的因素之后,有同居经验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离婚。
其实,我们应该跳出「同居」这两个字的思考限制。有些学者主张,同居本身不是原罪,而是「谁」选择同居。很可能是选择先同居再说的人「本来就比较开放」,或是「本来就有比较多的情绪问题」。
4.孩子可以拯救婚姻?
从古至今,从后宫系列到花系列,我们常看到女方用孩子保住婚姻,留住男人的心,这招真的有用吗?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这得看你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如你想象的,「先上车后补票」的婚姻通常比较容易离婚,不过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结果。但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婚后生小孩可以巩固婚姻,有些研究甚至发现生男孩比生女孩有效。
5.年龄不是问题?结婚时的年龄跟离婚率有关?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太早结婚,还搞不懂爱是什么、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做承诺,应该很难幸福长久──真的吗?
很遗憾,这答案是肯定的。许多究显示,越年轻结婚越容易离婚。不过,不论你在几岁结婚,随着婚龄越长,离婚可能性都会逐渐降低。
或许更重要的不是两个人几岁结婚,而是夫妻差几岁。我有一次无聊把研究室里几次实验的情侣资料汇整起来,发现年龄差越多的人,关系满意度越低。不过,究竟是老夫少妻比较容易离婚,还是老妻少夫呢?西方的研究显示,先生比太太长三岁更容易离婚,老妻少夫(或夫妻同岁)则没有效果──不过,在华人文化中,先生通常不是都比太太大个几岁吗?所以对这点我比较持保留态度。
但这些研究都只是描述现象,如果年龄跟离婚率有关,那么「为什么」有关呢?Amato与Rogers指出,年纪大一点才结婚,也较少出现劈腿、嫉妒、药物滥用(这些都是造成离婚的元凶啊!)。
有趣的是,在不同时间点结婚的人,其离婚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年轻时就结婚的人,大多说是就因为太年轻就结婚了、在不同地方长大、分隔两地、对方太常跟朋友瞎混;年长时才结婚的人则说是因为对家庭观的看法不同、或是两人个性不兼容。
6.读册,甘有效?教育程度与离婚率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英雄不怕出身低,十年寒窗茹苦心,总有天能出头地──当然,也有可能还是领22k。如果天生命贱,自幼家贫,读书真能扭转机运,嫁得如意郎君吗?关于这个问题,案情复杂非常,且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Orbuch等人(2002)的确发现,教育水平越高的离婚风险越低,Kurdek(1993)的研究也显示没读什么书的人,前四年的离婚率比较高。
但奇怪地是,Kposowa(1998)发现高学历女性反而比没读什么书的女性容易离婚──且慢!这是要逼死谁?难怪老一辈都跟妳说:「查甫囝仔人,免读什么册拉,紧找一个好男人嫁一嫁卡实在!」(女孩子不用读什么书拉,还是快找个好男人嫁一嫁比较好)。
如果妳已经唸到研究所,先别急着去办休学,其实还是有救的──找一个和自己相仿的「高知识分子」就可以了。研究显示,真正与离婚率有关的的其实是「夫妻的教育水平差距」,不同教育程度的夫妻,离婚率如下:太太读的书比先生多最容易离婚,夫妻差不多多次之,先生读的书比太太多最不容易离婚。
在离婚的原因方面,Amato与Rogers (1997)指出读比较少书的人,其离婚的原因多半和嫉妒、药物滥用有关;高知识分子则常常说自己是因为「个性不合」而分开。
7.七年之痒是真的吗?结婚时间与离婚率
信仰七年之痒的人,可能要重新更改妳们对婚姻的信念了。一般来说,中外的研究均显示婚后三年是离婚风险最高的时候,随着结婚越久,离婚率反而渐渐下降。事实上,根据美国国家中心1991年的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离婚发生在结婚后五年之内。毕竟在这段日子里,双方必须协调、处理彼此的差异、做角色的调整、和对方原生家庭互动等等,这些对与新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根据社会交换理论,随着结婚越久,离开婚姻的成本越大,要走也变得相对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妳常常听到人说「不合的话,早点离一离比较稳当」。
附带提一点,就离婚原因上,早离婚的人通常都是说对伴侣看法的改变,说对方和自己个性根本不合等等;晚些才离婚的人,则大多说自己是源于生活事件的影响,两家庭的冲突、或是外遇。
8.幸福第二春:再婚,好不好?
