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建筑之二十三

建筑之二十三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建筑之二十三

中国古典建筑(七)








    1.茅草亭:上古时期就有,是最原始的亭,亦称茅草屋。




             2.竹亭:用竹作的凉亭,唐代已有。后来,桥凉亭亦有以竹为之者。由于竹不耐久,存留时间短,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极少。
                                       

     3.敬字亭:在台湾高雄美浓县。又称「敬圣亭」或「孔圣亭」。以清水砖砌成,六角形三层式的格局造形古朴,亭前另设有制字先师仓颉公的香位,最具历史渊源,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迹加以保护。


   4.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请了谢安等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图为兰亭: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八角汉白玉须弥底座,四出陛。(明代建筑)


     5.“鹅池”碑亭:是三角形单檐攒尖顶的碑亭,垂带踏跺,圆石亭柱,亭内碑石上刻有王羲之书"鹅池"两个草书大字。旁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6.小兰亭:四角单檐复式宝顶建筑,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书。


      7.北京北海五龙亭:在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北对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泰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五龙亭三面环水,周围荷红柳绿、赏心悦目,清风徐来,笙管丝竹之音缭绕,成为皇家御苑盛夏时节的独特景致。隆冬寒风凛冽时,这里又成为皇家观冰嬉戏赏趣之地。    五座亭子以龙泽亭为中心,一字排开,东西各有两座八角攒尖黄琉璃瓦方亭。东为澄祥亭,再东为滋香亭;西为涌瑞亭,再西为浮翠亭。五亭左右对称,有汉白玉石桥相连。


     8.龙泽亭:五亭中以中间的规制最高,上圆下方、(亦称“天圆地方亭”)顶部为重檐圆顶、黄琉璃瓦。亭的四周台基前后均有长方形月台,造型优雅,是皇帝闲暇时垂钓处。  


   9.景山公园五方亭: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再次,有景仰之意。该园1928年辟为公园。    景山由五座山峰组成,高43米,为旧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东、西、北三面砌有爬山磴道。山顶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优美,秀丽壮观。居于中峰的叫万春亭,东侧的名叫"周赏",西侧的称为"富览"。两亭外侧还有两座圆形、重檐蓝琉璃瓦亭,东为“观妙",西为"辑芳"。    图为万春亭: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上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以绿剪边装饰,由32根红柱支撑屋顶,组成一个三层的灰色空间。亭外四周设有五级台阶,台阶周围是蓝、黄两色相间的琉璃方砖围栏。


      10.周赏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西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两座亭子的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为重檐圆攒尖顶,孔雀蓝琉璃瓦覆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亭高11.75米,建筑面积76.36平方米。     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为铸铜镏金佛像。佛像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劫去。


        11.富览亭:为景山五亭西起第一亭,亭直径10米,蓝琉璃筒瓦重檐圆攒尖顶,两槽柱子,内外各8根,亭内正中有一石须弥座。
                   

       12.观妙亭:为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是重檐攒尖的元兴古亭,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亭内原供奉之“五方佛”之一的阿门佛,为铸铜镏金佛像,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


      13.辑芳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东侧的观妙亭相对而建,两座亭子的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亭高12.05米,建筑面积90.30平方米。
        

     14.颐和园铜亭:真名叫“宝云阁”,是清朝帝后祈福诵经的场所,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宝云阁通高 7.55米,重约207吨,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     重檐歇山顶。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对联等是铜铸仿木结构,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根据有关档案记载,铜亭铸造完工后,为了磨光表面,仅锉下来的铜屑就达2500公斤,可以想象铸造铜亭到底需要怎样高超的技艺。为了铭记拥有如此技艺的工匠们,在铜亭南坎的墙内还刻有当时那些监工和工匠的姓名。  


      15.颐和园知春亭: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知春”二字源于苏轼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16.猗玕亭:(yī gān)俗称流杯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中南海、故宫乾隆花园等少数几座皇家御园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见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间稀有的一座了。     图为潭柘寺猗玕亭:单檐四角攒尖顶,石砌底座。


      亭内用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的东北角石雕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古人在北京受“曲水流觞”的雅俗,饮酒赋诗,你唱我和,悠哉,乐哉。
          

       17.沧浪亭:在苏州城南三元坊,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江南园林。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18.杭州放鹤亭:在西湖孤山东北麓,是为了纪念林和靖而建立的。(967-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人,北宋诗人。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死后葬在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


