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的摄影知识源于 ROSA风铃 1564728588 的空间 详情请加风铃老师QQ及按网址访问 http://1564728588.qzone.qq.com
光圈优先就是手动调节光圈的大小,然后再去利用相机的测光获取相应的快门值。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所以拍摄者在日常摄影中,这种模式使用最为广泛。 在拍摄人像时,我们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从而得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效果,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突出主体。 在拍摄风景时,摄影者一般都希望得到宽阔,一望无际的视觉效果,为了使照片上的所有被摄物体都完全清晰,空间感明确,就需要使用F22或者更小的光圈值。 光圈优先的主要意义在于控制画面的景深。我们都知道画面的景深由镜头的光圈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的距离三个因素决定,当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镜头的焦距和拍摄的距离都是一定的,能够变化的只有使用光圈的大小了,因此,光圈大小对画面的景深实际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使用光圈优先也应该注意观察取景器中显示的快门速度。当被摄现场光线极强,你选择了最大光圈,快门速度又超过了相机实际的快门速度,就会出现曝光过度,应缩小光圈拍摄,当被摄现场光线较弱时,或者是你在使用较小的光圈时,相机会选择较慢的快门速度,这时你选择的如果是手持拍摄,那么画面很可能会出现模糊的情况,影响画面质量,你就可以选择开大光圈或者是使用三脚架来进行拍摄。
垂直线和清晰与模糊
垂直线构图,是一种基本的构图方式。
垂直线构图用于表现被摄物体的延伸感。使其显得严肃庄重。在拍摄建筑风光时,可以突出建筑的宏伟大气,在拍摄自然风光时,可以突出画面的深度与上下延伸的感觉,让人对画面充满想象。
相同长度的垂直线给人带来一种寂静的美感,使画面宁静如水,令观赏者感到清新安逸。如果稍微的改变每条垂直线的长度,使之参差不齐的排列在一起,则会呈现一种像直方图一般富有韵律的形象,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且运动地极具规律性和节奏感,使观赏者也被这股强烈的生气带领得情绪高涨起来。
度过了摄影的初学阶段,清晰和模糊已不再是评判照片质量好坏的标准了。
清晰还是模糊的选择成为表现主题的一种方式。拍摄的主体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让整张照片都呈现模糊状态。
这个控制非常主观。但只要运用好两者变换的过滤,掌握适当的节奏,画面就一定能出彩。当然拍摄手法也比较简单,如果要突出画面中的局部主体或将焦点对准相应位置,用大光圈将其他部分都虚化掉即可,相反,想让整个画面都清晰无比,就要使用小光圈拍摄大景深的效果,如果想使画面全部虚掉,只留有不明显的边缘线或斑驳的色块,直接做柔焦处理就可以了。
清晰与模糊的现成
(在传统意义上)技术不完善的照片比技术上完美无瑕的照片更能对观赏者产生情感影响。对此,那些天真地认为照片的真正价值在于拥有完善技术的人会感到震惊。—美国摄影家,安德烈亚斯·费宁格(Andreas Feininger)清晰与模糊
对于清晰度这个主题,大部分摄影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对焦,而那些比较有经验的摄影者还会想到光圈。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很多因素会对图像的清晰和模糊产生影响。运动这一主题乍一看与清晰度毫无关系,因为当摄影者拿稳相机拍摄一个运动中的物体时,他拍出来的照片常常是模糊的。然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只是同一种构图形式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其效果当然也截然不同。
调焦常常会与景深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涉及的大都是静止的主题。通过调焦和改变景深,摄影者可以对图像元素和图像区域进行权衡,从而将观赏者的视线吸引到照片中的某一点上并在照片中制造动画效果、空间感或是醒目的效果,这是一种多功能的构图方式。
虽然在现实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运动着的主题,但摄影是一种完全静态的媒介,所以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内容是静止的。但是作为摄影者,你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将运动引入照片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控制。通过清晰与模糊这两种不同的形式,观赏者可以从静止的照片中看到并感受到运动,这种构图方式可以产生独立的、特殊的效果,并会对图像内容产生重要作用。