在众多的问题中,这题或许是最没有疑义的。我们都知道再婚之后的离婚风险高于初婚(高25%),但很少人知道这现象在某些人身上更明显:在25岁前再婚,或出生于分居/离婚家庭的女生。但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再婚者容易离婚?」
其实,这些初婚时就离婚的人,他们的人际问题并没有解决,再婚之后又要面临更复杂的家庭,例如带着前一段婚姻中的孩子。这些都让他们在第二次的婚姻中,困难重重──而他们正是因为「不会因应这些困难」才离婚的。
9.离婚会「遗传」吗?爸妈离婚率与自己离婚率的关系
出生在婚姻不幸家庭的孩子,就比较难拥有幸福吗?答案大抵是肯定的,不过还是看双亲是什么时候离婚的。
研究指出,双方的爸妈都离婚,比单方爸妈离婚的夫妻,更难维持婚姻。尤其是在孩子还小时就离婚,伤害更大。以Amato(1996)为例,父母离婚若发生在孩子12岁以下,孩子长大后也会离婚的机率增加了60%,如果是发生在孩子年龄13至19岁,则增加了23%。但如果父母在小孩20岁以后离婚,小孩未来离婚的机率反而会降低20%。
其实我们应该在乎的不是离婚会不会遗传,而是离婚「为什么」会遗传。Amato指出,离婚家庭的孩子可能学到较差的人际冲突处理行为,所以长大后也容易离婚。幸好,与父母亲密一些(例如常常去看爸爸、和爸爸玩),可以缓解这个悲剧造成的负面效果。
10.你信教吗?信仰佛祖耶稣有助于婚姻维持?
一般来说,虔诚的基督教徒却比较容易维持婚姻,去教堂的次数越多也越不容易离婚。研究宗教与婚姻多年的学者Lambert与他的同事更发现,帮伴侣祈祷可以降低自己外遇的机率,他其他的研究也都获得类的结果。
或许你会问,那佛祖呢?三太子、保生大帝、童子拜观音呢?虽然Rodrigues等人的回顾中并没有提到东方宗教保护婚姻的威力,但就缘起于佛教禅宗的止观研究的确指出,止观的觉察训练有助于亲密关系的维系。
二、个人特质的影响
「这大概是我最晚回家的一次吧。只要超过七点,她就会一直line我要我赶快下班回家,然后一直关切我的脸书。公司资料这么多,我实在无法像她一样,把事情都拖到最后一秒才做。可是,我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她太敏感了。连一张买一送一的发票都可以跟我吵……我一直在想,会不会我们本来就不合?」
在离婚的众多研究当中,最大手笔的应该算是Jockin与他的同事们进行的同卵双胞胎调查了。
他们发现,离婚真的是会遗传的!除了先前提到的家庭因素会影响之外,离婚风险的基因与人格因素,有将近30%(女性)~42%(男性)的遗传率。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嫁不对人」是真的,某些人的确比另外一些人难相处,「个性不合」也的确是那些离婚者最常指出的离婚原因。只是,哪些人是「错的人」呢?
