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自号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斋、拙斋、茶仙、云谷壑吏、云台真逸、云谷老人、紫阳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台外史、云台子、乙己云台子、云台隐吏、嵩高隐吏、鸿台外史、鸿庆外史、沧洲病叟、沧洲钓叟、翁、翁云台隐吏、空同道仕邹等。
(一)
沋郎据《福建通志》列传卷十二记载:“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沈郎朱熹小名(乳名)沈郎,本名沈溪。民国《建瓯县志》卷七《名胜》记载?quot;按文公生于尤溪郑氏义斋,尤溪本名沈溪,为避王审知讳,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
季延朱熹又小字季延,因南剑又名延平,而尤溪隶属延平。清人毛念恃在《紫阳朱先生年谱》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季延之"季"为在兄弟辈中排行居四或最幼者的称谓。
五二、五二郎朱熹在同辈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民国《崇安县志》卷二十二《儒林》记载:"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民国《尤溪县志》记载:"五二郎,文公乳名。"
(二)
元晦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师刘屏山所命。朱熹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词具在,以非临终手笔,别附他卷。"
仲晦 明人戴铣在《朱子实纪》卷十《赞述》中说:"其后,以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名仲晦。"
仲晦父、仲晦甫 朱熹在其序跋和论著中数次署称"仲晦父"、"仲晦甫"。
(三)
晦庵孝宗乾道貌岸然六年(1170年),朱熹41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寒泉精舍,自题为晦庵。
云谷老人 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贤》记载:"(朱熹)尝建庐于建阳芦峰山之云谷,曰'晦庵',因以自号,遂称云谷老人。"
云谷晦庵老人 朱熹在建阳芦峰山谷居住时,亦云谷晦庵老人。
晦翁 朱熹在淳熙元年(1174年)始署"晦翁",时年45岁。其后至死,在其序跋和论著中署"晦翁"二十余次。
洞主晦翁 朱熹在《白鹿洞赋》中扑克称"洞主晦翁"。
晦庵病叟 朱熹在《周深父更名序》中自署"晦庵病叟"。
云壑老人因云壑与云谷有关,朱熹在为宋人沈舜卿所书的陶渊明《归去来辞》上署名"云壑"。明人晏宁在《题晦庵翰墨卷后》中曰:"不曰晦庵而曰云壑者,时筑室于建阳芦峰之巅,号曰云谷,盖在紫阳书堂之后,自创草堂而匾曰晦翁,亦曰云壑老人,…?quot;
白鹿洞主 朱熹在《白鹿洞赋》中自署"白鹿洞主"。
仁智堂主 朱熹在《武夷图序》中自署"仁智堂主"。
(四)
牧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24岁时,主簿同安,自号"牧斋"。
拙斋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和南康军,自号"拙斋"。
(五)

云台子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闲居治学,先后请祠多次。淳熙十二年(1185年)四月,主管华州云台观,是观原在陕西,地陷金人之手,管其虚名。因此,朱熹遂自号"云台子"。
乙巳云台子 巳淳熙十二年(1185年)为乙巳年,朱熹又扑克号"乙巳云台子"。
云台隐吏 主管云台观时,朱熹又自号"云台隐吏"。
云台外史 在云台观,朱熹还自号"云台外史"
云台真逸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宫原在河南,在为金人所控,管其虚名。朱熹遂自号"嵩高隐吏"。
鸿庆外史绍熙二年(1191年)至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两次主管南京鸿庆宫,地陷金人,管其虚名。因此,朱熹屡署"鸿庆外史"。
(六)
沧洲病叟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竹林精舍于考亭所居之旁。三年后,因舍旁有龙舌洲环绕,改曰沧州,其竹林精舍更名曰沧州精舍,因此自?quot;沧洲病叟"。
沧洲钓叟朱熹还曾自署"沧洲钓叟"。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五《寺观》曰:"(南平)塘源李子坑,昔有精舍,朱子避地尝居之,号沧洲钓叟"
(七)
茶仙在"庆元党禁"时期,朱熹避难古田,他在"引月"榜书中曾署称"茶仙"。
翁 在"庆元党禁"时期,朱熹筮遇之同人,更号"翁"。
(八)
空同道士邹朱熹在《阴符经注》、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等署名"空同道士邹"。朱熹之署此名,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六有所说明,其曰:"盖以邹本为邾国,其后去邑而为朱,故以寓姓。《礼记》郑注谓当作熹……""空同"即倥侗,为童蒙无知之意,朱熹自谦之词。空同亦有广大无边之意。朱熹平日批评道家最严,然有时不仅与道士往来,还自称道士,这说明朱熹思想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