清晰与模糊的形成清晰度是不尽相同的,一张照片的清晰度会受到很多技术因素的影响—调焦、景深以及分辨率和对比度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从技术上来说,控制这些因素正是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构图的基础。在我们介绍清晰与模糊的特殊效果之前,你必须更清楚地了解其基础。
调焦在选择图像焦点时,你既可以通过取景器进行手动调焦,也可以使用自动对焦传感器。摄影者通过调焦不断移动焦平面的距离,直到其位于预期的图像元素之上。一般情况下焦平面平行于传感器平面,位于这上面的所有元素都会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移轴功能的镜头是个例外。如果拍摄只涉及单个的图像元素,清晰度的效果就会恰到好处。
调焦是最重要的构图方式之一。因为通过调焦就能确定哪些图像元素会被观赏者认为是最重要的,这也适用于景深较深的图像—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从这两张罂粟花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图像的重点是如何随着焦平面的移动从花朵转移到茎部的。
光圈值4
光圈值4
一般情况下,相机中会有多种自动对焦模式可供摄影者选择—每一种模式都适用于一种特定的拍摄情景。对于静止的主题,单次自动对焦模式较为适用,因为只有当相机寻找到清晰的点时,此模式才会自动开启。对于移动的主题,我们可以选用跟踪自动对焦模式或预先自动对焦模式,它可以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相机的对焦点。拍摄时我们要优先捕捉合适的时机,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相机质量和自动技术的性能,将焦点尽可能准确地落在你所要拍摄的主题上。
通常情况下,焦平面总与图像平面平行,因此其效果对观赏者来说非常熟悉。只有在移轴镜头、镜头宝贝或者具有皮腔的镜头中,焦平面才会发生偏转。在这张照片中,焦平面沿着河岸边缘向远处延伸。
景深虽然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只有焦平面上才会有绝对的焦点,但对人眼来说,焦点前面和后面的某个区域似乎也是同样清晰的,这是因为人眼的分辨率是有限的。所谓的景深不会均匀地在空间中延伸,而是要取决于焦平面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在微距摄影中,焦平面之前的景深会更深,若相机与主题之间的距离更大时,较深的景深则会位于焦平面之后。由清晰区域到模糊区域的过渡在这两种情况中都存在。
位于焦平面前后,但仍然很清晰的区域被称为景深。通过光圈我们可以直接影响该区域从焦平面处向前后延伸的长度,这些图像展示了较小拍摄距离下的示例效果。
光圈值2.8
光圈值4
光圈值5.6
光圈值8
光圈值11
光圈值16
光圈值22
光圈值32
景深的大小受4个因素的影响—光圈、焦距、传感器尺寸以及传感器与焦平面间的距离。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在效果上互相增强、减弱或抵消。以下情况可以使照片有更大的景深:
光圈孔径较小或者光圈值较大;焦距较短;传感器与焦平面间的距离较长;传感器较小。光圈值22
光圈值2.8
当然,相反的条件则会使照片的景深变小,也就是说,以下情况会导致照片中的清晰区域减少:
光圈孔径较大或者光圈值较小;焦距较长;传感器与焦平面间的距离较短;传感器较大。在这里要注意,当相机与主题间的距离很小时,照片的模糊区域会非常大,其他3个因素已经无法将其作用抵消。因此在微距摄影中景深非常小,往往只有几毫米。
以上是影响景深的4个因素。这4个因素会同时影响到图像最终的效果,而且它们之间还会相互影响。由于拍摄情形不同,拍摄时你不可能将这4个影响因素同时改变。
清晰度印象如果我们观察一下焦平面和其周围的景深区域,就会清楚地发现图像中的清晰度不是客观存在的;清晰与模糊的过渡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清晰度是指在我们看来清晰的图像区域,它与人的感觉密切相关。成像对我们来说是清晰还是模糊,取决于3个因素:第一是图像的分辨率,它至少应与人眼适合,这样才能使照片产生清晰的效果。第二,整个图像中的高度明暗对比也会提高照片的清晰度。第三,边缘锐度也会对清晰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主题轮廓的硬过渡。
此外,观赏者的观看距离也会影响其对照片的清晰印象。观赏者观看照片的距离越近,照片就需要拍得越清晰;而观看距离越远,照片就越不需要清晰,比如大多数广告牌的分辨率就较低,近距离观看时就会相对模糊。因此,在这类照片中,对比度和轮廓的锐度与观赏者应清晰看到的图像区域相比更为重要。
左图由于高度的对比显得更加清晰,即使它与右图是同一张照片。除去色阶和色彩上的后期处理,两者是相同的。