11.天使与魔鬼:人格特质的影响力
有一种「魔鬼特质」,在各项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研究中大多扮演着讨人厌的角色──神经质。这种人常常经历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尴尬,愤怒,内疚,常常猜东疑西、紧张兮兮,和他们在一起象是被监视一样。几项纵贯研究都指出神经质与跟离婚率有关(包括同性恋同居伴侣)。
毕竟我们很难跟一个一天到晚发牢骚、生、哭泣、担心、猜疑的人在一起。但也有研究发现,跟神经质的伴侣在一起,虽然必定不会快乐,但却不一定会离婚。也就是说,神经质与离婚与否无关。不过,神经质的人的确比较容易放弃经营关系。
相反地,有没有所谓的「天使特质」呢?过去的研究,结果并不稳定。有些研究发现,和温柔、无私、温暖的人在一起,比较不容易离婚,但也有研究指出,这些人格因素与离婚的相关并不明显。整体来说,人格与离婚率的关系,过去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类是会适应的动物──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如果将时间纳入考量,新婚时的危险因子(如焦虑、易怒、过度谨慎)在结婚较久之后,就渐渐变得「不那么危险」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神经质的确是相对稳定的危险因子。
12.我的老公有病?嫁给心理疾患者,真的容易离婚?
没错,许多研究都指出,心理疾患与离婚率有关──但是,我们并不确定这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究竟是「离婚造成心理疾患」,还是「心理疾患造成离婚」?
Kessler等人进行了一个伟大的纵贯研究离厘清这个问题,他发现结婚前或婚姻的过程中曾有心理疾患的人,比起其他人更容易离婚。
话虽这么说,不同性别、症状的离婚率也略有不同。对男生来说,第一名离婚症状是疯狂(Mania,如精神分裂)、第二名是焦虑(如强迫症)、第三名是情绪(如忧郁症);对女生来说,疯狂一样蝉联冠军,菸酒毒滥用居次,再来是忧郁、焦虑。
附带一提,心理疾患并不等于疯子、脑袋有洞。很多时候,这些人只是不同于一般人,甚至比一般人还聪明、成功(例如一些边缘性人格患者)。并且,心理疾患对婚姻的确有所冲击,但并不表示我们束手无策。例如,酗酒、吸毒是离婚原因的第三名,也是相对来说「可控性」较高的心理疾患──你无法阻止自己罹患忧郁症,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不要酗酒、滥用药物。
13.有离婚念头的人,真的会离婚吗?
「逐工(天天)这样喝厚,干脆离一离算了啦!我又不是家里请来的佣人,气神劳命,未书(好像)上辈子欠你的!」
「好啊!来啊!要签字大家拿来签一签阿!」
我们常常在家里或乡土剧看到这样的对白,心里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嘴巴上说要离婚的人最后都会真正离婚。不过「离婚念头」的确是离婚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些想过要离婚的人(比起没有想过要离婚的人),在三年后高出2.46倍的离婚率──话虽这么说,但是他们大部分(90%)都还是没有离婚(这句有点难懂,请反覆咀嚼)。
14.少一根筋的人比较专情?自我监控的角色
最后一个离婚危险因子是Snyder提出的「自我监控」。因为这是一个比较专业(推眼镜)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在说明它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验。下面两种描述,哪一个比较像你呢?
A.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希望在别人面前呈现出好的样子,有时候会顺应他人的看法,维持场面的和谐,甚至掩藏自己真正的意见或想法。我常常会假装开心、说没关系,但是心里其实不是很舒服。
B.很多人说我是少一根筋的人。我说话满直接的,常常会不小心就伤害到别人,当然有时候也会害到自己。基本上,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人面前,我的表现、说的话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就是我。
当然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就把所有的人分成上面两类,不过如果粗略的划分的话,选A的人属于「高自我监控者」,而选B的人则是「低自我监控者」。
以前我听一个教授对我们一群男生说:「低自我监控者」因为太白目了,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递卫生纸,什么时候该帮对方提包包,所以比较难交到女朋友。那时我听了好难过,因为我好像也是这样的人(掩面)。
不过,就像我常常说的,社会心理学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替人们找更多可能的出路(虽然自己的出路很有限?)。Leonem与Hall (2003)的研究显示,有离婚经验的人通常是「高自我监控者」,而不曾离婚的人大多是「低自我监控者」。奇怪了,为什么跟一个木头在一起反而不容易离婚?Rodrigues在这里总结了两个解释:
(a)或许是因为不够敏感,一般来说,低自我监控者比较满意他们的婚姻。
(b)正因为他们太木头了、太不会看别人脸色了,不太可能找到小三、小四等其他「替代对象」,所以关系就相对稳定囉(这时候,我该开心吗?)。
三、相处关系
如果我们给婚姻多一点生命,生命也会给我们多一点婚姻[1]。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说明一些难移的本性,有没有一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如果我自幼单亲、家境清寒、又因为误打误撞先上车后补票,我的老公就是爱喝酒、整天神经兮兮怀疑我出去跟别人约会……像这样聚集众多离婚危险因子于一身的婚姻,究竟还有没有救?还是干脆离一离,砍掉重练算了?
