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中国许多的文学作品都不是单个文人的行为,多多少少闪现着集体智慧的光芒!无论是《诗三百》,还是《古诗十九首》,集体的智慧让这类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到如今,人们仍然在研究,在吸收其营养,令世界瞩目。
在洋洋洒洒的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清无疑是小说发展的顶峰。人们通过史料的通俗化,渐渐的演绎下去,很快口耳相传,如春天里百花盛开多姿多彩。无论是文言式传奇,还是长短白话小说,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前者以《聊斋志异》为代表,后者以三言二拍、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为前驱,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巅峰,书写了小说史上最亮丽的篇章。
细细思索,无论是《聊斋志异》,还是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尤其是三言二拍、四大奇书,要么是许多故事串联起来的,要么作者不知为谁?反正仅仅靠一两个文人很难完成。文人在这当中更多的起到了润笔、打通的作用,有利于这些不入流的小说更好的传播下去,描绘人生的真谛,讽刺社会各个层面,如一面镜子反映着世态万千。
自 从胡适先生提出《红楼梦》为自传体小说之后,人们把目光更多的放在考证上面了,紧紧扣住曹雪芹不放松,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断,这里,俞平伯、周汝昌贡献最大,无论是《红楼梦辨》,还是《红楼梦新证》,都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周汝昌更是声称自己研究的是曹学,扩大红楼梦的影响,看一看刘梦溪先生写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你就会明白红学研究队伍的无比强大。
历史上,能成为“学”的并不多,能以研究小说为对象形成“学”几乎没有。《红楼梦》这篇小说恰恰经过“一把辛酸泪”作者书写的“满纸荒唐言”,在许多人的解读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红学队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多少次翻阅《红楼梦》,尽管作者为谁仍然争议很大,可是小说的每一个生动的细节,一直撞击着内心,我感觉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更其他明清小说一样,离不开集体的智慧。
作者其实在书中也明确的告诉我们,故事是假话一堆,把真事隐去,写一些假语存在于人间,以便抒发自己不平之气。小说的原始作者显然是由静转动的石头,也就是空空道人称呼的“石兄”,接着经过许多人的修改,从书名到书里的一个个词语,整篇小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研究中很难取舍优劣,出现争论也难以避免。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单单脂砚斋系列就达十三种之多(可惜,靖藏本迷失,卞藏本发现),程本系列就更多了,许多有识之士都喜欢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人们在争论作者是谁,扣住一两个字大谈特谈哪个是作者的原笔,可叹谁也难以说服谁,乃至有人提出程前脂厚说,究竟对与错还得经受历史长河的考验。
《红楼梦》,是书非常幸运,据考证还没有写完,可是,梦稿本一出,续说理论又大打折扣。看来程伟元讲的话并没有多大的水分,人家确实是补写,压根儿没有续写,高鹗续写不攻自破。因为程伟元的整理、补漏,全方位的推行出版,小说不至于被埋没。
评点派如王希廉、姚燮、张新之、哈斯宝等从文本进行赏析,系统性方面超越了脂砚斋,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拜读。
言而总之,《红楼梦》的诞生离不开曹雪芹、脂砚斋们、程伟元等一大批名流,《红楼梦》的延续更离不开红学界的传递发展,这一切集体的智慧有力的推进血泪之书走向世界。(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