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街道、胡同规划设计肇始于元大都时期:其基本原则是沿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两侧开辟若干东西向的“胡同”,从而形成鱼骨状的街道、胡同体系,俗称“蜈蚣巷”。这样一来,沿东西向胡同两侧布局的住宅区可以取得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沿南北向的街道两侧可以布置各行各业的商业铺面以供居民的日常生活之需,胡同内则不再设商店,足以保持宁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元大都街道、胡同、民居规划设计的精华即在于“闹中取静”。
经典的北京四合院形成于明清时期,从最简单的一进四合院到二进、三进、四进院落的四合院不等——通常四进院落的四合院就占满了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所以一般来说两条胡同之间可以布置两座背靠背的两进四合院,或者一座三进四合院加一座一进四合院,再或者就是一座四进四合院。如果四合院的规模还想拓展,就要向东、西两侧延伸,形成带有东、西路跨院(有时甚至带有私家园林)的大宅第,典型者如帽儿胡同的“可园”就是一个东西有五路、南北有四进(局部甚至达到五进)并带有幽雅园林的庞大宅第,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
王国维在谈及古人营建宫室(即住宅)时写道:“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其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为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古代四合院住宅的最主要特征——“为四栋之屋”、“各向东西南北”、“凑于中庭”;最主要优点——“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实用而美观);最主要的文化内涵——“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即四合院是古代家族制度的产物。
屋顶肌理之美——万千屋檐林杪间
从老北京的一些制高点如景山、北海白塔向下俯瞰,四合院的一片片鳞次栉比的屋顶及院落中的绿树相互掩映,形成老北京最美的“城市肌理”:一方面,由于四合院的标准形制,纵横交错的屋顶有着统一的尺度、节奏和韵律,使人望之心境平和;但另一方面,由于礼制规定形成的不同规模,加之四合院房屋本身的高低错落,使这一片屋顶的海洋也并非“水平如镜”,而是“波澜起伏”,统一中富于变化。加上家家户户院中不同姿态的树木,一年四季随季节变换造型、色彩,更使得北京城的肌理无限丰富和生动。这一片片屋顶的海洋最美的时候还要数大雪过后,千千万万屋檐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下,轮廓、线条更加分明,如粉雕玉琢——真可谓达到“尽善尽美”之境。
胡同景色之美——灰墙青瓦映朱门
老北京胡同的景象大多呈现为“青瓦灰墙映朱门”。胡同两侧的界面以大面积的灰砖墙为主调,灰墙上方为高度差不多的连绵的青瓦屋顶。四合院的宅门是唯一打破这青瓦灰墙所构成连续立面的标志物。四合院的大门依照不同的等级分为不同的形制:从最高形制的广亮大门,往下依次为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到最简易的随墙门(此外清末开始出现一些西洋式的大门)。不论何种形制,大门依旧以青瓦、灰墙为基调,只是在木质的梁柱和门扇施以油漆、彩绘,大门多以朱红或黑色为主色调,成为胡同中最醒目的色彩。
院落空间之美——庭院幽幽深几许
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庭院,大型的四合院往往在中轴线上布置两进以上的庭院,包括狭长的前院、后院以及方正轩敞的中央庭院,此外还有一些位于角落的小院自成“小天地”——通过大大小小不同尺度院落的安排,构成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特别是主庭院,可谓四合院住宅的“多功能共享空间”:院内各房间的采光、通风、交通,人的户外活动包括冬日晒暖、夏天纳凉、赏花观鱼、吟诗作赋乃至红白喜事等等,都在其中进行。
园林绿化之美——天棚鱼缸石榴树
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庭院中常设“天棚鱼缸石榴树”——四合院的主庭院一般设有对称的“十”字型甬路,连接垂花门、正房和两厢,甬路以外的四隅均可布置花木,一般会在正房前对称种植两组花木;有的宅院会在甬路正中立假山、荷花缸或金鱼缸;也有于主庭院中设置藤架这些园林化的处理使得家家户户都自成一片小天地。四合院中喜爱种植的花木除了石榴树(有“多子多福”之寓意)外,还有枣树(有“早生贵子”之寓意),鲁迅是在其散文名篇《秋夜》中写道:“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此外,海棠(寓意为富贵满堂)、丁香、夹竹桃、榆叶梅、山桃、柿子树、香椿、臭椿、榆树、金桂、银桂、杜鹃、栀子、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都是北京庭院中常植的花木。
建筑造型之美——出入躲闪、高低错落
四合院的空间造型可以概括为:出入躲闪、高低错落。前者指平面关系,后者指屋顶关系。平面布局上所谓出入躲闪包括厢房躲闪,突出正房;耳房退后,突出正房;游廊陪衬,突出二门(垂花门);倒座陪衬,突出宅门,等等。总的原则是次要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避让、烘托主体建筑。而建筑高度方面,正房占有绝对优势,厢房、耳房、厢耳房逐步递减;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从而形成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的富于韵律感的屋顶轮廓。
装饰细部之美——磨砖刻石、雕梁画栋
四合院建筑除了在总体造型上精心设计之外,更拥有诸多富有创意的装饰和细部设计:包括花瓦、花砖、什样锦花墙、砖雕、木雕、石雕(包括抱鼓石、门墩、小品等等)、雕花甬路等许许多多装饰内容。并且这些装饰细部往往还被设计者、使用者寄予了大量象征含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就是这样,从最小的装饰细节,到整体的规划布局,一以贯之,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并与自然水乳交融。长期居住在中国从事科学研究的李约瑟返回英国后曾经意味深长地回忆道:“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时,我的最强烈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密切接触的感觉。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常常撕破),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廓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火……令人觉得自然的心境,雨呀、雪呀、风呀、日光呀,等等在欧洲的房屋中,人完全被孤立于这种境界之外。”
李约瑟的话可谓道出了北京四合院跟肇始于西方的现代住宅之间最本质区别,即人与自然的融合或者隔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与审美的境界——当下的北京,已经为数不多的传统四合院住宅与数量巨大并还在不断增长中的现代住宅的最根本区别也在于此吧!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古建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