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翁奕城
【摘要】安亭新镇作为上海“一城九镇”率先启动的第一镇以及首批生态示范小区之一,从建设之初,其欧洲传统城镇风格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结合建成后的实地调研,对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的住区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安亭新镇 规划建设 成功经验 问题
33
尔主持规划设计,将为上海国际汽车城提供高品质的核心生活居住环境,是具有典型德国风貌的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区。目前安亭新镇一期占地2.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约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而总容积率仅为0.59。安亭新镇一期以低层公寓房为主,配以一定的联体别墅和独立别墅,总户数为5,334套。其主要配套设施包括12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区,2万平方米的音乐厅、图书馆、影剧院等设施(图1)。嘉定安亭新镇一期2005年底就已建成销售,是上海首批生态示范小区中建设进度最快的一个。
安亭新镇从建设之初,其欧洲传统城
镇风格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其项目的理念、定位、规划、技术、特色等等都让人耳目一新,为之
深深吸引。本文结合安亭新镇建成后的实地调研,从规划设计角度对安亭新镇建设进行分析总结,谈谈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希望为今后的住区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1 成功经验
安亭新镇作为上海市“一城九镇”城市发展战略中第一个启动的项目以及上海生态型居住示范小区之一, 对上海乃至全
34
国的住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1.1 新城市主义的探索
安亭新镇建设是国外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城市住区建设的一次实践,这方面恰恰也是目前学术界对安亭新镇讨论最多的地方。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这种紧凑、精明增长、功能混合、适宜步行、人性化的邻里社区精神,对当前我国住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安亭新镇所体现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紧凑发展的空间布局。密度适中、相对紧凑的空间布局,四至五层建筑高度,既能保证较好的适居性,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城镇的街坊组团采用了德国传统城镇的机理,再现了传统围合式住区邻里结构。城镇中间和周围保留结构性的生态绿地,结合其他大型绿地、庭院绿化等,使绿化覆盖率高达60%以上,湖泊水面的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30%以上的住宅依水而建,创造一种园在镇中、水绿交融”的生态住区环境(图2,图3)。
(2)功能混合的居住模式。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使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完美结合。整个小区采用公寓楼、联排住宅、独立式住宅等多种住宅形式的混合,创造多元化的、混合功能的居住模式。
(3)适宜步行的交通环境。
“丁”字型主干路错开交
“镇在园中,
接的道路系统,减少了车行交通对人行交通的影响,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性。加上人性化的街道、广场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倡导了一种步行生活,增进了居民相互了解和沟通(图4)。
(4)人性化的空间环境。不管是从广场、街道、居住
结合。一方面,从安亭新镇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细部处理等方面,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欧洲传统城镇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安亭新镇通过现代生态技术的运用,如建筑节能、集中供能、同层排水等技术,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环保、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
安亭新镇的建设无疑为今后我国住区发展理念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比如针对目前我国住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居住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乏个性、欧陆建筑泛滥等等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民
空间的设计还是到每一个建筑细部的处理,都较好地体现对人性的关怀,这也正是欧洲传统城镇环境中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图5)。1.2 多元文化的选择
安亭新镇的建设促进了我国住区多元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城市生态住区发展中的人本思想其实就是鼓励居住多元文化的发展,即允许不同居住模式的存在和发展,要求能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居住选择。自从我国住宅商品化开发以来,住宅市场告别了计划经济那种单一的、低标准的、“千房一面”的、漠视人性的住宅模式,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因此,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时代下,安亭新镇作为一个完全按德国小镇风貌建设的新城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是很必要的。可以说,通过安亭新镇等九个不同建筑风格的新镇建设,把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引入上海,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还提高了上海的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打破上海小城镇风貌“千城一面”的现状,促进上海住区的多元化发展。1.3 传统城镇艺术与现代生态技术的结合
安亭新镇的建设还体现了传统城镇艺术与现代生态技术的结合。生态建筑一直强调建筑艺术与生态技术的完美
居的形式,结合现代生态技术,创造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性化、生态化、现代化完美结合的现代居住新模式。
2 存在问题
当然,安亭新镇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往往是国外居住模式与国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发生矛盾的必然结果。2.1 规划设计
(1)如何符合新城的功能定位要求
安亭新镇作为上海“一城九镇”之一,从规划之初就是按新城的规划理念来考虑的。按照新城理论,新城只有在达到一定的规模、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具有完善的公建配套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新城,不然仅仅成为一个“卧城”;同时它必须有快速便捷的交通与主城联系。因此安亭新镇是否能真正符合新城建设的要求,其产业支持、功能配套、对外快速交通联系是否完善是非常关键的。从这些方面看,目前安亭新镇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现在安亭的产业发展还不是很快,新镇的商业、医疗、教育、交通设施的配套设施还跟不上,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特别要强调的是,