      19.翠微亭:有三座,一座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南边的齐山上,另一座在杭州西子湖畔飞来峰半山腰,第三座原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北京的香山公园内。     安徽池州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县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亭名来源于李白诗“开帘当翠微”。此亭因岳飞诗《池州翠微亭》闻名天下。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20.醉翁亭:在安徽滁(chú)州琅琊(láng yá)山,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     醉翁亭属凉亭。(开敞的纳凉亭)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亭,单檐四角屋脊顶,有两个隔扇门墙相对,两边是美人靠座椅,两槽亭柱,灰瓦滴水檐。
      

        21.苏州拙政园笠亭:圆形筒瓦滴水檐攒尖顶,亭顶似斗笠故名。


      22.北海见春亭:圆形攒尖顶,砖雕宝顶,青石底座台,八个亭柱,亭名是乾隆起的。 
           

        23.与谁同坐轩: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一亭。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24.中海双环亭:组合式亭。原在中南海内,俗称双环万寿亭。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庆祝50大寿而建的寿亭,1977年迁到天坛。     双环亭:圆形重檐攒尖顶,上檐覆蓝瓦黄剪边,下檐覆黄瓦蓝剪边。由两个重檐园亭衔接并合而成,结构精巧,造型新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少见。此亭截面恰似两环相套,此种式样的亭子在国内仅存此一例。两个亭子的亭基为一对寿桃,又俗称“桃亭”。


      25.天坛方胜亭:组合式亭。即两个方亭套和成一体,平面呈现为套方形状,寓意吉祥、圆满。该亭在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胜”古意是妇女的一种首饰,“方胜”自然是连合两斜方以成形者曰方胜。方胜亭是一座由两个正方形组成,菱形的亭子。


                         

       26.故宫千秋亭:万春亭、千秋亭分别位于故宫御花园内浮碧亭、澄瑞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     亭平面呈十字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


       27.风到月来亭:在苏州网师园内彩霞池西,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这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     亭为单檐六角亭,亭子的后面依墙建有一条曲廊。挑檐,美人腰座椅,石砌台座。


     28.先农坛井亭:单檐六角屋脊顶,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汉白玉石制作。


                              
                29.御花园井亭:御花园内有两座井亭,坐落在万春亭、千秋亭以南,东西遥相对应。亭平面方形,四柱础刻覆莲,面阔1.94m,四周绕以石栏板,石洩水漕,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汉白玉石制作。东边一座梁枋绘花草枋心苏式彩画;西边绘海漫斑竹。井亭的特点是顶上部做“盝顶”,正中开露天洞口,形状随同井的平面,正对下面的井口,为的是采光以便看视井中水面,亦方便掏井,利于长竿上下。御花园井亭还有一个特点,方形平面的建筑,顶都是八角形。顶的形状改变是在四柱上端采用担梁,担梁两端悬挑着另一根悬空的梁,于是四方改成八方。八角攒尖顶中间落平,开八角形洞口,顶覆黄琉璃瓦,八对合角吻,八条脊,脊端安仙人走兽。
    

         30.御花园浮碧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m,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座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方柱。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天花,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系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     抱厦:为一种建筑模式,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在主建筑的四面都可接建,在左右侧的称“挟屋”,在前后的称“对垒”。
                     

        31. 颐和园西堤亭桥:西堤从南向北建有六桥: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其中有四座是亭桥,式样各异,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光绪时重建的珍贵的古迹。        亭桥:桥上有亭的桥,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又增加桥的形体变化。        图为柳桥: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桥上有亭,四角重檐歇山顶,亭柱八根,两柱间有挂落和雀替。五孔桥。

                        

       32.练桥: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单孔桥。
      

       33.镜桥:亭为八角十字攒尖顶。单孔桥。桥名出自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34.豳风桥:(bīn)四角重檐盝顶式。三孔桥。桥名取自诗经,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35.兰州白塔山公园五角亭:五角单檐攒尖顶,亭的一角与游廊连接。


     36.丰乐亭:在安徽滁(chú) 州市琅琊(láng yá)山旅游区丰山脚下紫薇泉旁,为北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亲撰《丰乐亭记》记之,于亭间饮酒、题吟、会友、与民同乐,并命人在幽谷“杂植花卉”,“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花不开。丰乐亭现存苏东坡所书《丰乐亭记》石刻及“滁州十二景”诗画。


