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备课,具有传统的备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相比传统的备课方式,它具有如下优势:
1、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电子备课的使用,能有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共享。它有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鼠标一拖一放,大段的文字内容移入电子教案,省时省力,可免去教师大部分的抄写时间。多媒体素材也可放入教案,可视、可读,图文并茂,使教案的渲染力大增。教材外的素材搜集方便、查找方便,备课系统本身详尽的资料、各类电子图书,免去教师翻阅查找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节约大量时间后,可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安排课堂结构,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教学效率等主观方面的思考。
2、 借鉴网络,为我所用。使用电子备课可以在网上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从教材分析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课件到教学反思,只要是和该课相关的资料都可以借鉴。采集这些信息和资料也是在钻研教材,研究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教案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所以通过整理信息资料,也可以提高自己处理教材的能力。
3、 整合资源,创新过程。电子备课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整理收集资料,但这个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拼拼凑凑,而是要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整体来设计教案。面对众多信息,整理和分析资料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需要发挥一定的理解、比较、判断、分析综合能力,所以在整合教案的时候,也是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
4、电脑操作,教学相长。要真正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技术培训也是不可少的。比如网页的保存,文字的输入能力、文档的编辑与排版能力、常用的ppt课件制作技术等操作。这些技术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在学习和补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技术。应用电子备课的方式,教师的个人课案和有关资料保留在计算机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师可以浏览对比以前的课案,实现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不断改进。学校教务处也可以对每个教师的课案资料进行归类处理,这就集中了学校所有优秀教师的智慧,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全体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查询与应用。
5、变革方式,更新理念。所谓电子备课,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钻研教材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借助平台开展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注重教师的预设,但更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因此即使是看似完整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未必就完美。教师备课的过程固然要重视教学过程设计,但这决不是全部,更多的需要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法和教法的尝试和研究和教学之后的反思和提高。
当然,再好的东西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电子备课也是如此,从技术层面来看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带来了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备课成了复制教案。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获取方式,使得网上的教案和课件能够轻易地得到复制,这就导致有不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不对所获资源按需进行修改而直接应用的盗用现象发生。第二、备课成了打印教案。电子备课资源库的形成,使得教师不再需要进行教案的抄写,有些教师年年用同一教案,电子备课成了打印的应付检查的小册子,其效能都不及抄写备课。
电子备课是新生事物,虽说大部分教师承认传统备课方式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教师烦备课、怕备课、混备课,检查中也不乏照抄参考资料和旧教案的现象发生,但是,提出电子备课的要求时,部分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觉得是“额外负担”,压力很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平时很少接触电脑的教师更是缺乏自信。对中年老师来说可能导致教师备课积极性的降低,不用研究教材,照搬这些资料即可,对这些现成的东西产生依赖。
还有似乎每个讲到电子备课的老师都会说“电子备课,优化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说实话,电子备课是在电脑上操作,如果找一篇现成的教案不改当然省时间。可是,如果精挑细选,比较,再组合、拼装,看似简单的操作也要花很多时间。
再来说课件,网上课件是不少,但是真正搜索后会发现也就是一两个而已,只是多了几张“脸”而已,内容大同小异。如果重新设计教案,这些课件只有一小部分能为我所用。有时还得花时间制作简单的课件。
再就是就是电脑使用问题了。办公室和教室里的电脑由于维护不够,它们经常要发发脾气,碰上正好上课时停电了,你只有干着急。
还有评价和检查方面,比如教研室进行教学视导时要求要有手抄原始备课笔记,使得教师不敢进行电子备课;电子备课资料的保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新的备课方式,给管理者的检查、督促、评价带来新的困扰。
以上归纳起来,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条件问题,二是认识问题,三是操作管理问题。四是评价检查问题。
电子备课所存在的隐忧显然不能掩盖其强大的优势,况且其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不在电子备课本身,而在于教师的素质。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关键是如何实施好,就电子备课的有效施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硬件设施是基础
现在,各校都安装上了电脑,组建了校园局域网,可以说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化巨资建成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库和智能题库,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已是触手可及。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电子备课已成为现实的可能。
当然,要想使电子备课推行更加理想,最好是给每一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因为微机室的电脑毕竟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家里也没电脑。因此,就会出现有时间的时候没电脑用,有电脑用的时候没时间的情况。
二、教师素质是关键
1、提高教师认识,加强自我约束。电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电子备课只是一种更加快捷的手段,上好课的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案,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因此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自觉自律,真正让电子备课为自己有效服务。
2、提高教师对电子备课的认识,调动其参与和接受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教师的认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收看有关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秀课录像,在教师头脑中先有一个印象,然后,在一些感兴趣的年青教师中尝试,让他们谈体会,谈使用过程中的利弊,等大部分教师接受了再逐步尝试,让老师渐渐地从被动地使用变成主动地我要去使用。
3、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证电子备课的质量。
做好电子备课相关软件资源的购置和使用培训工作。同时开展有计划的针对青年教师的模块式专题培训,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能力等,使其具备电子备课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帮助中青年教师积极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全面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学校管理是保证
关于电子备课的管理,有很多学校很早就进行了探索,网上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备课的要求 :在机构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学期初由备课组长负责分配教学设计量,具体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内容方面要求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或反思,分析教材和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在操作方面每单元主备教师要提前一星期将教学设计发布到学校电子备课系统中(其中文本格式和word文档各一份),其他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时进行动态修改。上课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并发布到相应的教学设计后,并署名。电子备课采用统一的格式。
2、具体的管理办法 :各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详细的备课分工计划,经教研组长审核后上报教导处。教学设计至少提前一周上传到学校电子备课系统中,以便其他教师浏览参考。每篇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练习设计等等,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修改和整理,加入本人的教学思路,完全抄袭网络教案或无主体完善的网上下载则视作无教案。学校对实行电子备课的学科通过电子备课系统进行随时检查,发现备课的不及时或不规范,将终止其备课组电子备课,重新进行抄写备课,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进行记录。学期结束后备课组汇总一份电子教案上报到教导处,以便电子备课的资源积累,实行共享。各备课组要及时对备课资料进行备份,以防丢失。
四、值得进一步思索的问题:
1、教案、学案、练案如何有机统一?电子备课的后台文案与前台的演案如何连接?
2、平台与资源库如何规范?共享平台简洁好用的资源平台如何检评?
3、如何有序推进?不是所有的科目都可以电子备课,也不是一个科目全部是电子备课,如何把握?
4、评价和检查上是评个人还是评集体?
五、电子教案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团队合作
由于创建电子教案的各类素材的创建和积累过程中,数量非常大,消耗时间会很长,需要人力也会很多 , 应尽可能地采用团队方式进行电子教案的创建,由少渐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渐积累。尽量避免个人的单打独斗式的创建或多个体间的重复创建,从而提高创建电子教案的绩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 2 )技能培训
由于创建电子教案需要对各种设备和各种软件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创建人员的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创建人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创建中,注意统一按类存放,统一按章编号,打包存储。
( 3 )交流总结
由于电子教案的创建具有创新性、循序性、多元性和历史性,所以应正确认识,评价已有的电子教案。通过教师间加强交流,互相借鉴,不断总结,勤于完善,逐步打磨出精品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