现在必须尽快建设轨
35
道交通,加强与上海中心城的联系,不然大家都只能依靠小汽车交通,这又是在重复西方小汽车交通模式的老路,这明显与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相违背。(2)如何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协调
安亭新镇的规划设计,秉承了欧洲文化之都——德国魏玛的小城镇模式。但是德国魏玛和上海毕竟是两个自然地理条件完全不同的城市,他们对住宅性能的要求并不同。如德国为高纬度国家,夏季凉爽、冬天寒冷、气候干燥,加之室内均有采暖,因此德国住宅对于通风、朝向要求不高,客观上有利于住宅布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上海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空气潮湿。夏季防晒、冬季日照和常年通风是住宅设计的主要问题,朝南是住宅最好的朝
36
向,自然条件是人们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居住观念的主要原因。从安亭新镇建成后使用效果看,已经暴露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当初德国设计师所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里举几个例子:
①为了追求德国风格,强调围合式街区。在安亭新镇一期中,东西向住宅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尽管东西向住宅的售价相对较低,但由于人们传统居住观念仍然不太接受东西向住宅(从现场调查情况看,也只有约不到24%的人愿意购买东西向的房子),导致目前东西向住宅的销售情况不好。正是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安亭新镇第二期的规划中,就减少了东西向住宅的比例,还提出了东西向住宅设计中(减少进深)和功能上(尽量作公建使用)的措
施。这样就既能形成围合的空间效果,又尽量减小东西向住宅给居住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①。
②建筑缺乏遮阳设施,西晒问题严重。当初建筑设计对上海夏天酷热的气温估计不够,导致缺乏对建筑的窗户遮阳的考虑,没有设计窗户的遮阳构件,不利于建筑(特别是朝西房间)的防晒和节能。虽然窗户都安装了窗帘,但明显影响到房间的光照条件(图6)。实地调查也发现,许多东西向住宅的居民都反映西晒问题很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商已经承诺为朝向西面的房间窗户都配置了外遮阳设施,以解决西晒的困扰,这也算是对当初设计中对西晒问题的疏忽的一种补救措施。
③建筑的窗户有点偏小,虽然有利于建筑保温,但却影响到夏季的通风效果。从调查中看,住宅的通风性能是居民对住宅单体最不满意的地方(有不到22%的调查者对住宅的通风性能感到满意),大部分居民反映由于窗户的密闭性太好,以及倒开式的窗户直接影响到室内的通风效果。
④建筑色彩的应用非常大胆,采用大红、大黄等艳丽色彩,这对丰富城市色彩景观很有意义,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在冬天,鲜艳的暖色调也给人一种暖意。但问题是,上海的夏天非常炎热,过于浓烈的色彩会不会给人增加酷热的感觉,让人更加烦躁不安呢(图7)。(3)如何与当地社会环境相协调
安亭新镇采取的是比较理想化的欧美的城镇模式,
但是上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毕竟与德国相差很远,而且安亭新镇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完全由德国建筑设计师承担。这样就让人产生疑虑—他们能很好地了解上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吗?他们所设计的住宅户型能否符合本地的实际要求?以安亭新镇的户型设计为例,根安亭新镇售楼书中的住宅户型平面看,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每户面积过大,不够紧凑和经济,如一居室为100~105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两居室最高的达143平方米,三居室最高的达177平方米,四居室最高的达188平方米,这明显与现在国家倡导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指导思想相违背。还有东西向住宅的西晒和南北通风问题,是否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还需要通过使用后评价才能得出结论。
(4)如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相适应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安亭新镇的建设中采用了共同沟技术、集中供能技术、保温隔热、隔音、隔震、同层排水等技术,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建筑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任何一种外来技术的引进,只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建筑的技术也相对落后。这样产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引进哪些高新的生态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到了中国,中国的建筑施工单位能达到国外的工艺水平吗?由于采用先进生态技术而增加的房价能否在上海居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呢?(5)如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适应
上海一直被称为海派文化,能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对于外来文化能够很好地接受和消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引进国外不同城镇模式也许就不足为怪,或者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不管怎样,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丢弃,而不加选择地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安亭新镇作为一个居住区,毕竟不是一个让人猎奇、游玩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场所。只有把上海本地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得安亭新镇能真正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平台,这样才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亭新镇规划设计并未能处理好欧洲住宅模式与上海本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协调,从而出现了前文所举的种种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国外规划设计思想时需要注意的地方。2.2 规划管理
安亭新镇作为一个完全按照德国传统小镇风貌进行规划建设的居住区,由于德国和上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在气候条件、居住习惯、设计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安亭的规划设计中必然会带来与我国及上海现有规划设计规范冲突的诸多问题,比如建筑间距、朝向等。这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引进国外的居住模式时,如何做到既能很好体现国外居住模式、建筑风貌,又能符合当地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呢?