      37.浙江杭州湖心岛卍字亭:卍字亭因形而名,平面呈卍字形,卍字原为佛教符号,有“万德圆满”之意。


     38.浙江杭州湖心岛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该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石木结构,上覆绿瓦,高3.5米。 


    39.浙江杭州湖心岛“我心相印”亭:在西湖最大岛“小瀛洲”之西南,是一座歇山顶单檐长方亭。亭背面为一开有圆门与花窗的白墙。“我心相印”是佛教语,本意是心相合一。
      

             “我心相印”亭正面。
                        

        40.孺子亭:在南昌市内西湖之畔,为纪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人,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别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          重檐八角攒尖顶。
      

       41.庐山御碑亭:建造风格比较独特,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等人就在这台上建起了御碑亭。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着这位朱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这块御碑高约4米、宽1.3米、厚0.23米。御碑亭是彷木构歇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每边宽5.8米、亭高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亭子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仅在三面有门,一面没有门。


      42.历下亭:又名历亭,因在历下山旁得名。在山东济南五龙潭处,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更成了济南的骄傲。     亭在岛中央,八柱矗立,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以供游人休憩。二层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所书匾额“历下亭”红底金字。
      

       43.爱晚亭:建于1792年,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其与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时重建,1987年进行大修。爱晚亭东西两面亭棂悬有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有石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    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44.凤凰亭:又名薰莱亭,广东东莞蒲瓜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93年6月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修葺。该亭长和宽均为4米,高7米,木石结构,单层两进,前亭后庙。前亭由4条红石柱支撑,瓦面四角飞檐,歇山顶,四边雕刻龙凤花草;亭内副栋,镏金雕刻“千秋显赫,万古英灵”,门口花檐上写篆字“福禄寿全”;亭顶塑有双鳌和一个宝葫芦。后庙以两根红石柱支撑,正中墙壁有彩绘《玉书图》,图中双凤朝阳、麟吐玉书、祥云缭绕、饰“暗八仙”。

                  
    45.燕喜亭:在广东连州城东北风景秀丽的燕喜山麓,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于古今。亭内立《燕喜亭记》石碑。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前后),为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亭四角重檐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外亭柱方形,内亭柱圆形,亭周围有镂空石雕短墙。


      46.六如亭:在广东惠州西湖王朝云墓前。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待妾。她随东坡贬居惠州,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病故,时年34岁。墓由栖禅寺僧人筑亭覆盖,名为“六如亭”。     当年,大才子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被贬惠州。他的八个太太竟没有一个随行。朝云作为侍妾,整整陪了东坡23年,她琴棋书画不无所不能。     朝云生前学书,颇有楷法,亦学佛。她临终时诵“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称“六如”。
                          

      
    47.景真八角亭: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寨,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呈八角砖木结构。亭高21米,有31个面,32个角,墙面上31幅由象、狮、虎等组成的浮雕颇像一组画廊。亭外壁镶嵌着镜子和彩色玻璃,奇光异采使亭子更瑰丽,亭基之上的亭室宽6米,高2.5米,室内有24面墙壁,墙上用金粉绘有许多图案。亭顶为木结构呈锥形攒尖顶式的多层屋檐,12根10米长的横梁撑起10层别致的八角形楼阁,面铺平瓦,如鱼鳞覆盖。八个亭角上都塑有金鸡、凤凰和色彩鲜艳的异卉奇葩雕刻。    亭室设有东、南、西、北四道门,门面上也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    八角亭的亭阁呈八角状,所有的角都由人字形的屋宇组成。屋宇共有十层,呈台阶形状,越往上越小。屋面覆盖着精制的鱼鳞形琉璃片瓦,屋上装置着傣族艺人精心制作的陶质花卉、宝塔。八个亭角上都塑有金鸡、凤凰,风檐板间雕刻着色彩鲜艳的异卉奇葩。亭顶上有一把铝质莲花华盖,华盖之上有一铁质风铃长杆。楼阁上挂有无数风铃,不时传出隐隐之声。 

                       

      48.二泉亭:位于江苏无锡惠山山麓。惠山有惠山泉,唐人“茶神”陆羽以其宜茶,品为“天下第二泉”。

    四角单檐汉白玉歇山顶,亭内有六角汉白玉井,亭一面有亭壁,上书“天下第二泉”



          49.吹台亭:在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的西端,有一条狭窄的短堤,直入湖中,堤端为一重檐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扬州时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