光圈值8
光圈值8
朦胧造成的模糊当模糊只是由于上述4个元素造成的景深模糊时,调焦仍然会生成清晰的区域,然而其他形式的模糊会在整个图像中延伸并形成一种朦胧感。不同的模糊形式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因为它影响了照片整体的清晰度,并降低了照片的感知质量。然而要让照片生成一种随机的印象并赋予其一种柔和的、复古的或真实的抓拍美感,朦胧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你可以通过滤镜、光学质量较差的镜头或者有针对性的错误对焦直接通过镜头制造模糊,这样做照片中可能没有清晰的元素,但是这立即就能吸引观赏者的视线。另外,拍摄时你还可以在相机与主题之间放置或喷洒一些透光的物质,由此可以产生朦胧的效果,比如玻璃板、薄膜、网、栅栏、树叶、布料、水、蒸汽、雾、光或者烟雾。你越靠近它们,传感器就越难辨认这些透光物质,照片的模糊感也就越强烈、越均匀。
无论前景中是水、雾、烟、脏玻璃、栅栏、布料还是树叶,如果你想穿过它们进行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就会大大受损。然而主题可以显示足够的细节,照片也可以有强烈的情感效果。
光圈值2.8
光圈值5.6
光圈值5.6
光圈值5.6
光圈值2.8
光圈值6.5
利用清晰与模糊构图
人眼看所有事物都是清晰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不断地调焦并会将许多单独的清晰印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清晰图像。因此,只有在静止的图像中我们才能看到模糊,但是经过强烈的调整我们会感觉这些模糊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观赏者都期望图像中至少能有一块清晰的区域,使眼睛可以观赏和休息,同时至少也应有一小块模糊区域。完全没有模糊区域的图像很快就会变得不再迷人,因为贯穿整张照片的清晰很少能够引起观赏者足够的关注;在现实中,一场大雨过后干净、清新、无尘的空气以及饱和的色彩和明朗的轮廓,才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张照片都必须有模糊的区域,正如清晰聚焦的区域只是作为拍摄的最低要求一样。完全清晰或模糊的主题效果会非常强烈,具有引人注目的魅力:清晰的照片看起来很真实,而模糊的照片则更具艺术气息。然而两者都需要借助其他有效的构图方式以及观赏者感兴趣的内容,使观赏者忽略图像中清晰与模糊的“错误”分配。此外,对于完全模糊的图像能被接受到何种程度,观赏者的态度也很重要—一些保守的学院派摄影者常常会将模糊视为技术上的错误或者构图上的缺陷。
光圈值 13
对于没有明显模糊区域的照片,还有很多内容可供观赏者欣赏,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发现足够多的细节。哪个细节重要、有多重要,都由观赏者自己决定—这就像一顿自助餐,你可以自己决定吃些什么。但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食物都不合你的口味或者食物的供应量远大于你的胃口。在这两种情况下你或许期望能有一份每日菜单,厨师已经替你做好了选择—你只需选择食物的口味。
光圈值2.8
光圈值2.8
光圈值4
即使完全模糊的照片也有其特殊的魅力,但是它并不一定符合每位观赏者的口味。在有针对性的错误对焦时,请确保图像中没有清晰的元素。任何情况下,图像效果都是抽象的、匿名的、普遍的以及难以辨认的。面对这样的照片, 观赏者不会欣赏很长时间, 因为照片中缺乏清晰的区域作为锚点。
景深预览键为了保证尽可能明亮的取景图像,拍摄时单反相机的光圈要完全打开,并且在按下快门释放键或者景深预览键时光圈要符合摄影者预先设定的值。景深预览键可以让摄影者在实际拍摄前就能直接在相机取景器内对景深进行判断,同时按下此键后射入相机的光线会减少,从而使取景器中的图像变得更暗。因此你可能需要经过一些练习才能轻松地判断景深,然而景深预览键无疑会很快成为你对景深进行预测时的有力助手。
大景深将图像中清晰与模糊的部分统一在一起,可能是这种构图方式最常见的方法,摄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照片的首要主题或者图像氛围对这两者在照片中占据的区域进行衡量:较多的清晰区域需要较大的景深,而较多的模糊区域则需要较小的景深。前者能够表现主题和环境的所有细节,只有很少的部分是模糊的,图像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辨认的。
对大部分区域都清晰的照片来说,我们要运用其他的构图方式来给观赏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这种完全的清晰其实是摄影者有意识、有针对性选择的风格,而不是由于失误或者极小的相机传感器以及较大的景深造成的结果。
光圈值8
光圈值5.6
光圈值11
对那些具有丰富细节和充满乐趣的图像来说,大景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模糊区域的细节会消失。在传统意义上,旅游、建筑和城市景观照片都属于这一类。
