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聊乌镇了,真难为情,让人感觉好像我收了乌镇很多钱一样,其实并没有,只是真的有很多东西想要分享。而从乌镇回来后,进入到三头六臂快要死了的工作状态,所以更新的速度一直比较慢。
在乌镇遇到很多新朋友,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其中一位,因为她很年轻,而且也挺有趣,更重要的是她确实很喜欢戏剧。
第一次见这位姑娘,是在乌镇看《孤儿》的时候,演出结束后去和演员们搭讪,然后这位姑娘也正好在搭讪,由于她也有关注剧场摩天轮,就正好简单认识了一下。我记忆力有限,不太记得住新认识的朋友,所以在之后的几天里,她经常会在路上把我认出来,然后叫我名字,我就一脸茫然,或者反应过来之后就简单问一下看了什么戏呀之类的。
看了《杂音》之后,我和一位朋友比拼谁能坚持看到最后而一直等到所有观众离去才开始走,而这位姑娘也和我们一齐起身,在简单的寒暄后,就在舞台前看着导演和亲友在那拍照留念,我们就自顾自一边聊戏一边剧场。边走边聊,才发现她才大二,是翘课来乌镇看戏的,接触戏剧的日子并不长,但是依然在不断去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戏,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觉得《杂音》还蛮不错。
为了端正她这个错误的判断,所以我决定和她好好聊聊,结果在海报墙那边聊了好一会儿(也就是因为这样,我才知道当晚的海报的完整的,而第二天就开始被偷海报了),一直到有朋友在微信上催我去喝酒,才赶紧加了个微信,表示回头可以慢慢聊。
从乌镇回来后,我差不多都淡忘这个事情了,一直到她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我看到的时候乐坏了。也就因为这样,我希望她可以自己来分享一下在乌镇的经历。至于发来的是什么照片,那我还是之后慢慢说。
我本来想让她自己写一篇乌镇的分享,结果她非常开心,洋洋洒洒写了2000字游记,但我却觉得好像没有写到我想要的,于是乎我就列了一些问题给她,让她来回答,就如同做一个简短的小采访。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看下去,我还是先上一张她在乌镇普罗旺斯拍的照片。
(亲测,照片是本人)
Q1: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A:我叫顾芷毓,是江西南昌人,在长春的一所师范大学念书,今年大二,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Q2:为什么会想到去乌镇戏剧节?之前还去过哪里看戏?这样出游是常态么?
A:这次去是因为本来打算去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可是后来因为学校不给开去戏剧节的假条,所以第二届我就没有去成。后来的一年中,心里就一直觉得不论如何下次一定要去,所以第三届就来了。
除了乌镇戏剧节外,上学期还分别去了两次南锣鼓巷戏剧节。
偶尔假期回家因为家在南昌离上海、广州比较近,所以也常去这两个城市看戏,坐车也挺快的。这样各地的瞎跑也是高中毕业以来常有的事,因为觉得经历这个世界很重要,自己也乐在其中。
Q3:这次去乌镇戏剧节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的?然后住在什么地方?分别花费多少?感觉如何?
A:这次去乌镇戏剧节提前好几周就定了往返的飞机,大概一千出头能往返,其实是比火车票便宜了。第一天到达的时候因为凌晨降落,所以当晚必须夜宿机场,这件事对我来说印象挺深刻的,很喜欢一个人去经历类似的这种事。
住宿的话。因为戏迷看戏可以凭演出的票进景区,所以我不必选择在景区内找昂贵的住宿。因为自己每次都是一个人出行,所以也习惯性去住青旅或者民宿。除了相对实惠以外,因为这些地方常聚集一些年轻人,也就相对有意思一些。但是这次各路戏迷几乎整天都泡在景区内,所以趣事一般还都是在戏剧节的范围内,算是跟其他城市不一样之处吧。民宿的老板的一家人也都特别好,常常等我看完戏之后才能关门打烊。
Q4:看了多少演出?有多少是买票的?在看戏上花了多少钱?你觉得这次看到的最喜欢的几部戏是什么?
