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山锦花城 赏锦探绣逛花城

 


赏锦探绣逛花城

 

广州叫“羊城”、“穗城”,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口衔稻穗,为粤地带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从此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羊城”、“穗城”之名由此而来。

不少五、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外地人,则是通过上世纪60年代初欧阳山的著名小说《三家巷》里区桃在羊城花市逛花街买懒的青春余韵,以及秦牧的散文名篇《花城》的生动描述体验广州的。广州还有一个美好的别称:“花城”。

“羊城”,“穗城”,“花城”,每一个充满诗情和浪漫的名字,如似是轻轻的昵称在呼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带着南国特有的气息和韵味,裹着珠水岸边的清爽和温馨。

时光在我们的沉静或喧哗中翩然而来又悄然而去,年岁渐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地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对于许多人的生存的支撑作用,早已超过他们自身的力量。寻根的感觉很特别,它就如人类天性般与生俱来,不分都市和乡村,不分少年和老年。平时不会刻意寻找,但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你就会被那种感觉触动了,并深深依恋。广州的根藏在哪里?在西关、在骑楼,在粤剧、粤乐,还是在花街?我看这全都是。

一名西关美女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窗,把花放在窗边,让阳光照亮它。广州人喜欢花,花是非常日常的、生活化的一个现象。“花开花城”,一个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气。以“花”和“水”为基调,展现广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花和水是这个城市的特征,很多传统都是因这两处产生。

秦牧先生笔下的“十里花街”,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在那炎热湿润的神秘雨林,南海之滨,珠江河畔,有那么个令人神往的南国花城。

花城首先表征了广州人的自然家园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而广州人则以爱花、养花、赏花和护花为其明显特征,这成为他们进而爱护和维护自然家园的文化根基。一年一度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秦牧于此挖掘出这年习的文化底蕴。这一令国际友人陶醉的东方节日情调中,渗透着广东人的自然精神。

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州的从化,广州老城区都处亚热带。这是一条重要的分水岭,这里四季花开,品种繁多,不少热带和温带的花卉能于此安身立命。加上人工巧为,春夏秋冬四季鲜花同堂,都挤在年宵花市上开放。古岭南是出产和向北方“出口”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之地,古代北方人多觉其神秘。这也许要归功于海上丝绸之路使异邦的奇花异草最早移入;或许由于商业历来发达,历史上的一口通商和近代的开放;也许因广东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区之一;又也许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广东人首先富起来……这些因素综合起着作用,广州作为省会,有条件凝聚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花文化。广州人对花的审美眼力是惊人的,“一盆花果,群众大抵能够一致指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审美精神或说审美中的自然精神,孕育了广州现代生态方面的骄人业绩。

余秋雨曾记述广州的春节气氛和人们对花的热情:“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在花丛中生活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这些人的社会生活相对会和谐一些。花市上,买了花的人们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人流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他们有时挤得前胸贴后背,却仍笑意盎然,显得相当礼让。三天花市,几百万人逛花街,这一文化奇观中竟少有事故,更是一大“奇观”。花带给广州人祥和,这话一点不假。

如果有人问起,广州的过年民俗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花市。当年,秦牧先生的名篇《花城》,使广州花市的声名不胫而走。“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境况今日依然。“花市”二字与“广州”这个地名,已经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按照文化人类学里的“文化圈”理论,“文化圈”之所以有别,在于“圈”内文化特质的区别。花市,无疑于以广州为中心的“文化圈”的一个文化特质,构成广州一种独特的民俗事项。

对广州花市的历史渊源,本人所知甚少,但从逻辑上推断,用“悠久”来形容是不会错的,如秦牧先生所言,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我们热爱那些古老而又新鲜的年节风习的原因”。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我想,广州花市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它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了现代诠释,再用秦牧先生的话说,“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

花还是广州人生命的一部分。热爱鲜花和怜惜花朵的民族或文化地域,人们的心态相对平和得多。从外地入户广州的颜湘茹在文化散文《广州有什么好》中,娓娓道出她如何融入广州。她习惯了很多东西,如蟹、蛇,还习惯在菜场看到鲜花,觉得广州人手中的菜如果让他们显得平庸和生活化,但手中的花则使他们显得很精神,带着一点不凡。花市上你可以看到,压花价的小心翼翼,让花农有赚头,而花农不会因你压价而发火,只是笑着拒绝说“卖不了”,还会说些大家发财之类的话。大概养花陶冶了广州人的性情,拼搏是拼搏,日常生活却比较随和、闲散和淡泊,有怨言但不轻易发火伤人,心境比较平和,有道家风范等。

