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地图 转载 【南亚】中印边界争议区东段(藏南)

中印边界争议区东段

【麦克马洪线的三重含义】

1、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线(但现在在个别地段印度略有越线),这个范围的概念如今经常使用。

2、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西姆拉会议期间,1914年3月24日英国麦克马洪和西藏夏扎双方在德里签字,并用用《秘密换文》形式确定的一条大西藏和英属印度东北的边界线,这条换文的边界西起不丹,东到伊索拉希山口,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段地区。过去中国政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换文,可能一直到50年代中印边界产生争议后,中国才看到秘密换文。

3、广义的麦克马洪线:指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附图中的界线,当时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企图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其中中国不得插手外藏事物(本质就是外藏独立),内藏由中央政府和西藏共管,条约地图就是划分内、外藏的范围,这条线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穿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提帕米尔高原。

在国际上,对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当时的西藏的地位,西藏有没有对外签订条约的权力?

【麦克马洪线的背景】

在英国入侵印度以前,中印边界东段有一条由双方长期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边界线。这是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地带,在山脚边缘地区,尤其是山口地带存在两属情况。英国占据阿萨姆后,承袭传统边界,仅对从不丹南部边界东端至迪邦河间的两属地方通过武力和谈判迫使山地部落民放弃传统权益,大体上确定了一条边界线。这条线即为后来英印官员所称的“外线”。19世纪70年代,英属印度颁布《有关和平及某些孟加拉东部边境县政府的法令》,先后在达朗、拉金普尔等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有关县的山区边缘地带勘画“内线”,限制英国人民及外国人跨越该线进入部落民地区。可以说,“外线”起着国际边界的作用,“内线”是英属印度的实际控制线。19世纪,印度东北边境地区相对平静,英国大体上按照传统习惯线进行管辖。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

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

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

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第一次武装侵藏

1884年,英国派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在干坝地方被藏民阻挡。1886年,又派大批队伍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派藏军在热纳宗隆吐山建卡设防。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藏军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清政府惧怕藏边发生战事,一再妥协退让。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给藏军造成很大伤亡。藏军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10月,隆吐山之战最终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驻藏帮办大臣有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

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1895年开始亲政的十三世达赖十分痛恨英国侵藏。在沙俄的拉拢下,十三世达赖逐渐产生了联俄抗英的想法。英国十分顾虑沙俄势力插足,为了压服西藏,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

1903年9月8日,英国侵略军入侵亚东,发动了第二次武装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10月,英国向隆吐山以北调集3000兵力,由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Younghusband)率领北进。12月12日,荣赫鹏率一支装备精良的英军先头分队偷越则里拉山口,不久占领帕里,强行进驻帕里宗政府,噶厦和后藏前往交涉的代表皆被扣留。帕里的百姓忍无可忍,拿着大刀、镰刀、木棒闯入宗政府救出代表。

1904年1月4日,英军占领堆纳。3月31日,在曲米辛果藏军前线指挥官拉丁色、朗赛林与荣赫鹏等英方代表谈判时,英军设伏对藏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总计1000多藏军在曲米辛果牺牲。曲米辛果失陷后,英军继续北进,4月11日,进逼江孜。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英军抵江孜不到一个月,藏军就有1万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保卫江孜。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达赖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遂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7日,守卫藏军弹尽粮绝,江孜宗山最终失陷。抗击到最后的数百人全部跳崖牺牲。江孜宗山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英军旋即占领整个江孜。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1904年9月7日,西藏摄政噶丹池巴与荣赫鹏在布达拉宫并签署《拉萨条约》,其要点为:(1)西藏为英势力范围;(2)释放扣押的两锡金人;(3)赔款750万卢比,分75年缴清;(4)拆毁西藏要寨;(5)亚东、江孜、噶大克先开商埠,英国在商埠派驻官员;(6) 按光绪二十六年条约定哲藏边界。(7) 免税;(8) 英军驻春丕。

