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对应用】
天麻甘平,专入肝经,为熄风之要药。甘以缓肝之急,多用于治疗肝虚风动之眩晕、头痛。川芎辛温走窜,走而不守,虽入血分,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熄,二者合用,天麻有助于缓肝熄风治晕,川芎偏重于行血祛风止痛,相辅相助,具有良好的平熄内风、治晕止痛之功效。二者配伍主治:虚风上扰之眼黑头晕,偏正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
天麻10克。川芎6~10克。
【古今名方举例】
1、大芎丸
组成:川芎一斤(大者),天麻四两。
功效:祛风化痰,清利头目。
主治:头风。头痛眩晕,鼻塞面浮。
2、活血熄风汤
组成:天麻、川芎各10克,红花6克,地龙10克,丹参、葛根各30克,钩藤20克,牛膝15克,石决明、生牡蛎(均先煎)各39克。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降压。
主治:高血压。
临床运用: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临床治疗60例,痊愈32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
3、水蛭南星元龙降压汤
组成:天麻、川芎各15克,生水蛭、生南星、干地龙、地鳖虫、川牛膝、石菖蒲、豨莶草、苦参、甘松、决明子、夏枯草各10克,丹参、山楂各15克,蜈蚣3克。
功效:活血化瘀,平肝降逆。
主治:高血压。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痊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4、抑木扶土方
组成:天麻、川芎、地龙、龟板、茯苓、钩藤、刺蒺藜、泽泻、山茱萸、山楂。
功效:抑木扶土,平肝健脾。
主治:高血压。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显效4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5、培土宁风方
组成:天麻8~15克,川芎、佛手各8克,党参15~30克,白术、钩藤各10~15克,茯苓20~30克,丹参、麦芽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培土宁风,健脾化痰。
主治:高血压。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5例,痊愈20例,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4%。
6、通脉降浊汤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0克,天麻10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山茱萸10克,制半夏12克,橘红10克,菟丝子20克,女贞子15克,桑寄生10克,蜈蚣2条,木瓜10克,香附10克,桂枝6克。
功效:活血化瘀,化痰熄风。
主治:痰浊阻滞型高血压病。
临床运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单味功用】
1、川芎功用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千燥根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要用于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附之胸胁剌痛、瘀血阻滞之跌仆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愤痛、恶露不行、多种头痛和风湿痹痛等。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之性,既能活血祛瘀以通脉,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有“血中气药”之称。为治疗内、外、妇、伤各科血瘀气滞诸痛证之要药,如用治内科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阻之胸胁刺痛等。
川芎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止痛之效,用治伤科跌仆损伤、外科疮疡肿痛。川芎又能通达气血、活血定痛,用治妇科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恶办不行等,川芎又善“下调经水”,有活血调经之功。
川芎辛温升散之性,又能“上行头目”,有祛风止痛之功,为治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痕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川芎辛散温通之性,又能“旁通络脉”,而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故可用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
2、天麻功用
天麻为兰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甘,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急慢惊风,中风,破伤风,癫痫;肝阳上宂或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天麻主入肝经,熄风止痉,且味甘质润,作用平和,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因而又有定风草之名。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每致眩晕、头痛并见,天麻既熄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天麻其味甘性平,既不偏于发散,又不偏于补益,无论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天麻可以祛外风、通经络、止痛,故可治疗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