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不远
建东都,下江南,隋炀帝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开凿运河,隋炀帝有着堪比大禹的丰功伟绩;巡行西域,隋炀帝有着不输汉武的历史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游幸江都、东征西讨,又留下了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的骂名。功与过、是与非在隋炀帝身上同时呈现,就像电池的正负两极。那么隋炀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究竟是英雄还是魔鬼?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功过交织的隋炀帝?
隋炀帝到底是怎样的皇帝?给唐朝留下了什么?三个评价:一是隋炀帝有魅力,二是隋炀帝是有功业的皇帝,三是隋炀帝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有魅力体现在哪?一是理想高远。隋之前,经历几百年乱世,固然不乏英主,但是更多地是庸碌的昏君,隋炀帝的确有理想,就是想超越,他是比汉武帝,他一生是东奔西走,很少在都城停留半年,这透露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的新气象,让我们在千年后仍能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气象。
隋炀帝风流倜傥,与他父亲一比就知道,隋文帝晚年时,曾赋诗一首,是这样写的,“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红颜能保存几天呀?我也是白发铺满头顶,也不知道明年后年是谁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有颓唐感。隋炀帝写的诗却不同:“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暮色中,大江像镜子一样,春花正绽放最娇艳的姿容。这是吟对美的真挚的热爱。两相对比,谁能抵御隋炀帝的魅力?隋文帝追求雅乐正声,雅到什么程度?只用黄钟一调。隋炀帝时代,只不过要融入江南的袅袅之音。这意味着松绑,这是对艺术对社会的松绑。正常社会都需要宽松。隋炀帝的魅力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是有魅力的皇帝,代表时代向上的精神。
第二个评价是有功业的皇帝,功绩有哪些?太多了。“地广三代,威振八铉,单于顿颡,越常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充积于塞下。”(《炀帝本纪》)意思是他手中的地盘比历代黄金盛世都要大,许多少数民族臣服了,边缘的小国经过三道翻译才能沟通的小国都派来了使者。财富多到都城中堆满了钱的地步。这是全方位的赞美。这是整体的繁荣。一个第二代的皇帝能达到这样的巅峰是不容易做到的。
这能代表全部功业吗?还不能代表全部功绩。有更重要的功劳,是他修的那些大工程,与大作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工程:1、营建东都洛阳,东西两都的思路在唐代是继承了下来。2、开凿运河,南北联成一个整体。3、修长城。这也保留到唐朝。唐不修长城了,也没放弃对长城的运用。这仍是屯兵守备之地。这是隋炀帝一代之力完成了,就能加惠三百年。大作为上:1、巡游江都,这加强了南北统一,2、出巡塞北,确立对东突厥的宗主国地位,也确立隋在东亚的霸权。3、巡西域,把青海纳入隋的版图。这三个作为,意义在为唐朝奠基。唐朝羡慕的说法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隋炀帝奠定了扬州的基础。隋炀帝花了多少时间建立了这些基业?他一共十四年在位。而后来都基本停顿,全部是八年的成果。八年能建立这样的功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巅峰之作。
隋炀帝是一个有魅力、有功业的皇帝,但是既然隋炀帝有这么大的魅力,也建立了那么大的功绩,那就应该流芳百世、万人敬仰,他怎么会亡国呢?而且还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中国古代最差的谥号了。那么在隋炀帝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这涉及第三个评价,他是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他恃才傲物,太才华横溢了,所以他自负,把自己看作英雄,把别人看作蝼蚁。所有人只能贯彻他的意志,甚至不考虑任何个人的权利。普通百姓就惨了,他从来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他眼中的百姓只不过是工蜂而已。他们能否承受却从未纳入隋炀帝的考虑范畴。他说过,天下人不能太多,多了就聚起来成了强盗。杀人在他眼中就不是坏事。官员也不要考虑,那么多功业,增加了他的自信,他感觉没有哪个比他聪明。如果官员敢不赞同他,他视作沽名钓誉,十恶不赦。他眼中只有他自己一个英雄了。