驻藏帮办大臣有泰原准备签字,后经其文案劝阻未签。清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此时对藏采取(1)拟改西藏为行省;(2)对外收回西藏主权。首先将《拉萨条约》250万卢比的赔偿费代为赔还,然后要求和英商谈修改《拉萨条约》。

1904年12月,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印商谈改约。

1905年,唐绍仪、张荫棠、梁土诒与英方专使费利夏、参赞路罗士、书礼敦在加尔各答开议。唐提改约,将拉萨条约中有损中国主权的某些内容删去,加上英无有侵藏之意”,英不同意改,只承认中国对藏有宗主权,唐则主张有主权,双方争论不已,最后停止谈判。

1906年4月27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英双方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了拉萨条约作为北京条约的附约,北京条约中还规定“英国永不占领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

由于清政府的日益衰败,清朝驻藏大臣执行投降卖国的外交政策,英国侵略和控制西藏的野心逐步得以实现,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

1907年,清政府与俄达成有关阿富汗、波斯、西藏问题的协议,其中规定沙皇俄国承诺不干涉西藏、不占并西藏土地,只通过中国中央政府交涉西藏问题。西藏成为在中国主权(尽管1907年英俄协议中使用的是宗主权的提法)管辖下的英俄间的隔离地带。

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地图 转载 【南亚】中印边界争议区东段(藏南)

1909年冬季,继任英属印度东北边境萨地亚政治助理官员的威廉森又溯洛希特河(中国称察隅河)北上日马(Rima现属察隅县下察隅镇),此时正值程凤翔率部进兵桑昂、察隅。他返回后不久即得知中国军队已进驻日马。东孟加拉与阿萨姆省督哈雷接威廉森报告后,立即上书总督明托,提议将英国的疆界逆洛希特河上延至瓦弄。

1910年10月23日,即将离任的印度总督明托(Lord Minto))向印度事务部大臣莫利提出将东北边境北移,沿喜马拉雅山脊建立“战略边界”计划:由于中国向日马及东北边境部落边缘地区的推进,当地对于我们与这些部落民未来关系的问题深为忧虑。军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推进,从战略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态势是极不稳固的,他们坚持,我们的势力应大体上东起插至乌代古里北部的英国边境的西藏领土,即所说的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并尽可能东达日马附近,由此越过察隅河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1911年3月,威廉森再次穿越“外线”活动,被阿波尔人(中国珞巴人)杀死。印度总督哈定决定利用这一事件实施“战略边界”计划,9月21日致电印度事务大臣克鲁说,“只要部落地区是在我们与我们的和平的处于睡眠状态的邻居西藏人之间,那么一条没有确定的双方边界就会是不方便的和危险的”,但是“由于中国沿着我们边境的不寻常的活动”,“从而插进了一个使局势动荡的因素”,“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内部情况并非可以容许我们对来自邻国的侵略和阴谋不带有巨大的忧虑”。因此,竭尽努力尽早在中国西藏与从不丹起始的包括密西米人在内的部落地区间确定一条稳定的战略边界,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现在政策的主要目标③。克鲁批准哈定提议后,1911年至1912年的冬季,英属印度派遣三支远征队跨越外线非法进入察隅、洛渝、门隅“武装讨伐”和勘测。总参谋部依据这次考察和勘测结果,提出了一份备忘录,强调封堵中国影响的战略必要性,修改明托的“战略边界”走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达旺方向和察隅方向。

在达旺方向,备忘录认为原来拟定的边界线从不丹南部边界东端向东北方向延伸,从而“在米里人与不丹人间插入了一个危险的楔形地带”,中国可以经过这个楔形地带“向不丹施加压力和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修改这里的边界”,“理想的边界线似乎应从东经93度北纬28度20分附近的山结行至错那宗以北的不丹边界,与不丹北部边界成一条由西向东的直线”。