倘若你真的如此悲剧,几乎所有研究恋爱跟婚姻的心理学家都会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虽然许多基因、个性、背景等「预设值」都跟离婚率有关系,但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相处」的过程。
是的,「互动」永远比「事件本身」重要。例如,虽然外遇总是居离婚原因的冠军宝座,但是在外遇之前,一定发生了某些互动,让这段爱无法再延续。下面是Rodrigues等人(2005)根据过去研究所归结出来的相处关键:
15.满意度与依赖感
「跟他在一起,你真的快乐吗?」一个好姊妹问我,我默默地低下头搓着手指。我问自己:是阿,你真的快乐吗?如果不快乐,为什么还要留在他身边呢?
虽然大量的研究(至少是西方白人的样本中)均显示,婚姻满意度可以预测离婚率,用膝盖想也知道满意自己婚姻的人比较不容易离婚,但这之中还藏着三个秘密。
首先,「这对夫妻快乐吗?」虽然重要,但是「谁比较快乐」也很重要。只有在「丈夫比他的妻子不快乐」时离婚率会升高,而「妻子比她们的丈夫不快乐」的离婚的风险,和「夫妻双方都快乐」差不多──毕竟大多数的老婆,都比老公来得不快乐。这并不是说女人比较不快乐,或许可以说是「女性对于关系的变化比较敏感」,或是「太太比先生更能容忍不愉快」。
再者,我们同样必须把「时间」加进来考量。结婚前几年,有没有更好的对象往往可以预测你会不会跟他离婚;但结婚久了以后,重要的是在这关系里面你是否真感到快乐。
最后,虽然快乐很重要,但吾辈可别忘记也有「怨偶难离」的情形。当你在这段关系里面已投入很多,又没有其他对象,只好甘愿一点,打落牙齿和血吞,过一天算一天。
尤其是,当你越在乎自己是否会被抛弃、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的时候,在关系里反而越不开心,却也越离不开这段关系──这就是焦虑依恋者的困境。纵使待在这段关系里面满意度很低,但若你无法在其他地方获得在这关系里面拥有的东西,你还是不会走。所以别再说自己有多委屈了,留下不走,一定有你的理由,这就是一种无形的依赖。
总之,满意度和离婚之间的关系虽然明显,但这关系背后可能还藏着各式各样的其他因素,如婚姻的态度、信念,自我控制的感觉等等。所以,或许我们不该问自己「你快乐吗?」,而是「你为什么不快乐?」
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婚姻暴力。
16.卖沟阿捏怕挖妈妈(别再打我妈):婚姻暴力能预测离婚吗?
唉!每次写到这个议题,就要长叹一口气。Straus等人的调查指出,15%的人在去年一年中曾经历婚姻暴力。
我们都知道夫妻不和是家暴最核心的原因,但某些人的确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有暴力行为,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酗酒、嗑药者之外,俗话说的好,「贫稚夫妻百事争」(其实是我说的),年轻、贫穷的夫妻,比较常出现婚姻暴力。
好,那么婚姻暴力会导致离婚吗?或许不该用「导致」这两个字,我们应该更细致的看婚姻的进程。暴力在婚前、新婚的时候,对婚姻的影响力最大,尤其在婚前四年,婚暴会迅速恶化婚姻关系,而用打的真的也比用说的更容易离婚。
但是,一个人其实不太可能因为几个巴掌就终止一段长久的感情,真正的路径应该是:丈夫施暴→婚姻质量下降→离婚[2]
不过,并不是每个被打的妈妈最后都会和爸爸离婚,很多人正面临家暴妇女的吊诡──高离婚风险的人可能会低估暴力的压力或是找借口。奇怪了,为什么要这么犯贱呢?都已经被打成这样了不是吗?