景深区域较大的照片看起来非常真实、细节丰富,并且能够让观赏者的视线在其中长久地“漫游”,因为图像没有给眼睛提供明确的聚焦点。这种情况可以使观赏者有一种开放或者不确定的感觉,因为摄影者没有对图像进行明确的清晰度划分。这种效果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像的主题:如果照片足够有趣并能够使观赏者着迷,那么照片的清晰度就恰到好处,比如时尚摄影或美容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此外还包含各种植物的风景照以及纯粹的留念照。在景深极大的照片中,轻微的过度锐化会使整张照片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使其散发一种高层次的、技术上的刺激和魅力,从而吸引观赏者的注意。
相反,具有较大信息空白区域的照片以及主题相对较小而环境色彩或图案较醒目的照片则需要较小的景深,以降低这些区域的视觉优势。
光圈值4
这张照片正是因为景深才会有此效果—观赏者的眼睛会从一个细节转移到另一个细节,这样他们就能看到的每个角落。这样的场景能够深深地吸引观赏者。
光圈值2
光圈值2
景深较小时,观赏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模特的眼睛上,这样的照片看起来非常主观(左图),而在模特的双眼处于同样的拍摄距离时,右图却实现了均匀的图像效果(右图)。
小景深模糊会降低图像元素的视觉优势,因为观赏者的视线会被清晰的图像区域牢牢吸引,从而忽视模糊区域。景深越小,这一效果越强烈,同时照片的结构也越粗略,甚至会面目全非。轻微的模糊并不会影响观赏者分辨精细的图案和低对比度的图像区域。极度模糊的区域会提高清晰主题的辨认度,因为这样可以使主题与周围的模糊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图像层次也得以突出—甚至通过清晰度的分配就已经直接表现出来了,这反过来又增强了照片的空间效果。
有选择地设定清晰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突出单独图像元素并吸引观赏者关注的方式。比如,想在众多花卉中突出某一朵单独的花时,这种方式尤其适用。此外,极小的景深可以增强照片的清晰印象,使清晰的部分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加清晰—这是通过清晰与模糊的极端对比形成的。如果还有其他形式的对比,那么将更有利于观赏者对清晰度的感知。当然,模糊既可以位于前景和中景,也可以位于背景中,这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确定。构图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将较小的清晰元素置于一个图像层面,而将较大的模糊元素置于另一个层面。在正确的平衡下,两个主题部分具有同样的视觉分量,观赏者的视线会在两者之间来回游荡。
你越喜欢玩模糊,就越值得投资一个通光率高的定焦镜头,这样在光圈比较小的时候依然可能实现较小的景深。
光圈值2.0
光圈值2.8
光圈值4.5
光圈值2.8
通过很小的、有选择性设置的景深,照片会获得一种清晰的空间感,这样观赏者的目光就会被吸引到最重要的图像元素上,从而能够更快地辨认出照片的主题。然而这些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劣势:照片缺乏细节,观赏者的视线不会在照片中停留很久。
光圈值5
焦平面并不总是位于照片的前面,模糊区域也并不总是隐藏在照片的后面。前景中的模糊会迷惑观赏者并引导其去寻找主题,这样一来照片就会变得更引人注目。
微距摄影中的清晰度研究微距摄影的人很快就会发现,景深在这里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微距中摄影者不容易将其扩大—微距的特色之一就是极小的景深。
当然,最终图像中的清晰区域在微距摄影中也会受到焦距、光圈、与主题的距离以及传感器的大小这4个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主题与镜头之间的距离非常近。
你在拍摄时所用的焦距是有限度的(一般是固定焦距或者变焦范围中的长焦端),所以这时你就要考虑到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对景深的影响。这一距离是指被拍摄物与相机之间最小的可拍摄距离。一般情况下,短焦距下的最近对焦距离比长焦距下的要短。因此,要通过更小的最近对焦距离来扩大景深,就要更换焦距更小的镜头:焦距较短时,镜头就可以向主题靠得更近,同时由于短焦距下的较大像场角,主题的成像就可以更集中(否则这一点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对较大的景深区域来说,长焦距和与主题的距离对构图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作为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传感器尺寸也只有在理论上是可变的,哪位摄影者会带着不同尺寸传感器的多个相机呢?