在察隅方向,备忘录指出瓦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居高临下,控制着河谷两岸通向北边的道路,有利于构筑防御哨所”。为了阻断中国通向河谷两岸地区的道路,并使“战略边界”与英国主张的中缅边界相衔接,“边界线应在瓦弄以北几英里处跨过河流”④。

战略边界还涉及中缅边界北段。在中英交涉滇缅边界北段中,英国为了排除缅甸反英力量与中国的联系提出以高黎贡山为天然分界划分北界,中国则依据历来管辖状况,指出中国对于恩梅开江西岸所具有的主权。谈判僵持不下,英属印度多次派军队入侵,劫掠杀戮,焚烧村寨,驱逐居民。“战略边界”计划获准后,英国决定单方面武力定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清政府蛮横宣称:“现英国兵队巡警均驻在边界,政府已决意治理所提之各地方,如中国派员前往,必起冲突,若自量其力足以逐出英人,则不妨派人前往。”①

简而言之,“战略边界”的提出及对边界线走向的勘画、修改,说明英国的意图在于沿喜马拉雅山脊建立一条关闭、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封锁线。

西姆拉会议 

 

1914年西拉姆会议麦克马洪线原图

1912年8月17日,英国违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不干涉西藏一切政务”的承诺,照会中国政府,表示若北京政府“派兵人藏”,必将与英军发生“直接之冲突”。言下之意英军将入侵西藏,并提出召开会议,废除《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改订新约。最初北京政府极力抵制英国无理要求,英国则以“承认民国为要改藏约”之条件,并坚持让西藏代表为独立方面与会,袁世凯正值“善后大借款”前夕,不敢得罪英国,只得同意。

1912年8月27日,英国政府在其外交部编制的《关于印度东北边境毗邻国家形势备忘录》的秘密文件中,明白声称:要确立“西藏的新地位”,即“西藏名义上维持其中国宗主权之下的自治国的时候,西藏实质上应处于绝对依靠印度政府的地位”,“西藏应当十分真心诚意地完完全全归属于英国势力”。

1913年10月6日,中英藏三方在印度北方西姆拉开会,中国首席代表为西藏宣抚使陈贻范。他曾在驻英使馆任职多年,是一个文雅而有经验的外交家。英国首席代表为英印政府外交大臣亨利·麦克马洪(A. H. McMahon)。西藏方面“首席代表”为亲英头目,首席噶伦伦青夏扎。麦克马洪主持会议。本来会谈的主题是“西藏地位问题”,但由于英方从中作梗,“中藏划界问题”却成了会谈的焦点。夏扎首先提出六条草案,核心是“西藏独立”和划定西藏疆界。会议期间,1913年l1月5日,中俄互换关于外蒙古问题的条约,麦克马洪立即向英国政府建议仿效沙俄,将西藏也划分为内藏和外藏,获英国政府同意。

与此同时,英国派遣了多支远征队进入藏区进行具体的勘测和调查工作。其中一支远征队由英属印度萨地亚政治助理官员邓达斯(W·C·M·Dundas)与奥卡拉汉(T·P·M·Ocallaghan)率领,北上考察洛希特河谷。1914年2月初到达亚必曲龚河口,看到了赵尔丰属下的程凤翔部队在1910年、1912年初,以及辛亥革命后四川当局所派出的特使,会同察隅地方当局于1912年6月设立的界牌。奥卡拉汉将界牌拔起,携带北上至德曲河与察隅河汇合处附近的喀耗,丢弃于丛林之中。奥卡拉汉在其游记中解释说:“如果我们让它留在原地,数年以后,我们的这一疏忽将会被曲解,将会认作是对中国和西藏占有的默认,而通过我们将它撤除并将其置于喀耗的行为,表明我们不承认这种占有。”邓达斯、奥卡拉汉返回后,提议将“战略边界”设在喀耗。最终,由麦克马洪确定的“战略边界”,把中印传统边界北移100余英里。