A:几乎每天有一场演出。除了师姐送了两张票外大部分都是买票的。七月份抢票的时候花了两千五,后来陆陆续续又补买了一些票。
这次看戏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兄弟兄弟》《飞向天空的人》《樱桃园的肖像》。非常遗憾,这次因为连续两天排队看《樱桃园的肖像》所以错过了《惊奇山谷》。当时看完《兄弟兄弟》所有观众起身鼓掌大概有五分钟,而且这场的观众里特邀嘉宾也挺多的。这部剧的光影效果特别好,唯有不足之处就是旁边的男青年一直在玩手机拍照,他这样玩就特别干扰演员和其他观众的注意力。在演出之前,工作人员特意提醒了所有观众千万不要打开手机否则容易演员可能导致受伤。我觉得有时候进剧场也是要讲规矩的,尊重是首要,鉴赏是其次。再次呼吁,演出开始请关好手机。
Q5:在乌镇期间,你遇到了些什么有趣的人和事?或者说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A:遇到了许多跟我观念很相同的人,这些共鸣给了自己很多安慰,一些不成熟的思想可以在她们的鼓励下慢慢坚定了吧!创作方面跟青赛和嘉年华的交流多一些,鉴赏或策展就和其他戏迷还有像小乱这样的人聊的多一些。其实这趟旅程让人印象深刻的开心事很多,可是一直在我心中过意不去的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
《樱桃园的肖像》排演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在门口排队,但是因为加座不多,所以现场排队的名额也很少。这其中就因为排队引起了一些争执,有一个姑娘后来哭了。其实吵架的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因为大家都太想看这个戏了。而且类似这样的事在我前一天排队的时候也有发生。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却让我反思很多问题,比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矛盾也不是非黑即白……自己心里也挺担心那位姑娘,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看到戏……
Q6:在乌镇待了几天?之后是直接回去了么?
A:大概十一天吧,后来还去上海了,不过遗憾的是没赶上青年艺术创想周。八十年代剧团也去上海了,好像是跟这乌镇戏剧节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了上海喜剧节,不过因为辅导员催我快回学校,所以喜剧节我也没赶上。
Q7:可以分享一下你在乌镇戏剧节的收获么?
A:因为我的身份是学生,所以只能从学生的角度分享一些收获吧。特别心暖的就是有天晚上姐姐跟我谈心,她也看到了我身上的问题——一个急于成长的浮躁状态,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应该慢慢来。还谈到了她们团队的磨合、以及心态一定要宽。回学校后也有很多老师同学问我的收获,我觉得很多小的细节点最后是内化的,生硬的列出每一点其实意义不大。而最大的反映就是自己深刻的认识到踏踏实实的生活和写作才是最重要的,坚定自己的想法,保持平常心。有野心而无能力的青年创作者数不胜数,花时间去磨练自己很重要。
Q8:回学校后的遭遇是什么?你如何去自首的?同学们是怎么看你的?
A:这一点真的要特别感谢专业课老师对我的宽容和支持,但在辅导员那边就完全相反,我必须去认错,虽然我知道我没有错。但我不能去逃避问题,因为根据校规我再旷一节课就被开除了。同学基本上一波人觉得这种事毫无必要,另一波同学觉得勇气可嘉并且支持我的做法。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我的所作所为还是会影响身边的人。比如上个学期从南锣鼓巷戏剧节回来以后跟两个同学聊了几次,后来她们也想去,所以我就跟她们一起又去了一次。其实换个角度想因为现在有人可以垫底了,所以再怎么挨老师批都不怵了嘛,哈哈。
Q9:以后还会去乌镇戏剧节吗?