问题是一个皇帝这样恃才傲物,后果不是真的站起来一个英雄,而是独夫民贼。最后只能让百姓揭竿而起。隋末土崩瓦解,关键因素是朝廷没有向心力与凝聚力。皇帝不相信官员不允许官员提意见,官员与国家难以休戚与共了。一旦局势不稳,官员就要为自己打算了,李渊是典型的例子。就算没有野心的忠臣,面对这样的强势皇帝,也不敢乱说话。隋朝灭亡就亡在隋炀帝虽有才华,却始终没明白当皇帝的道理。他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强调自己的作用,而应把个人的梦想与官员的理想,百姓的梦想整合,带领所有人实现共同的理想,这才是好皇帝应该干的事。
其实这个不难,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百姓有家,应该允许官员有政治主张。遗憾的是,隋炀帝没有意识到这个,自以为皇帝的权力高于一切,自己可以推行想好的方案,眼中只有自己,这是缺德。缺少的是人君之德。唐初有话评之,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隋炀帝走错了方向,成了破国亡家的催命符。“莫道有才能治国,须知亡国亦由才。”《隋唐演义》说得有理呀。才能要与德相符。
最后总结一下,隋炀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一个词,暴君。古代皇帝有多种分法,但是无论怎样,都可以认可一个基本标准,明君、暴君、昏君。明君是有才有德,暴君是有才无德,昏君是无才无德。哪一类贡献最大,一定是明君。唐太宗就是这样的人,明到圣贤的地步。危害最大的其实是暴君。因为昏君无才,顶多醉生梦死,固然没贡献,想有危害都难。而暴君本领强,足以让民不聊生,固然可以建立功业,但是同时代百姓一定苦不堪言。隋炀帝是典范。
隋炀帝有才,他的才足可以建立功业、坐视群雄,但是他的才也足可以让四海沸腾,民不聊生,因为他没有爱养百姓的情怀。但是就在大暴君隋炀帝之后,很快就崛超了中国历史上号称千秋帝范的圣君唐太宗。历史为什么会有这样戏剧性的呈现?在这戏剧性的背后,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呢?最著名的暴君后居然出现了最著名的明君。隋炀帝到底给唐提供了什么?两者间提供了联系,没有隋炀帝,就难有唐太宗。隋炀帝送了最好的教训给唐太宗。
唐太宗与隋炀帝其实太像了。胡如雷说过,“李世民之于杨广如影随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个头脚倒立的水中倒影。”说明二人真像呀。身份像,都是关陇贵族的核心成员,唐太宗要叫隋炀帝表叔。二是经历像,都是前任皇帝的二儿子。早年都功高,都野心勃勃,二人都搞阴谋,无所不用其极。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皇帝来路不怎么正。三是理想像,二人都想名垂青史。
可是二人如此相同,评价却是截然不同。最关键的是隋炀帝实在地给唐太宗提供了两个教训,一是人民值得尊重,二是君主要懂得节制。唐太宗亲眼看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他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皇帝要成全百姓的利益,精神境界比隋炀帝肯定高得多。唐太宗注重休养生息,隋末农民就能安定下来。君主要节制,节制的是欲望与权力。隋炀帝欲望太强,所以大行征讨,唐太宗自律,说得挺漂亮,“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君主没什么欲望人就会快乐。
君主到底应该节制什么欲望?其实不仅仅是奢侈,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至少要控制在百姓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好事也会成为坏事。节制权力呢?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这个态度与隋炀帝形成鲜明对比。唐太宗会说话,留下来的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因为这样,他才能谨慎。成为一代圣君。
而隋炀帝没有榜样,所以,只能成为唐太宗的倒影。隋炀帝真想做个好皇帝,最后却成了坏的典型,成了荒淫的反面形象,平心而论,这对隋炀帝不公正,历史有时没那么公正,在隋炀帝身后,崛起了一个大唐王朝。今天隋唐并称,隋炀帝给大唐奠基了,这是对这个悲剧人物最大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