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来临,吃吃喝喝仍是群众生活的主流,不管以何种方式度过假期,“吃”是无法回避的重点。也因此,食品安全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揭秘“进口食品”造假链,从外包装、食料到标签都可定制,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四通八达的物流合力架设起了一条跨越地域的“装配线”。
涉嫌多地多环节制造的假冒“进口食品”沿着这条“装配线”抵达它的下游:那些正在轻点鼠标下单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据说以后朋友圈卖私房菜也得办证了。而另外一个相关的好消息是,明年起供港食品内销,北上广深60万居民有望尝鲜。更重要的是,通过特供到内销,用香港市场的国际监管和品质要求的标准,将有望逐步提升内地食品质量。
《新食品安全法》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是因为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只可能“前进”不可能“倒退”,事实上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巨大的食品市场更是如此,一次又一次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只有更严,所以这一次与以往的每一次更新相比就是最严,因此更严其实是比最严还严。
此次新规最确凿最突出的有两条是明确针对网络卖家的。
一是个人卖家需要向网络平台提供身份证明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实名登记和审核资格;
二,作为第三方食品购买平台必须向消费者启动问题食品赔偿机制。这也回应了“进口食品”造假链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为食品如果你信不过其安全性,网购的风险其实更大。
然而,如何让有关食品安全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想想还有太多的不可能。就拿微信朋友圈里的交易举例,很多时候选择购买是出于人际关系和熟人信任,但是从维护食品安全的角度,如果该卖家朋友没有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则不应该支持购买其自产自制自销的商品。
而面对形形色色的网购平台,贪图便宜和便利则是祸起萧墙的根源。作为消费者,首先要自己树立防范意识,以及“审查”卖方的权利。
食品安全,事关购买和销售的两端,制造端当然重要,但制造出来的假冒伪劣食品如果不被销售和购买就没有问题。所以,推动食品安全的进程,一方面要消费者意识上加强防范意识,此为把关之一种;另一种,则只能从销售把关。其实,我们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与法规不可谓不细致,但很难执行,只能说明其操作性不强。
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供港食品内销是很重要的转机。完全学习那一套,复制供港食品的监管体系,让监管主体变得非常明确,由质检部门一管到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平台能干的事情。
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分段监管和多头管理的监管机制,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的食品安全机构,掌管全国的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需要“集中制”。
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平台能干的事情。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分段监管和多头管理的监管机制,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的食品安全机构,掌管全国的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需要“集中制”。
延伸阅读: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食用油及其制品合格率偏低解读新食品安全法亮点 十大亮点重典围剿吃祸网购食品出问题网站要担责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 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来源不明商家被判十倍赔偿一批法律法规10月1日起实施 食品安全千元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