在这里,我想援引强大的认知失调论来解释这个吊诡的现象。当那些受暴妇女身上在淌血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办法改变「被打」的事实,皮肉痛既然免不了,所以只好降低「被打」在心理上的疼痛,改变自己的认知:「没关系啦,只要他不要打孩子就好」、「至少他回家睡,而不是去外面花天酒地」。
如果先生酒醒了,再苦苦哀求地说:「老婆我、错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我真的很爱你!」,或是偶尔带些消夜、玩具回来给孩子,她们就会想着:好啦,你看他还是很爱这个家、很爱孩子,不是吗?
既然改变不了对方的行为,只好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自我催眠和说服一直持续、一直给对方机会──却不给自己一点机会,走出这个恐怖循环。
17.互动方式
好吧,来谈点开心的。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花点时间在一起。一般来说,越常花时间相处的夫妻,越不容易离婚。
「若说到阮家那只死猪我有气!不要说跟他一起出去约会拉、什么逛公园拉,光是两个人在同一间聊天都会吵起来!算了算了,还是不要提他好了。来,大家甲崩甲崩!」有次我去朋友九逃家吃饭的时候,他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鱼一边说,那只她口中的「死猪」正安分地在客厅打他的麻将。
嘿阿,如果两个人之间只剩下怨怼,看越久反而感觉越不是滋味不是吗?所以,在一起的时间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也很关键,换句话说,质和量同样重要。
关于婚姻互动和质量,最经典的是婚姻研究大师Joho Gottman在湖畔小屋进行的观察实验了[3]。他和他的伙伴邀请夫妻到他的实验室里面,聊聊他们相处的时候遭逢到的一些问题,再请专家观察他们的互动方式,利用「夫妻互动速评系统进行分类。他们进行了许多项研究,区分出两种伴侣:
(a)调整型伴侣:这些夫妻在对谈中并不是没有出现争吵或意见不合,但是正向的话语、行为、幽默远超过这些负面的行为。他们会试着去调整彼此之间的沟通模式。
(b)非调整型伴侣:这群夫妻常出现防卫、固执、生气、退缩、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对谈过程中很少呈现出享受或快乐的感觉。在研究中,这些伴侣也比其他人更容易离婚,在同性恋伴侣身上也有类似的结果。
同样地,我们又再度得把「时间」拉进来考量。短期来说(七年内),负面情绪的量可以预测离婚;但是长期来说,正向情绪的多寡才是预测婚姻的维持与否的关键。一段幸福的婚姻不在于没有冲突或痛苦,而在于快乐的日子远超过那些痛苦的记忆。[4]
问题是,快乐怎么来?在一段亲密关系里面,大多数的快乐都是源于伴侣的支持。[5]
「忙了一天,在公司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回家路上一直堵车堵到我头皮都麻了,去便利商店买东西还要排长长的队,前面结帐的阿伯慢慢吞吞、店员又不干练……当所有鸟事集中在一天发生的时候,真的有种想死的冲动……可是当你开门回到家,孩子咚咚咚冲上来抱住你的脚、说今天晚上要跟你睡不跟妈妈睡,然后你老婆在那边硬是要演地跟孩子说:『好吧今天我男人借你用,明天换我』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值得了。」
很多事情可以让你快乐,但很少有人可以让你感觉到,被充满着能量。因着这些人,我们终于能挑战更多的不可能。[6]
我们的婚姻,还能行吗?
