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儿媳有什么故事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公元1130年9月15日,卒于公元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江西婺源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唯一的非孔子的亲传弟子而将孔子的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程朱理学的核心代表。
朱熹 像
朱熹和他的儿媳的故事,最早的传闻是来自于当时南宋时期为官时的政敌之手,政敌的攻讦之词并不可信,但却被后世的人们记住了,别有用心的后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目的,对于这种不实的污蔑圣人的言论,也采取了纵容包庇的政策,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掩盖了,但还是有些内心清明人们渴望拨雾见月,大音扫翳,追求历史的真相。
朱熹作为一个在南宋时期开山立派的思想家,受到了南宋朝廷的器重,他当时还给宋宁宗讲过学,一时风光正盛,但是木秀予林,风必摧之,朱熹受到了当时政见不和的同僚的严重排挤和诬陷,其中就有一同为官的叶绍翁写奏折,说朱熹是个伪君子,道貌岸然,不孝亲母,勾引尼姑,当然还有朱熹和儿媳之间的有苟且的事,这在古代人们注视礼义廉耻的风气下,攻击一个人的伦理道德有问题,是最能引起人们愤慨的。朱熹和他的儿媳,肯定是清白的,一个从政敌之手写出的话,从动机上面来说,就是不可信的,可是,对于伟大的圣人来说,身上有一点污点,反而让人觉得更可信,这是不是很可悲,这就是人性。
朱熹近思录主要内容是什么
《近思录》是淳熙二年依朱熹、吕祖谦两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而成,全面论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都进行详细的阐述,囊括了在此之前理学学派大家的思想。
《近思录》
宋孝宗二年,吕祖谦与朱熹二人在寒泉精舍讨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著作,感慨他们学识渊博,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把握其中的要义,所以从中精选了622条,著成了《近思录》。《近思录》分为14卷,其中“近思”二字来源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朱熹给此书取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做学习二程等人著作的阶梯,学会了他们的著作,才能进而的学会《六经》,防止一些学子好高骛远。
《近思录》共有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条,内容大致有“为学”、“致知”、“克己”、“教学”、“圣贤”、“家道”、“出处”、“治体”、“政事”、“异端”等。《近思录》在理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传播理学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表了儒学发展的另一高度。其中记载周敦颐、二程、张载读书经的方法,对于今天读经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近思录》中记载的教学方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次序,以及在教学中当行和不当行的事情,对于今天的教育都有指导意义,借鉴的价值。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
在宋朝时期许多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人们都十分喜欢谈论心性,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始终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和简介,而朱熹心性论和其他人的思想也是十分不同的,尽管后来有一部分人对于朱熹的心性论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的看法,但是朱熹心性论在当时还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作用,那么朱熹心性论是怎样的呢?
朱熹雕像
朱熹心性论分别向人们诠释了天命和气质的不同,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分别讲述了道心和人心。在他看来人的性开始的时候没有不善良的,那么人们的感情也应当跟随本性同时从善,这也就是天命的说法,在按照天命做事情的同时也要抵抗住后期气质所带来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让人心可以向道心靠拢乃至重合在一起。这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可以说在朱熹眼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一直都是十分重视心性论的,这个问题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和讨论,在孟子时期人们就将这个问题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之上,而朱熹心性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孟子相同的,而且在关于心性这个问题上,二者之间也有着相同的诠释,朱熹和孟子一样都认为仁义礼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总之在朱熹的心性论中认为心是十分纯粹至善的,同时心也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部分。
对朱熹的评价如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论涉及很多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总结古人的理学思想,将理学发展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其思想被称为官学。他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成为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的精神支柱。
朱熹画像
历史上对朱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拿着圣人标准要求百姓的伪君子,也有人认为他博学多才,促进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是可以和孔子同提的人物。
批判朱熹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很多儒学观点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巩固了封建帝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主张儒学中的“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观点,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这些腐朽的思想不仅降低了中国女性的地位,还成为中国古代思想落后的根源。其次是朱熹喜爱凭借自己的学识评价历史人物,难免过于主观。让很多不认同朱熹的人,会认为朱熹是胡说八道,没有尊重历史。最后是流传着一些朱熹不好的事迹,如诱奸尼姑及儿媳等,这些事迹是否真实我们不知,对道德要求很高的朱熹,有这样的传言,使得原本对朱熹有偏见的人开始站到反朱熹的队伍中。
赞扬朱熹的人也不少,对朱熹评价最高的就是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他提倡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在今天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不仅亲手创办书院,还重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次就是朱熹在为官期间正直清廉,体察民情,为民着想。还创建了“社仓”,有效的防止了农民暴乱,是解决国家粮食问题的有效举措。
朱熹是一个凡人,不是神人,是人都会犯错,我们不应该根据他的一两件事就对整个人产生否定,他的自律和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他对文学、科学、哲学的贡献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墨梅朱熹抒发离开什么感情
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朱熹年少好学,五岁入学,十岁熟读四书五经,一生不厌其烦的研究学问,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丰富的成果,在书法、诗、词、绘画、哲学、科学等方面样样精通。
朱熹墨梅图
《墨梅》是朱熹的题画诗作,诗的内容是“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诗意大概是:梦中清江边的墨梅正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花蕊和干瘦的梅枝却经受着冰霜寒冷。此刻也不要去分清这些白霜黑梅,就看作是人世间最美的妆容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作品是朱熹身处逆境、被迫害时所作。即使是身处这阴暗、混乱的社会,作者也要像梅花一样,经得住考验,受得住压迫,不论风雨如何侵蚀,都要保持自己的一身正气,不要忘记当初的理想。
这幅画和诗遥相呼应,画的中间是三只富有生机的鲤鱼围绕在落下的梅花瓣,线条优美,水波柔和。右上角是几枝梅花,粉嫩嫩的梅花为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温暖,仔细端详就仿佛闻到淡淡花香,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洗礼。
作者通过画梅题诗,不仅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和赞扬,而且还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画中,用画表情怀,用诗表心意,完美的表达了自己坚强的品格和高贵的气节。
解读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非常的有名,他的著学精妙,后人少有能超越他的,被后世人尊为朱子,那么朱熹是哪个朝代的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图为朱熹的画像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一个人物,古人说有两种人可以超过皇帝,一是圣人,一是天人。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个圣人。他留下很多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这些都是世人用之不竭的读书和做人的最高准则。看了他的名言之后,深感做人应当如此。原来不仅孔子教育后人怎么做人,而他也是一个不弱于孔子的圣人之一。
他号晦庵,别号紫阳。他的父亲学问较高,是官场中人,他从小受他父亲的熏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他的父亲在就任途中死亡,他听从父亲的遗命搬到五里夫他父亲好友的家中生活。他19岁考中进士,随后出入官场为百姓谋福祉。他任职期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兴办了许多的学院,发表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同时在做人方面他也深有感触,留下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法则。
后人也称他为朱文公,他的理学重在以理为中心,认为理才是世界的本质,理的最高境界是太极。他是第一个完整地把四书集聚在一起的人,这成为科举考试中必考点之一。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不过他在1196年遭到弹劾,他被负于十大罪状,不仅他自己遭殃,他的学生有被流放和坐牢的很多,晚景凄惨。但他还是不停地著书,并于1200年逝世。朱熹的不幸是他那个朝代造就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