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收藏 收藏 禅心与如意_收藏

如意收藏 收藏 禅心与如意_收藏
话说“如意”在汉朝可是个很流行的土生土长的吉祥词语,从起名上便可窥见一斑。遇有嘉名,大家都争着采用,从《汉书》中可见,西汉刘氏宗室几代不避重名,名为“刘如意”的就有四位。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家借用“如意”这个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梵文中的某些词语,并赋与了它更多、更丰富的词义。
译 经 中 的“如 意”
Atta-mazi,这个词语的意思大致与汉语的原意接近,表示“称心如意”。例如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所译的《优婆塞戒经》卷五中有这样的译文:“若能随顺求者意施,是人於後无量世中所求如意。”大约就是这样译法。
Rddhi,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某种超自然的不可思议之力”。它大致相当于后世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小说中所说的“法力无边”的法力,“神通广大”的“神通”。具有此种头脑的,就是有了“如意智”,即“於所欲之一切事能得自在随意”之智,那是菩萨行圆满了才能达到的。这种神通本身称为“如意通”,属于佛教所说的“五通”或“六通”的几种神通之一。佛经中讲到这类神通之处颇多,中国文学家从中取材生发者比比皆是。试举早期译经中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所载一小段为例:
“如意通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他种佛经中还有更多述及,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中,将如意通分为能变通、能化通两大类。能变通有十八变;能化通有化身、化境、化语等三种化事。我们把中国神魔小说拿来对照阅读,特别是和《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对读,从中不难找出那些出神入化之处的深远根源。当然,中国作家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更为可惊。
Cintā-mazi,这是一种佛经中经常讲到的宝珠。cintā是“珠”的意译;mazi则带有“称心如意”之意,故意译为“如意”,音译则是“摩尼”,合称“如意珠”、“如意宝珠”,或音加意译为“摩尼珠”等。它是产生在大海龙宫中的神奇法宝(也有说是帝释天所持金刚的碎片所化的,有说是佛的舍利变化而成的),掌握了它,向它祈求,就能变出一切生活用品和宝贝来,还能除去一切疾病和烦恼。
讲 经 中 的“如 意”
一种作为具体器物的如意,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道诚所辑的佛教常识汇编《释氏要览》卷中对之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如意,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於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於柄,备於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於忽忘——名笏也……
这里指的是作为一种器具的“如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痒痒挠儿”,古人称之为“爪杖”者。它的顶端大体上作手爪形。可是,在北宋时期,已经向“云头形”转变了。上述所引的材料,大致都是公元九世纪前后人们对如意的认识、理解与说明,而且都是僧家的话。在此以前,对如意的解释,都没有这么多和明确。现在,我们就从北宋以前往上推,看看那时使用如意的情况。
据史料,如意在僧人讲经和名士清谈中,经常会被用到。
两晋南北朝清谈名士举行清谈,包括与名士派的僧人清谈某些佛经经义时,手执的是麈尾。看来,正规的清谈必执持麈尾,而僧人自家讲佛经,如前引资料中所说,却是执持如意的,并可在如意上写小字提纲,以备参考。这就比麈尾仅可“挥洒自如”多出一项功能。同时,我们注意到,儒士讲五经,也可执如意以为谈柄。南北朝僧人讲佛经,似乎是从儒家讲经学来的,至少它本身也是汉化的东西,所以执持如意在佛教中也应是汉化佛教独创。再者,因其为讲经时所用,所以高级文士型僧人执持它,也可显示身份。文殊菩萨是佛教菩萨中代表“理”的一位菩萨,因此,汉化佛教逐渐在他的手中安上如意(也有让他手执贝叶经的,后世更多的则是手执中文卷子形甚至线装书册形经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就会出现一个有碍观瞻的问题:如意的原始形象,毕竟是一把痒痒挠儿。用以指挥,还可收以手指臂之效,无伤大雅。可是用于文事,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或上层领导人老拿着这么个玩意儿,特别是菩萨老拿着它,总不是个太像样儿的事。笔者认为,大约就在文殊执如意像出现前后,也就是五代时期,云头如意开始出现,同时,原来的手爪形如意身份降低,并且有了“和痒子”(或称“痒和子”)的新称呼。这种称呼,今所见最早的资料大约在《祖堂集》卷四的“石头希迁”条中:
六祖迁化后,(希迁)便去清凉山靖居行思和尚处,礼拜侍立。和尚便问:“从什么处来?”对曰:“从曹溪来。”和尚拈起和痒子曰:“彼中还有这个也无?“对曰:“非但彼中,西天也无!”
这是一个“机锋”。大和尚还手执手爪形如意,尚有表示身份的用意,但是从希迁看来,不过是“和痒子”罢了!从而可以悬测有不是和痒子的新式如意出现。希迁的回答,语意双关。可以假定,他见过的文殊像已经执持新式云头(或说是“心字”)如意了。在此补充说几句:前引资料中,北宋初的和尚说如意(实为新式如意)取义于“心”字,后来遭到日本僧人的反驳,说拼音的梵文中哪有那样的心字?当然是反驳得对。可是,从中文文字角度考虑,若不说是西天传来的,“只说是自家会的”(这是孙悟空对菩提祖师发的誓),那么,当初塑造云头如意形象时,说不定是会想到“心”字形的意匠创造呢?后来的灵芝形如意,又说不定是从心字形发展而来呢!
链接
从《封神演义》看道教如意
有种现象很有趣:道教似乎对如意比佛教要更加重视。
《封神演义》中就曾多处提及。在作者笔下,如意成为最高级的正派神仙的持物,也是他们的法宝和武器。例如,第八十四回中,元始天尊打通天教主,就用的是玉如意。有时还派人运用此宝:万仙阵破后,申公豹逃走,元始天尊就说:“命黄巾力士将我的三宝玉如意把他拿在麒麟崖伺候!”还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一回中,玉清道人头戴“如意冠”,手执的武器(也是法宝)是“灵芝如意”;太清道人手执的是“三宝玉如意”……
能使如意当法宝与武器的,全是最高级至少是次高级神仙,而且作风正派的才够格。截教虽然是邪教,但与阐教同出鸿钧道人门下,所以,使用如意也分人物区别对待。
至于流传下来的佛教、道教尊像中,执如意者比比皆是。汉化佛教的尊像,执如意的多为菩萨级,而且大体上都定点在文殊菩萨手中。《封神演义》中的慈航道人(道教用以比附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也用三宝玉如意,故而后世的观世音画像、塑像有时也手执如意,想必是互相影响。
宫廷御用竹簧嵌佛家七珍如意。此如意以木为胎,外贴竹簧,其上浮雕浅刻佛家七珍,包浆莹润,颇为精美。
清康熙 杨玉璇制如意罗汉像
宋 武宗元《朝元仙杖图》(局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851/543530270730.html