「我不想听理论、我也不想看故事,我只想知道,现在我跟我老公吵得正凶,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已经死心了。说了这么多,还不是要靠沟通。可是要怎么沟通?要不然我老公借你,你去跟他说!」
看了这么多离婚的危险因子,我们究竟能为这段婚姻做一些什么?答案是,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最有名的婚姻支持系统是「关系防范与增进技巧」(Prevention and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gram ,PREP) Markman (1981)指出婚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常常欠缺沟通的技巧和训练。不过读到这里你大概已经眼冒金星,四肢无力了,再详细介绍PREP大概会吐血身亡,所以这里只简单提供两个方法:
(1)听说技巧(the speaker-listener technique)
轮流扮演听者和说者的角色,听者必须重复说者的话语。
a.妻子先说出她的感觉和想法,然后丈夫听。
b.丈夫听完之后,重复刚刚a妻子说的话。
c.妻子接着说,进一步表达她的立场。
d.丈夫重复妻子c的立场。
e.轮到丈夫说出他的感觉和想法,然后妻子听。
f….流程和前面一样,只是这次由妻子扮演听者。
(2)限时法则(time-outs)
如果你发现上面这个方法根本没有效、你跟他根本无法坐下来谈,还有一个治标不治本,但至少是防堵关系再恶化下去的方法。当你发现两个人已经要吵起来,甚至预期这样的「讨论」不会有结果的时候,就该及时喊停了,多说只是多伤多误会而已,不如等大家情绪比较平静,再好好讨论。如果对方真的不可理喻,可能就要寻求专业的协助。
是的,沟通技巧很重要,但是夫妻双方的目标一致更为重要。Fincham(1999)建议,当你发现你已经不是在试着找出好方法解决问题,而是试图搏倒他、保护自己的立场时(相信你一定有这种经验),那就表示你已经走偏了方向。
关于离婚,我们都想错了!三个离婚研究的关键问题
当我们以为个性不合、只赚22k、对方没读什么书、各种不利因素等等是离婚主因的时候,或许我们太高估这些「相对不可控」因子的威力。没错,你如果问来参加实验的离婚者,他可能会跟你说,那是因为对方个性多讨厌、婆婆多机车等等,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相处」才是一切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往解决的唯一途径,例如解决冲突的技巧、如何面对家庭中的压力等等。
18.真的存在危险情人吗?
当我们说「某个因素」可以预测离婚的时候,可能还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它可以预测离婚?举例来说,离婚会遗传没错[7],但更重要是那些父母离婚的孩子,常得面对父母沟通困难、无法信任与嫉妒的情绪。这才是真正该重视的问题。
经济、教育、心理疾患、原生家庭等等危险因子,只协助我们看见「什么样的人」容易离婚,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两个人合不合,而是他们「如何」处理这些不合。或许,某些人比起其他人更危险;也或许,跟某些人相处的确比要困难,更或许,嫁到某些家庭里,得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总是能从中学习、成长并找到方法。
19.「为什么离婚」真的可以用问的吗?
心理学家在做离婚研究的时候,通常有两种研究离婚原因的方式:
(1)收集许多的变项,然后看该变项是否能预测离婚(例如年龄、收入)
(2)问那些离婚的人,他们自己觉得为什么会离婚?这种方式许多时候满不准的,因为这些人很多时候或替自己说话、觉得都是对方的错、甚至犯一些自我侍奉的偏误。
等等,既然主观报告的离婚原因这么不可靠,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问那些离婚的人呢?因为它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信息,比方说夫妻可能光是对离婚的原因看法就不同了,倘若我们再结合客观资料,就可以找出那些族群比较容易离婚,还有他们觉得「为什么他们会离婚」,比方说酗酒、劈腿等等,找出这些高风险族群「在乎」的因素,作为治疗或介入的方向。毕竟,在你眼中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他来说可能是世界末日!
20.在质和量之外:爱不爱?在不在?
