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低年级的家长尤其是男生的家长经常问我:老师,我家孩子每次做阅读理解的题都会错,怎么办啊?还有家长特别着急:老师,我是不是现在就给他报个阅读理解班?
碰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很感慨。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1-3年级的阅读理解说白了,根本和初中的阅读理解不一样,很多答案都是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不涉及多少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文章分析。
怎么解决呢?答案就是朗读!
大家肯定对电视上古时候的先生教学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情形影响深刻,也会有家长记起自己小时候课堂早读时的朗朗书声,只不过,现在的孩子,看得绘本多了,听得故事多了,可朗读却少了。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的初期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可以分为三步:
一 家长给孩子朗读。在孩子还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读一篇文章。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做个示范,自己读给孩子听。读的时候,一定要速度适中、吐字清晰、富有感情。家长读一遍,让孩子在学着读一遍,这其中,注意纠正孩子一些不好的朗读习惯。比如,标点的地方不停顿,断句没有章法等等。
英国著名学者,‘魔奇阅读’一书的作者福克斯曾经说过,“如果家长明白大声朗读能够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收益和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每个家长或照顾孩子的其他大人能够给孩子一天至少读三个故事,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只要在一代人中就能彻底改变文盲的状况”。
二 和孩子一起朗读。在孩子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了。尤其是可以选取一些对话比较多的有趣的文章,和孩子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孩子体会人物的语言变化、人物的情感。通过互换角色朗读,来让孩子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这些,对增强孩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加强语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 让孩子独立朗读并讲解。这个时期,孩子基本已经习惯了朗读。要做的,就是尽量选取不同的文章类型,让孩子扩大朗读面。通过对不同文章的朗读,让孩子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能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低年级的孩子,在朗读了一篇文章后,可以和孩子交流文章的内容,比如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或者针对文章中一些特别美的字词句子进行赏析。增强孩子对文字的敏感和领悟力。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笔者曾经指导过不少阅读有困难的孩子用这三个步骤进行提高,只要家长能认真执行并坚持一段时间,都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