    它三面临水,四面各有圆门一孔。从前方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横卧碧波之上的五亭桥,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翠峰簇拥的白塔,那一刻,那圆圆的门洞,似乎已不再是门,而成了一个取景框,把对面最佳的景色收了进来,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



     50.陶然亭: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内,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监管窑厂的工部侍郎江藻在慈悲庵内建亭。陶然亭取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亭上有三大匾。      陶然亭说是亭,其实是敞轩。
                            

       51.荟亭:在颐和园景福阁之西,造型轻巧,平面上是两个单檐攒尖顶的六角形亭套合而成,象二亭并立,故又称其为双亭。从下仰望,双亭似欲比翼双飞,玲珑隽雅,是万寿山上的一处别致胜景。
                  

     52.敷华亭:在颐和园佛香阁之东,四角重檐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蓝剪边,亭周围汉白玉围栏。它是个钟亭,报时用的。

           

      53.大钟寺钟亭:上圆下八角,攒尖顶。


                    

       54.廓如亭:(kuò)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桥头。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称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枋檩上全部饰以旋子彩画,造型舒展而稳重。
            

        55.谐趣园角亭:重檐攒尖顶,亭因在游廊的拐角处,与廊连为一体,故名角亭。
          

        
    56.荟园亭:在圆明园荷花池上,有曲桥达岸边,是一座桥亭,四角单檐攒尖顶,上覆灰瓦。


     57.荇(xíng )桥:位于石舫北,是颐和园后湖的西起点,横跨万字河上,也称万字桥。是一座有层楼重檐特色的亭桥,桥为敞亭,桥上置双层四角方亭。


       58.玉翁亭:在北海公园团城内承光殿前庭院中,是一座蓝顶白玉石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大玉瓮,该瓮以"渎山大玉海"闻名。
                        

    59.迎薰亭:在中南海瀛台,黄绿琉璃瓦覆顶,主亭四周如同莲瓣托蕊,围绕四座连体小亭。“薰”指东南风,白居易有诗“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此亭面南偏东,临池而倚林,名称与意境全符。迎薰亭在建筑上出类拔萃,在中南海十亭中首屈一指。遍观北京的名亭,就富丽精致而言,无出其右者。


      60.格言亭:又称药言亭、药石亭,是一座西式的圆形八柱亭。始建于 1915年,亭子的8根石柱都刻有先人格言。高约 8米,占地约四十平方米。


       61.扬州五桥亭:建造在瘦西湖上。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62.景墙月洞方亭:景墙上有漏窗,亭木石结构,四角单檐歇山顶,屋顶有脊兽,檐下为斗拱,三面有墙,墙上有木镂空雕花窗,亭座石砌,正面垂带踏跺。
                      

       63.颐和园长廊上的歇脚圆亭:它和长廊连接在一起,单檐攒尖顶,灰色筒瓦。柱与柱之间有矮座。
                             

       64.秋水亭:是颐和园长廊中的第三座观景亭。亭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长廊上还有三座亭,留佳亭、寄澜亭、清遥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4651/23468009026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10刘伯温 历史上的刘伯温

10刘伯温-(刘基)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

十大历史电视剧排行榜 中国历史上十大常胜之师排行榜

   一、赵国李牧边军  赵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日渐强大,时常南下赵境骚扰,成为赵国大患。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雁门,防备匈奴。李牧边军正是在此时组建。  李牧边军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

中国经济改革十年回顾之2005:平衡之年

   在迈过全面鼎新的2003年、深化转折的2004年之后,中国经济迎来系统平衡的2005年—这种平衡,既来自外部压力,亦来自主动追求。  之所以选择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进行系统平衡,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选择的合理性,我国率先从亚洲金融危机的

中国经济改革十年回顾之2004:转折之年

   历史经不住推敲,虽然今日反观2004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明显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之于彼时,在2003年全面鼎新基础上的深化和优化,还是给其时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倍增。  经济改革的深化体现在,在2003年我国工业恢复高增长后,2004年

中国经济改革十年回顾之2007:繁荣之巅潜伏着危机

     无论是置于整个改革开放史,还是置于新一届政府自2003年执掌经济中枢以来,2007年全年的经济表现,均堪称辉煌盛世之年,这一年我国GDP增速11.9%至24.95万亿元,增速为其时10年之最,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升为全球第3位;贸易总额达到2.17

声明:《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建筑之二十三》为网友落花酿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