从安亭新镇的整个规划设计编制过程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是先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再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上与我国一般城市规划编制程序颠倒。另外,在安亭新镇开发建设中,是由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一个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因而带来在实际工作中规划的调整与修改,造成开发建设与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对于特殊项目规划步骤和开发建设的全程是否应该特事特办,采用非常规划的管理办法,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研究②。
最后,在整个项目的规划管理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最后都要由这个项目的德国总建筑师签字审批才能通过,而规划局在这个项目中虽有签字权,却没有审批权限③,这种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2.3 规划实施
在安亭新镇生态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则反映了生态住区建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许多问题都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与人们居住观念的差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关。以安亭新镇的共同沟为例,从景观、施工、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讲,共同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施中却碰到很多困难。由于市政管线目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投资、建设和管理,现在要把各种市政管线集中于一个共同沟中,政府如何协调这
37
19上海安亭新镇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和问题思考[1]_安亭新镇
些不同部门的利益?是否能从技术上解决不同市政管线集中在一起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如常规上,燃气管道与电力管道、电力和电信管线是分开附设的)?表面上看各市政部门反对设置共同沟的主要理由是市政管线的安全问题,可实际上不同部门的经济利益才是背后的原因,这也与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其次,安亭新镇作为政府实施“一城九镇”发展战略的一个项目,与一个完全由开发企业投资的普通房产项目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政府主导、半市场化运作的房产项目。政府在整个项目开发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前文所提的规划管理中特事特办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政府的过度干预,必定会削弱企业的自主权利,使得企业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一旦违背市场规律,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的利益。因此在生态住宅这样特别需要政府进行管理、政策导向的开发建设中,政府如何更好发挥其管理、控制、引导等职能,这还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地研究。
3 结语
安亭新镇作为上海第一批生态示范小区,采用欧洲传统城镇模式,打造一个完全德国小镇风貌的新镇,其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确实给上海的住区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它的开发建设无疑促进了上海住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上海的住宅技术水平。但从建成后的实际调查来看,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这种西方住区模式,如何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如何真正实现新城的目标、如何与上海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等等。因此,在引入国外先进居住模式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切忌盲目生搬硬套。
另外,安亭新镇的建设中虽然运用了许多高新生态技术,但这些技术由于未能完全与上海本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而直接影响到这些技术的实际效果,使得安亭新镇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小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安亭新镇生态小区建设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生态小区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受到经济、
38
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深入研究这些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机制正是今后我国生态小区规划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不管怎样,安亭新镇建设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还需要大家不断去总结和思索。注释:
①引自周建军、彭震伟主编,《理想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6,P91。
②引自黄劲松、刘宇、徐峰,“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规划研究”,《理想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P91。
③资料来自笔者与上海市嘉定规划设计院安亭新镇控规项目负责人的访谈信息。
参考文献:
[1]黄劲松,刘宇,徐峰.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规划研究[M].//周建军,彭震伟主编.理想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
[2]徐洁,费淳璐,支文军编.解读安亭新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4.3.
作者简介
翁奕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