因此,光圈作为最后的有效因素在微距摄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圈值越大,景深就越大。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较大的光圈值在不可变的拍摄环境下会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另外,较长的曝光时间会增加拍摄抖动的危险,因此在微距摄影中摄影者应该考虑使用一个稳固的三脚架。
光圈值4
光圈值3.5
光圈值2.8
光圈值2.0
光圈值2.8
光圈值3.5
在微距摄影中,图像平面与焦平面之间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最大。微距镜头借助其内部特殊的光学结构, 可以更接近拍摄主题。这样一来,景深区域就会非常小,可能只有几厘米或几毫米—这种方式可以突出单独的图像层次。由于这个图像层次后面的区域非常模糊,所以可以产生完全抽象的图像。
相机可以抓住几分之一秒、几十分之一秒、几百分之一秒、几千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是人类几乎无法察觉到的。在极短的瞬间内,相机的快门被打开,大量光线会照在传感器上。然而在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当快速旋转的足球飞向玻璃窗时,我们只能看到球的快速运动、玻璃突然破裂,以及地上的碎玻璃片—然而对相机来说,这个过程却可以分解为大量单独的照片。
照片中的运动看起来会有多清晰,除了与距离和运动方向有关之外,主要取决于曝光时间与运动速度之比。比如,星星看似在天空中一动不动,然而长时间曝光可以显示星星对相机的相对运动。迅速飞溅的水滴也可以被相机记录下来,其效果就像是用玻璃制成的雕塑。即使主题本身是静止的,比如在建筑摄影中,仍然会有一个常常被低估的第三速度—相机本身的运动。
曝光时间1/4000秒
较短的曝光时间会使运动定格,并能够呈现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主题和运动方式。因此,这类主题对我们来说是新颖的、令人激动且引人注目的。
基本上,如果拍摄主题或相机的运动速度大于曝光时间,观赏者就可以在图像中看到模糊的运动轨迹;如果运动速度小于曝光时间,运动则会被定格。
曝光时间1/13秒
曝光时间1/800秒
这两张照片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定格的运动(下),一个是模糊的运动(上)。我们很难说哪一张更“正确”或者“更好”,只有当观赏者有想要实现的目标时,他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
拍摄抖动大多数摄影者的基本拍摄目标之一就是拍出清晰的照片。但是没有人能够长时间保持不动,身体和手部的抖动会导致拍摄抖动。曝光时间越长,主题相对于传感器的位置就越容易移动,这样一来多个成像会相互重叠—图像会变得模糊。由于摄影者的肌肉颤动,这一效果会发生在不同的方向,每位观赏者都会认为这是技术上的缺陷,即使这一缺陷并不会完全降低图像的质量。
为了避免因拍摄抖动而产生的模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曝光时间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固定相机。这要从拿相机的姿势开始:如果你习惯用左手托着相机底部并用上身支撑左臂,而右手只用来按压快门释放键的话,那你可以在1/125秒,甚至是1/60秒内保持无抖动拍摄。然而,这也取决于拍摄时的焦距:焦距越长,越容易出现拍摄抖动,而你可以保持无抖动的最长曝光时间也越短。在手持拍摄时,想要避免拍摄抖动就要牢记这样一条经验法则:曝光时间绝对不能大于焦距的倒数。使用小型传感器相机时,你必须用裁切系数乘以这个值来得到相应的无抖动的最长曝光时间。
光学图像稳定器可以将这个值扩大4倍。这是一种高技术装置,它可以通过传感器连续监测相机的运动并通过小型马达抵消这一运动。这种装置可以用于单独的镜头中(以移动透镜来抵消抖动),也可以用于相机中(使传感器做补偿性运动)。
曝光时间1/3秒
在相对较长的曝光时间下,人体肌肉的快速抖动会转移到相机上,图像也会因此发生晃动。一般情况下摄影者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为这会对图像质量造成干扰—很少会有因为抖动模糊而仍然引人注目的照片。