最后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离婚并不是评断一段关系好坏的唯一指标。就像我们前面一在谈到的,很多人虽然选择继续待在婚姻关系中,但是他们并不快乐。Karney与Bradbury指出,预测离婚更重要的因子或许不是「不满意的程度」,而是这个人是不是「变得比原先更不满意」。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稳定地不满意但是习惯了,好吧就这样」的伴侣,继续待在很糟的关系里。
所以,许多研究者把婚姻满意度也加进来,认为一段好的关系,应该要质量并重,又快乐又长久。
要是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这段关系在不在,对方到底爱不是很重要没有错,但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有时候我们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各种力量使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可能有孩子归谁的担忧、可能有经济现实上的考量、可能有各种琐事需要处理──还有,这个决定到底是不是能让你「心安」。
和西方人不一样的是,除了快乐之外,我们还追求一种心安的感觉,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和决定,至少不要让自己晚上睡不着觉,所以守着很糟的关系,或许某种程度只是不想对不起身边的人。
最有用的一招
因为是过年前最后一天,各种案子都希望在年前完结,我只好拨电话跟鲸鱼班的小沂老师说会晚一点过去,请她让小宝在幼儿园里多待一会儿。当我看完最后一批女鞋的设计稿,已经是六点了。
通过拥挤的捷运折磨,终于到幼儿园的时候,看到他蹲在滑梯旁边跟小宝玩心里面有什么坚硬的地方渐渐软了下来。我站在这一边,看他跟小宝一起骑小马、荡鞦韆,就象是甜蜜幸福的家庭广告里面才会出现的镜头一般。
不是说会晚下班吗?结果还是过来接小宝了嘛!
「你来了啊?我想说你们过年前应该会很忙,所以送完客户之后,就直接过来等小宝下课。我本来跟他说天气很冷,看要不要先回家。他说小沂老师跟他说妈妈会来接他,他就说要等妈妈来,硬不跟我走。你一定是都偷偷收买小宝厚!看他都比较爱你!嘿!小宝,过来这边,我们回家了喔!」他过去帮小宝披上外套、戴上帽子,小宝满头大汗,一脸不情愿地把帽子扯掉。抬起头看到我的时候,笑得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好,咚咚咚地冲上来扑向我的脚。
「马嘛,小沂老师说我今天很乖喔,都没有乱掀别人的裙子。」我的眼眶已经湿了一半,听他这么说更是破涕为笑。
「真的喔!小宝好乖,明年也要一样乖喔!」我说,眼泪还是不小心滴下来。
「耶?马嘛你怎么哭了?不要哭拉马麻,不然我灰太狼借你玩。这是小沂老师说我时钟考一百分,送我的喔。好了,数到三就不要哭了喔,乖。一、二、二点五……」
然后小宝在我脸颊上亲了一下。噢!我整个心都要晕开了。
「把拔说这招最有效,嘻嘻。」然后他腼腆地扭扭身子。
「快说!你还有对谁用过?」我指着老公的鼻子问。他没有回答,只是调皮地差点把我的食指给吃掉。
走向停车位的时候,小宝两手各牵着我们的食指,一边哼唱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歌。结婚这几年,不是他忙,就是我忙。我们三个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走在一起了。我坐进副驾驶座的时候,他把一本崭新的笔记本递给我,笔记本封面是一面逗趣的后照镜。
「怎么?嫌我丑阿?」
「没有啊。我看你没每天都忙呼呼的,都在捷运上才化妆。老婆妳看这个多棒,照镜子化妆时,想到什么好idea还可以用眉笔写下来。不错吧,嘿嘿!」
打开第一页,居然有两行字:
「老婆(婆还写错涂掉用注音囧),我们又一起走过了一年。今年,辛苦了。」
然后他在一旁若无其事地边开车,边乱哼歌。哈,父子真是一个样。
于是我终于知道,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人了。虽然他有时很木讷、有时很固执、生气起来更是讨人厌,但个性里面有一种纯真的部分,是别的人所没有的。
于是我终于知道,那些以为是负担、是压力、无法逃脱的危机里,多多少少也藏着一丝丝无可取代的甜蜜。
于是我终于知道,经营一个家庭真的不容易。但也因为这份不容易,我也才有幸,得到一些不容易得到的东西。
撰文者海苔熊(Han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