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金鼓小学:赵 彬 赖菊蓉 电话:15228348550 13700965338
摘要:
当前,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普遍严重。本文简要阐述了农村孩子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些主要原因。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舆论等方面给出了解决目前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生 自卑心理 成因 对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之中,21.6%至30%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类青少年中30%至45%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人内心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课堂上不敢发言,解题效率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瞻前顾后等。 自卑感人人都有,特别是具有生活依附性的农村学生,由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自卑感可能更强烈。
一、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
1、畏缩、躲避,他们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
走进农村学校的班级,不难发现每班总有那么三四个学生是一声不吭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好,课间同学玩耍也罢,他们都显得那么孤单。
课堂上,基本每个班都有10%--15%的同学是不举手回答问题的。他们习惯于认真听老师上课,却不参与讨论。课间他们也只和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玩耍。
2、推卸、退让,他们与人交往看上去是正常的,但是对别人的称赞或信任总感到自愧不如,缺乏自信,他们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
3、以相反的方式表现自卑。他们在交往中表现得很活跃,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自卑。这一型的学生集中表现在具有攻击性、与老师唱反调等一些调皮捣蛋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透过这些喧哗聒噪的现象,不难看到他们内心的极度自卑。
4、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情绪压抑、忧郁,悲观失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还伴有焦虑、失眠等。
二、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简析
自卑心理是学生心理特征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4岁以后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1.个体心理缺陷。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如果排除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所引起的自卑心理,那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心理自卑多是交往受挫或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蒙受羞辱,最后导致心理上的自卑。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自己不聪明或不用功,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暗示。家庭暗示主要指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后果。大多数学生因为父母是农民,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如性格内向,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等。
3.学习诱发。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某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害怕学习,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三四年级后,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不大。进入六年级后,总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教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没有家长的鼓励,没有教师的疏导,在班级舆论的打击下,使他彻底放弃了努力。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自卑心极强的学生。
4.自主评价过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偏高了是自信,偏低了就产生自卑。特别是对待成年人的批评,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越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良状况长期积累就导致学生自主评价过低,缺乏自信。
5.留守儿童多
在如今经济大潮之下,农村多数学生家长都出门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他们都是隔代教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又得不到最必需的家庭温暖。
怪异的生活环境与模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知有限,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造就了他们表面看虽是一家上下四五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实际孩子一人孤苦冷清的自卑心理。
6.总体环境差
经济落后、观念落后、生活环境差等农村环境更是制约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孙薄远老师说: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孩子会自己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孩子也会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作为教师必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2. 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强意识
爱是人类的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要具备一颗慈母般的爱心,热爱和信任学生,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朴素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脉动。把自己的生命溶于学生生活的每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对学生真正的爱心,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让学生和你贴心、与你沟通、以心换心。
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若要拥有真正的教育就先学会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其实,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钮扣,擦净一次地板时,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老师,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松绑”。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征文竞赛、文艺汇演、义卖义捐等,既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一些共同的思想问题,还能为他们发挥自才能与特长提供舞台。通过发现学生长处,培养学生自信,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在活动中,实现了学校德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5.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班风与舆论。针对学生有向往集体生活的心理特点,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利用班集体这一“熔炉”,让他们学会发现别人优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在班集体中实行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教育,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6.多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相当多的因素是家庭促成的,因为家长的眼睛老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训斥和指责太多。教师在学校辛辛苦苦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如果仅仅把责任都归为学校,那是对教育的狭隘认识。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网络体系,特别通过学校举办讲座和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共同来监管或矫治学生行为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