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书本、身体,
构成了阅读的美妙要素。
世界存在于书本,
书本被身体掌握,
身体又处在世界的某一处。
1
▲庞贝壁画 约公元前2世纪
庞贝壁画中表现的日常生活千姿万态,最终不敌瞬间一劫,化为灰烬。
对于那些传说中的女卜者来说,她们到底能预言什么呢?
这个握笔执书的女人也许知晓世界的秘密,但神的旨意让她暂时做一位密使,此刻唯有守口如瓶。
2
▲布龙吉诺《拉瓦拉巴提斐利肖像》
约1560年
布龙吉诺曾经在一首诗歌中形容这位女性朋友“内侧是铁,外侧是冰”,而在画面中,他却意味深长地将之塑造成“侧面是脸,正面是书”,半遮半掩的面孔只是生命的冰山一角,而书与文字,才是安身立命的坦荡之物。
3
▲布歇《蓬皮杜夫人》
1756年
普鲁斯特认为,读书是“需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孤独才能进行的活动”,但对于这幅《蓬皮杜夫人》来说,她的满足感似乎不在阅读时的自闭,反而有一种翘首以待的神情,正为其他什么更向往的事情所牵挂。
4
▲尚欧诺列福拉哥纳尔《读书的少女》
1776年
画家在这里优先表达了生活的娴静,华丽暂时被知性的光晕环罩。
有一点可以肯定,少女手捧的一定不是《圣经》,而是当时刚刚兴起的流行读物“小说”,从1740年到1760年短短二十年间,大约有一千册小说面世,其中大多是恋爱小说,这对于悠闲富足的闺中少女来说,就像是精神上的春药。
5
▲安托罗梅西纳 《圣哲罗姆在书房》
1479年
阅读给人以独处的借口,但如此这般炫耀独处实在不多见,因此读书一旦变成仪式,就离真正的阅读相去甚远。
当然,书本不能替代真正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是媒介,世界的原理既隐藏在字里行间,也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就像戏剧舞台上布满了种种符号,等待感官和智识去辨认、梳理、定义,"而我就是国王/蜜蜂来我身旁歌颂/燕子为我飞翔"。
6
▲勃拉兹 俄罗斯画家
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带给你幸福。
但是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
7
▲乔瓦尼贾科梅蒂瑞士画家
这些书岂能让人遗忘,如前不久的某一天浮现在朦胧的意识中。
我们那时还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一切在眼中都一片光明……而如今心头既有恬静也有阴影。
牙牙学语的时代已经过去,飞速流逝的五年犹如整整五个世纪。
8
▲诺曼洛克威尔美国画家
为什么和书一起飞了这么久?
我们发现这里凉爽又静谧,
不见人迹。
手中有书做伴,
飞翔永远不会孤单!
9
▲佚名 《燕寝怡情》
清
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对有情人来说,燕寝怡情已经够让人销魂的了,何况还有"秘戏图册"聊以遣兴?
清秀的男子和缠绵的女子共读"春册"并没有意想中的淫猥之感,而是风和日丽,琴瑟相和,一种坦然的生机呼之欲出。
10
▲陈洪绶 《奇文共赏》
明
古代中国人喜欢在庭院或山水中寄情于阅读,清风袭人,相看不厌,就像这幅画所描绘的那样,菊香、薰香、茶香烘托了书香,一种似真似幻的人间仙境,这样的阅读实在是雅致得奢侈。
11
▲王蒙 《春山读书图》
元
崇冈叠起,
长松成林,
松荫下隐有茅屋数间,
堂中人物端坐读易。
水阁临溪,
阁内有人倚栏远眺,
一派春光淡怡之景。
12
▲《雪窗读书图》
南宋
远山如黛;
朦朦胧胧。
山崖角下有一处院落,
柴门紧闭,
茅屋旁青竹丛茂,
一人临窗坐读。
13
▲刘松年 《秋窗读书图》
南宋
红叶与青松对比,
微波荡漾的湖水,
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在这样的景中临窗读书,
文人之意在于书还是秋色呢?
14
▲蒋蒿 《渔舟读书图》
明
湖面上一条篷船荡漾,
船尾一人静坐读书,
船头渔夫用力撑篙,
钓竿斜插于船上。
船在行,
水动而心不动。
15
▲吴伟 《临流读书图》
明
平坡上两士人坐在树荫下,
各执书卷、羽扇,
神态悠闲随意,
似在纵论诗书。
16
▲吕彤 《蕉荫读书图》
清
绿蕉似伞盖,
一女子坐于湖石之上读书,
不知是有感于书中所写,
抑或想起什么心事,正支颐沉思。
满眼清雅秀美,
毫无俗粉之意。
一个明日跳入昨日,
日复一日,
唯有读书的世界每日都不同。
现在购买,随书附赠精美笔记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