A:必须去!而且打算换个角度和身份去,有时候先要承受才能好好享受。:)
接下来,为大家奉上她在微信上给我发来的照片,大家请欣赏。
恍恍惚惚红红火火何厚铧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在大概熟悉了这位小姑娘之后,接下来再为大家分享一篇,她为剧场摩天轮写的文章。
文 顾芷毓
1
南锣鼓巷戏剧节还没结束就开始被乌镇戏剧节的各种广告洗脑。自己也是卯足了劲坐等7月抢票了~那时候我刚好住青旅,起大早就开始各种搜wifi信号强的角落。有一个驴友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大老远还孤身一人从东北跑去乌镇看演出?我忘了我当时的回答。不过后来在乌镇的几天里我竟然遇见了这位驴友,当时我也很惊讶,他怎么也会大老远跑来乌镇。不过因为赶场看戏,就急匆匆的走了也没问原因。当时脑袋里突然蹦出“全国的文艺青年都跑到这里”,其实我很不喜欢“文艺青年”这个能指。暂且不谈这个现象的好与坏,但事实全国各地一大波青年人都跑到了这里。号召力还是很强的嘛。
2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行程吧。因为眼瞎坑了自己,买机票竟然是凌晨抵达…这大半夜的,我只能拖着行李箱从T2航站楼逛到了T1航站楼,然后又逛回来。半夜的机场比白天的机场多了一丝宁静,远离喧嚣总是给我太强的舒适感。晃了太久,最后我还是耐不住睡意,抱着背包和行李箱在椅子上睡着了。
【抱歉…因为当时太落魄所以没有拍任何照片】
3
【番外】抵达乌镇的第一天,民宿老板阿龙向我推荐了几条当地的老街。我先坐公交到了汽车站,下车发现一堆导游和人力三轮车正四处招揽游客。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他们以50元一位的价格带游客去还未被开发的南栅老城区玩。笑着拒绝了导游后,徒步大概十分钟,我便抵达了目的地。路过一条有许多旧手艺店铺的街,每家店门口都写着“1元进店游览”,因为这家店已经被雕琢到失去韵味,所以即使再便宜也没有看的必要。走了一段后嗅到这条街上有股奇怪的商业味儿,所有的商品分明是为游客服务,上面却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并且不仅这里如此,景区外的商店都大多难逃脱这样的遭遇。
最后误打误撞来到了居民们生活的住处。坐在远处看一对白发夫妻在自家门前中青菜,人烟稀少的地方总是能给人快感。
4
第二天,好友喊我去蚌湾看他们排练,刚进景区就在桥头遇见正在演出的朋友阿Lu。他是三年都连续参加嘉年华的骨灰级选手,跟他边走边聊听他说他所见的乌镇戏剧节变化。他表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今年嘉年华单元中学生剧团的数量明显增长。
聊天的内容还有景区内的美食。总结下来是:萝卜丝饼(吃一次就好吃多了会腻),桥头的乌梅汁,包子铺的烧麦,定胜糕,骨头粥,染布坊对面的青团和米线。
看完排练我们开始了西栅的闲逛乱窜,围观“抽丝剥茧”,在每间戏院门口聊几天后会上演的戏。秉着不预设的放空状态(其实这种打开的方式完全不对的好伐!!所以无法写详细的嘉年华的推荐…Sorry…),我们都忘了自己身处何处,但是看见眼前一片花海内心忍不住一暖让好友给我拍张照……
用小乱的话来说就是女生一定会“哇”出声的地方
5
想说的话总是太多,还有一些话留给青年竞演吧。
《衣冠冢》,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个人挖叫破坏国家文物,一堆人哇才叫勘探历史文明』,编导对现实的思考可贵,不过也有概念先行之嫌。半个小时展现这些很难,立足点不够就会显得有些空。
《描红》,作为戏影迷,燃点确实被get到了。观感很好,可惜嚼不出更深的味道。
《曾经未曾》完美,《静止》值得好好学习。
《连木》,可以看到又演又导的弊端。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罗生门式的荒诞故事,还是有回味。
《一起来吧》,选择展示一个事件的一部分的方法高明,呈现出来差强人意。总觉得差点什么?是什么呢?
如赖声川所说,乌镇戏剧节的创立之初就是因为青年竞演单元。那么这个单元应该是有扶持青年艺术家意味在内的。五强入选中,可以看到完成度较高但在内容表达上有缺失的作品,这样的成品是不是具有潜力,这一点是我质疑的。难道扶持有潜力的作品不比支持制作精良的作品更有意义吗?
上述观点存在稚嫩之处请多包涵,欢迎交流,希望这个问题的提出能够在几年后成长茁壮的乌镇戏剧节中找到答案。
6
在乌镇的这段时间非常开心,谢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因为……
感谢您听完我的故事。
翘课去看乌镇戏剧节,相信她不是唯一的一个,也未必是最惨的一个,这样的行为我并不支持,也不值得推广,但是这样的经历却让我觉得特别好玩,起码我和她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四处跑过。看着第二张照片中,几位围观这份通报批评的同学,我甚至觉得他们心中应该有一些羡慕吧。
反正我是很羡慕这样的青春,我们乌镇再见。
(刚开始整理,之后陆续增加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