如果曝光时间更长的话,最好使用支架或其他辅助工具。单脚架会承担(尤其是很重的)镜头的全部重量,并能避免摄影者不希望的抖动出现,但是它只能避免垂直抖动。如果曝光时间无限长—至少在理论上,你必须使用三脚架,这里还有一条规则适用:三脚架越稳定、越重,效果越好。
如果拍摄现场没有支架,你可以将相机放在一个稳定牢固的基础物体上,并对相机进行校准,使正确的图像区域位于取景器中。此外,还要避免手指按动快门释放键时出现的晃动。为此,拍摄时可以使用相机的自拍功能,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机型甚至会提供延迟2秒钟的拍摄功能。
有意的模糊与抖动模糊效果相同的模糊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构图方式被有意识地运用在照片中,拍摄时摄影者可以在曝光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移动相机。根据摄影者所运用的不同技术,拍摄时的曝光时间控制在1/4~1/60秒内较为合适。
在“推拍”中,在主题前伸出一只手臂并用那只手拿着相机,在这个位置上对主题进行对焦,然后半按下快门释放键锁定对焦并将手臂拉回,最后在完全按下快门释放键的过程中,要以尽可能匀速的方式将相机往主题的方向推出。这样就可以拍摄出非常动态的条纹—这些条纹会有轻微晃动,但它们仍是可以辨认的主题。如果摄影者在曝光时旋转变焦镜头上的变焦环,也可制造类似的效果—看起来有点儿像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光速加速。
另外,你也可以在按下快门释放键时将相机围绕镜头轴旋转。这种方法用单手操作效果最好—旋转是安静的,但手腕要稳固有力。这样你所得到的图像核心是清晰的,而图像的擦痕会以圆形的形式环绕在主题周围。
另一种创新技术就是拖曳拍摄,你可以将相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移动。主题越有对比性—无论是亮度还是色彩方面,这种技术的效果就越好。
最好沿着参照物的方向移动相机,而不要与之相反,否则就会产生非常模糊的斑点,而不是令人激动的运动痕迹。此外,运动痕迹不一定总是直线,也可以是波浪状或圆环状的,这些效果也很好。
这些方法可以与闪光灯结合使用,这时最好使用闪光灯后帘同步功能。极短时间的闪光会清晰地捕捉到主题,而在较长的曝光时间内周围的光线会形成擦痕—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组合。
曝光时间1/30秒
曝光时间1/25秒
曝光时间1/30秒
曝光时间1/20秒
曝光时间1/50秒
相机的运动与较长的曝光时间相结合可以生成模糊的图像,这种模糊在一定情况下会被观赏者认为是颇具创造性的, 而不是错误的。
如果运动痕迹均匀且只向一个方向延伸,那么其背后的拍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有很多不同的技术可以导致这样的“擦痕”。例图中的成像(由上到下)都是通过以下方式产生的:拍摄时的镜头变焦、向主题推出相机、通过手腕转动相机、(尽可能)规则的相机运动、沿着主题的参照物的方向移曝光时间动相机。
在使用这些创新技术时有一点摄影者应该注意:请只沿一个方向或者以几何形状匀速移动相机,因为只有这样照片的最终效果才会被观赏者认为是预期的,而不是失误或故障导致的。所谓的“抛摄”则是一个例外:特别有勇气的摄影者会在曝光过程中将相机抛向空中,让其自由旋转,然后再抓住它(希望如此)。这样拍摄非常刺激,并能够形成几乎百分之百的随机图像。所有这些拍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随机效果会影响到最终的照片效果,因此这样的照片永远无法完全重现。作为回报,任何情况下你都能从拍摄中收获很多乐趣以及生动的、情绪化的、动态的、艺术性的图像结果。如果你通过动态处理突出了这种情绪,整张照片中都会充斥着生活的乐趣。
此外,在使用这些创新技术拍摄时你应该对照片最终的抽象程度作出决定,因为很长的曝光时间结合相机的快速运动会形成完全模糊的主题—甚至会面目全非。只有当图像对比明显且颜色鲜艳,并能通过其他构图方式触发观赏者的情感时,这样的图像才会令观赏者信服。当主题无法辨认时,无趣的图像便不再具有关注潜力。
曝光时间1/40秒
曝光时间1/80秒
曝光时间1/100秒