更多阅读

古筝曲——《云水禅心》 云水禅心古筝曲简谱

古筝曲——《云水禅心》:(曲:邹建平 王森地 奏:王珣 阎爱华)选自掬水专辑。一首令人陶醉的《云水禅心》,如流水潺潺,竹林扶疏,泉石相映。天籁一般的绝妙之音漫卷漫舒,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天地万物全都溶在了这一份亦真亦幻的意境之

放松禅法与妙定功 肌肉放松法

放松养生速成法--放松禅法与妙定功(三)作者 : 洪启嵩  放松养生速成法--放松禅法与妙定功(三)  二○○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南市文化中心国际会议厅  ◆ 洪启嵩  生死一如 无惧阎罗  我刚才所作的示范,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但是

拈花一笑,云水禅心 拈花一笑醉流景

拈花一笑,云水禅心云 淡风轻艳阳照水 彩丹青竞妖娆禅 心佛语净心灵心 诚仁善乐逍遥初春的夜,清凉如水,云水间凛凛的有一股寒意,半盏清淡的月,悬挂在寂寞的夜空,河边的微风下,柳枝忸怩着不肯舞动她那多彩的倩姿,寂寥的枝条亦不见仲春的婆娑,月

寻找驱动力,利已之心与利人之心:正确的废话与善良的谎言

寻找驱动力,利已之心与利人之心:正确的废话与善良的谎言利已者生,利他者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利已主义"与"利他主义"都为人们所信奉.只是利他主义者寥寥无几,利已主义者多多多多.利已本是人之常情,但利已主义过份强调了自我,一切

声明:《如意收藏 收藏 禅心与如意_收藏》为网友摇滚打碟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