1914年3月l1日,麦克马洪向中方正式提出“调停约稿十一条”,内容包括: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并承认外西藏有自治权,所有外藏内政由拉萨政府掌理,中国不改西藏为行省,西藏不有代表于中国议员或类似之团体;中国于西藏不派军队,不驻文武官员,并不办殖民之事;英藏议订新通商章程;英国商务委员可于必要时随时带卫队前往拉萨等。约稿将青海的大部分及四川西部均划入西藏界内,其中再划为内藏与外藏。允许中国在西藏有卫队100名。

中国首席代表陈贻范受命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麦克马洪在威胁利诱无效后,1914年7月3日,借故将陈贻范支开到隔壁房间,英藏两方代表背着陈贻范签了字。陈贻范得知后,十分气愤,当即发表声明:“中国否认西藏享有主权,从而否认西藏享有条约的缔结权……凡英藏本日或他日所签之约,或类似之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承认”。7月6日,中国政府向英驻华公使朱尔典,并通过中驻英公使刘玉麟向英国政府发表了同样内容的申明。

1914年10月,历时10个月的西姆拉会议在中国代表受命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而西藏代表又无权擅自签约的条件下草草收场。

在中英藏三方公开谈判之外,英方代表还与藏方代表背着中方私下进行了三次秘密会谈。主题主要是“印藏划界”问题,即英属印度的“战略边界”⑤计划:把中印边境的“传统习惯线”向北推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

1914年1月15 日,英方贝尔与藏方夏札进行了第一次密谈。此次密谈主要内容是“印藏边界”界线图。贝尔交给夏札划界是:“西起不丹东界,从色拉山口经过,将达旺地区一分为二,向北伸展,将珞瑜地区囊括于印度一边。在察隅地区,改线在瓦弄北边的喀耗以北跨过洛希特河,经过达鲁山口进入滇缅交界,东北上行又折向东南直至伊索拉希山口。”对此边界划分,是完全出于夏札意料之外的。本来夏札关注的谈判主题是“中藏边界”划分和“西藏独立”问题。他希望通过密谈与英方达成一致,共同对付中方代表。但他并没有想到贝尔却与他密谈“印藏边界”问题。因此,对此划去西藏大片领土的边界界线图,他没敢接受。他说:“我们未奉有关谈英藏边界问题的委托;珞瑜(隅)和西藏边界涉及地区很多,所有不了解(各地区)的疑点,这里不能解决。”但在贝尔的威逼下,有求于英方的夏札不得不有保留地接受贝尔的提议。

1月28日,贝尔和夏札进行第二次密谈,主要调整在达旺方向的边界划线问题。在2月19日麦克马洪寄给印度事务部的印藏边界图上,在达旺方向的边界线又向北移,整个达旺地区均在印度一侧。但藏方答应的条件是英国支持西藏独立并东扩—— “希望强调提出要求,今后能使西藏获得独立,并使康区的汉军官兵全部立即撤回汉地,只要能作到这些,则在一奉到(英方)通知后,即可立即派人划界及将西藏政府的收入和土地、百姓,移交给大英政府。”显然这是以西藏的独立和东扩为划界基础的。也就是说,如果西藏不能独立和东扩,即西藏总体问题得不到解决,则该划界无效。

3月17 日,贝尔和夏札进行第三次密谈。二者就所谓的“边界问题”达成一致,即“拉萨愿意放弃被划在印度一边的税收,但是西藏私人和寺院的收入、地产应交给他们”。

【麦克马洪线走向前台】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背着中国政府炮制出来的,因而,英国政府长期以来不敢将其公布于世。同时,英国也担心沙俄抗议,因为1907年以《英俄条约》规定英国若同西藏打交道,必须通过中国政府,也规定英国不得兼并西藏领土。此次英国违反了《英俄条约》,麦克马洪在德里对夏扎的允诺无法兑现。