拍摄时围绕着图像中的某一点旋转相机是一个不错的拍摄技巧,这需要摄影者有灵巧的双手来赋予照片一种清晰的动感。对比均匀且有突出焦点的主题尤其适用这种技巧。任何技术效果都必须与主题相符。没有有趣的主题,任何效果都会很快消失。
曝光时间1/30秒
移动相机也可以结合闪光灯一起使用,这样会使模糊的运动与清晰的主题成像很好地结合,因为闪光灯的闪光时间极短,所以摄影者可以将运动定格在一瞬间。为了实现自然的效果,摄影者要使用闪光灯后帘同步功能,以形成朝向清晰的主题的运动痕迹。
拍出动感,打造摇滚玫瑰
是否觉得每次拍玫瑰都觉得它们像死物那样没有活力?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它们其实可以滚动起来,本次编辑就教大家拍出正在“翻滚”的感觉,制造出“Rock”玫瑰。
将玫瑰高低错落地排列起来首先准备10朵以上的玫瑰,越多越好,事前最好让商家帮你把刺全部剔掉。将花全部插到花瓶里,保证花朵全部向上,然后调整一下花的高低,让它有错落有序,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安排位置。摆好花后,用绳子将花绑起来,这样可以让它们紧贴在一起。注意拍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取景器里的画面,以观察花的位置能不能呈现出理想的效果,以免产生奇怪的图形。
布置简易影棚别以为我们经常在广告中看到那些光线优美的商业静物是在专业影棚里面拍出来的,其实很有可能它们只是在DIY的简易影棚里面拍摄所得。由于静物所占的空间较少,因此我们下面接着要说的
是教你使用手头最简单的灯光组合去构造出来简易影棚,并在此拍出高质量“摇滚玫瑰”。
首先,确定机位;在一面白墙跟前放置好你的玫瑰即可,将相机安装到三脚架上,这样可以减轻拍摄所需的体力。然后,布置造型灯;把一盏台灯架到桌面上,然后对着玫瑰打光,其作用是为了对焦而设置的,类似于造型灯的作用。接着,将镜头完全垂直于花上,倾斜90°角,然后将闪光灯的灯头转到与镜头相反的方向(朝上闪),这里只能用反射光,因为直闪的光线会过于强大,会出现很都浓重的阴影,而通过反射之后,光线就会柔和以及均匀很多,非常适合拍摄之需要。
右图中的玫瑰排列较为平整,因此拍出来的照片没有层次,画面较为平淡;左图通过调整玫瑰位置之后,通过深浅差别来制造出层次
两要素营造动感虚化要拍出漂亮的虚化感,同时又要在虚化之中保留出一朵清晰的玫瑰,以防止画面失去视觉中心,接下来的两个设置就非常重要:
首先,就是将相机快门的帘幕同步方式设置为后帘同步,这样在按下快门之后,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晃动玫瑰来制造虚化感,而其拍摄原理就是:前帘不同步时拍摄完成玫瑰模糊的部分,后帘同步时
来定格合焦处的玫瑰。同时使用快门优先模式, 使用1秒-0.5秒速度,以营造出摇晃的动感。因此我们需要在曝光完成前,把玫瑰花束慢慢的做一个半圆或正圆的运动,这时不能太慢,半径不能大,太慢和半径大的话画面就会一片红,很难看清花的形状。
如果你没有外置闪光灯的话,同样也可以实现。需要的道具只是比上面的少一个外闪灯,这时的主光就变成了台灯,快门速度也要相应地提高,玫瑰花束就不需要晃动啦,而是自然抖动你的相机来营造虚化,不过拍出来的画面效果不如使用闪光灯的效果。如果觉得花朵有一边很暗的话,可以靠近白墙利用墙面补光。
后期完善动静交错的效果
使用高斯模糊配合图层蒙版打造出清晰与模糊交错的画面
1 二次构图如果发现画面中构图出现问题。那么这时我们需要在PS里进行二次构图。基本裁剪方法为:选择裁剪工具(快捷键C),在照片内单击拖出裁剪框,被裁减掉的区域会变暗。
小技巧:如果你不喜欢这种阴影,此时可以按(/)键来关闭或打开这种阴影功能。
2 调整对比度数码照片普遍会有灰蒙蒙的通病,有多种方法可以为画面添加对比度,这里我们选择了调整对比度的选项。
3 增加画面虚化程度因为高斯模糊是有选择地模糊图像,因此它能较好地保留物体轮廓。具体路径为:滤镜-模糊-高斯模糊。
4 调整色彩由于颜色艳丽可以增强画面氛围,因此选择色相/饱和度选项,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红色,然后加强其饱和度即可。
利用蒙版制造完美的虚化感觉重点关键在于保留视觉中心点的玫瑰轮廓
使用高斯模糊之后,画面会变得全部模糊,新建一层蒙版,使用黑色笔刷将画面中央的玫瑰花涂抹出来,保留画面四周的模糊,同时保证圆圈中的花朵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