广州也曾毁灭过。其中最大的有两次,不过,当时都不叫广州。第一次时叫番禺,汉军平南粤,水陆夹攻,把整个番禺城烧成了灰烬,以至后来400年,岭南首府只好移去西江上的广信。第二次时它被改名为兴王府,宋师南征,潘美长驱直入,南汉国昏庸的君臣,竟自己把这瑰宝似的宫殿般的城市烧了个精光,数以千百计的宫苑只余下断墙残垣。好在广州城也似亚热带的植物一样,一有雨水便又会“疯长”起来。如今的广州,依旧还那么风光明媚,春色如许。它,同样也是一个不死的英雄之城。

花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家中养花的习俗,外地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广州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一般都种花。“绿色家庭”活动首先在广州开展和取得成功,对家庭的稳定是起作用的。三大城市调查中,广州的离婚率最低,人们爱惜家庭稳定。公交车上吵架最少的恐怕数广州人,公关艺术最早在广州铺开,政府对民负责,社会生活的公众听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这些花朵都先在广州落地生根。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气候的滋润导致植被的茂盛,广州人给外界的感觉,虽不失精明,但依然是以温和与平实为主。遍布于广州城的红棉树,又称作英雄树。英雄树之名非自今日始,它与南风共长、与粤讴连根;满身带刺却让万民供奉于大雅堂侧,虽无鲜果产出偏偏人们都喜植于庭前,纵然到了零落成泥沾作尘时,仍然悄悄地滋润着广州人的肠胃——五花凉茶之首,其中便有“英雄”的功劳。

生活富足的广州人很懂得享受生活,体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广州人深知:追逐金钱需要以健康为本钱。于是,无须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这座城市的全民健身运动已开展得蓬蓬勃勃,沿着珠江跑步的、爬白云山的,各处健身场所都是人潮汹涌。周末打羽毛球踢足球,还得提前订场。在生意场上交际应酬,也出现了新时尚:“请你吃顿饭,不如请你流身汗。”

广州的建筑是岭南特色、中西合璧的,人文内涵是南北交融、中外交融的。花城就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孕育和生长起来。绿色广州,就是自然家园、生活和生命自身的协调平衡。从花城品读出这么些文化意味,我更觉得,花城是广州永恒的文化品牌,花城是广州城市永恒的理念和现实。

哲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一文中说道:“文化是一种精巧的机制,其功能在于使人类群体的生活安稳可靠和延续下来。文化也是一种富有生产力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工具、信息和习俗等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人类行为的变化由文化因素引起。”

海珠广场的雕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挎着小米袋的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拿花;鲜花满地,象征着花城的解放。从五羊衔穗,三朝十帝的农耕文明,到挣脱这一切束缚,面对海洋,学习近代商业文明的精髓,广州成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灿烂起点。这海上丝路的发祥地长盛不衰。

中南山锦花城 赏锦探绣逛花城

这个风云际会的英雄城市,有三元里的风云,黄花岗的浩气长存,黄埔军校的号角,省港大罢工的怒潮,农讲所与白云楼,东方的巴黎公社,在过去的岁月里,在人们的思想里,呼唤过自由,民主。岭南春风第一枝,开放口岸贯古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她又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法治精神的启蒙。南风北渐,已成社会景观。

在这个不寻常的年代,中西方意识的糅合,形成广州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心态:渐渐抛弃几千年封建的民族的劣根性,唤起人的觉醒;人性得到重视,人的自由竞争和人的价值得到肯定……这些思想的嬗变,使广州闪烁着现代意识的不可磨灭的光芒。

《广州,广州,我爱你》这首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的“花城情结”:

穿行在锦绣的花城里,/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花期,/广州——花城,我爱你;穿行在烂漫的花海里,/一载有春夏秋冬四季,/季季都是花季,/花城——广州,我爱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751/255864672896.html

更多阅读

风情万种的中国旗袍美女 中国风锦衣旗袍美女

<老照片>风情万种的中国旗袍美女满族人的贡献,被汉族人更新美化,尤其是上海妇女!早就写了许多有关旗袍的文字,本来打算汇成一篇博文,拿来以飨博友,不过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很多上海地区的旗袍老照片层出不穷,就不急着发表什么文章了。因为

如花美眷 锦瑟华年如花美眷

最近在画新《胭脂蔻》的2张,过程是漫长的....发草稿的局部看看我希望笔下的女孩,是安静的、独立的、美丽的....

静心绣此花如锦 优秀是一种习惯

  撰文 / 全逸先  南锣鼓巷一家绣花店店主?是的。一个美女?是的。一个有灵气懂设计会做生意的美女?是的。  如果你以为这简单的三个要素就可以用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女主角金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头脑灵活、长相漂亮、同时又

声明:《中南山锦花城 赏锦探绣逛花城》为网友暴力倾向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