西姆拉会议破裂后,英国政府指示朱尔典在北京交涉。朱尔典指责是麦克马洪过分偏护西藏地方把谈判搞僵了,提出要让中国政府签署,就必须对协议,特别是对内藏、外藏划分加以修改。修改协议,也就意味着英国放弃“战略边界”计划。英国和印度政府同意朱尔典的意见,放弃“战略边界”计划,修改协议争取中国签署。1914年7月23日,印度总督哈定在向印度事务部转呈麦克马洪关于西姆拉会议的最后备忘录时批示:我们认为,考虑东北边境的东部或者印中两国的部分边界不是会议职责的一部分⑨。麦、夏札换文及附图被视为非法而抛弃了。

朱尔典多次与中国政府交涉,最终在中国“五四”运动的冲击下,北洋政府不敢签署协议。1921年8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召见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递交英国关于西藏问题备忘录,宣布:如中英近期不能重开谈判,“英国没有理由再推延承认西藏是一个在中国宗主权下的自治国,并将以此为基础处理与西藏的事务”⑥。英国放弃了诱逼中国政府承认西姆拉条约,转而以“武装西藏”和“维护西藏现状”的政策来推行“缓冲国”计划。

正是由于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使得这个边界线的炮制者也不敢承认它的存在。1927年,英国出版了一本官方正式文件集《艾奇逊条约集》,将印度和其所有邻国签订的各种协议、条约全部收录在内。但没有包括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此后20年中,英国《泰晤士报》出版的地图集也没有标出麦克马洪线,中印边界仍然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走,这同中国的主张完全一致。

1935年12月7日,印度阿萨姆政府首席秘书在一封给卡罗的回信里如此说道:“我们这些年一直将麦克马洪线看作西藏的边界,我们不知道1914年以来曾对该线以南地区提出过任何要求。”这是“麦克马洪线”这个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这个词的出现,意味着英国完成了对西姆拉会议历史真实的篡改。此后,英国政府印度当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件伪造,力图将子虚乌有的“麦克马洪线”坐实为“历史事实”。

1938年,英国政府将其伪造的一系列关于“麦克马洪线”的文件掺入《艾奇逊条约集》,伪装成1929年出版,并将真书焚毁。孰料仍有两册真书劫后余生,几十年后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被学者发现,“麦克马洪线”真相由此昭然。

也就在1937年,印度测量局开始在地图上标出麦克马洪线,但它并不敢将麦克马洪线作为正式边界,而是注上“未经标界”,但1938年测量局发行的一张西藏地图仍然标明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达旺属于西藏,1946年出版的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仍然标明印度的边界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走的。

英印政府知道这种在书本上偷偷摸摸做手脚的行为并不光彩,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本否认不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达旺长期行使行政权力这个事实。英印政府决定,对达旺地区进行考察,并向居民征收赋税,但当印度巡逻队到达达旺时,西藏地方政府立即向英方提出抗议,要求英方人员撤走。但是,英国殖民者还是逐步用武力赶走了西藏地方当局的管理机构,在达旺等地建立了哨所。

1947年8月14日,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当中国政府进军西藏后,印度政府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新德里向中国政府提出一项措辞严厉的抗议,对西藏遭到“入侵”和中国“用武力”解决西藏问题表示“遗憾”。至于那条麦克马洪线,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昂首走上前台,成为印度的新“国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4251/499161537475.html

更多阅读

中印边界的西段地图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的现状是:东段(藏南)中方吃大亏!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极不靠谱地想照搬诸葛孔明“七擒孟获青史留名”;可惜风云际会,留下的仅仅是乡儒书生意气的一厢情愿!西段(阿克赛钦)中方占绝对军事优势!印度永远都不能指望重操

声明:《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地图 转载 【南亚】中印边界争议区东段(藏南)》为网友游戏贵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