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 1
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意为:"使 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 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 2
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 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站。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 4
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利用网络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其设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本班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单元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又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 5
一名同学汇报。汇报的数据有: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国民经济的增长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正是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普通中小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学校投资兴建了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演示中,是否能显示它的优势?计算机是集中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的信息工具,它可以动态模拟,多形态传输,还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实现个别教育。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并与其它媒体配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智能的门户,没有注意力的集中,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难以获得有效的成果。小学生活泼好动,追逐事物的新奇,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计算机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能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现,特别是一些概念的形成、规律的的出、结论的推导,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演示或口头讲述出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7
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 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在教学初,怎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想学好的兴趣,是上课一堂课的关键。而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虚为实,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每人吃西瓜的1/4”。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得最多,我要吃1/8。”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1/8反而少。” “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1/4比1/8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8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认一认,下面的图形(正方形)是什么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狗”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叼走了,它还是一个正方形吗?(变成了三角形)。接着“小狗”又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弄丢了,它还是一个三角形吗?(变成了一个角)。这样既步步相扣,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正方形与三角形、角的逻辑联系来复习,做好知识迁移,并通过设问来引出新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化静为动,巧破重、难点,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抽象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化、动态化的特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到突破,
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原来我们是用传统的黑板画线段图,或教具演示教学,由于学生的感知程度低,不少学生是在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当我改用计算机演示后,学生在动画“对象”的同时相向移动过程中,看到了两个“对象”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深刻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尤其当学生看到计算机的动画以后,感到很新鲜,他们的注意力始终 9
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重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设练习,拓展知识,升华学生巩固知识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所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主要来源。”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的兴趣。
如在做计算题的练习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辆有很多节车厢的火车。每节车厢上都有一道题,算对了一道题,火车就开走一节车厢的距离。全做对了,火车就能开走了。同学们在做这类练习时,兴趣一下子就得到了升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正确率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启发诱导学生逐步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1)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生最易理解的就是自身的动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指引下进行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促使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出现一段动画,三个小猴子要分9个苹果,不知怎么分,急得抓耳抓耳挠腮,让小朋友帮助他们。怎样分三个小猴才同样呢?先让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用学具进行操作。然后老师用课件或者利用展示台演示小朋友操作的各种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和老师的演示,学生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 11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学好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动口“说话”,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说话”训练中,学行通过“动口说话”把内心数学心理思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7+5的时候,利用课件,先出现7根小棒,再出现5根小棒,两组小棒合在一起,得出和是12。指导学生观察小棒的组成,你是怎样一眼看出是12的呢?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想法,可让学生分组说,再抽同学说。在学生说的同时,再根据他们说的进行演示。这样既巩固了数的组合和分解,又培养学生“凑十法”的思维,同时还让学生初步接触加法的交换和结合的运算定律,这今后听教学奠定了基础。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更深刻,更正确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学探索,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一种让学生想的氛围。
“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 12
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我设计了CAI课件:屏幕上出现了王阿姨和李小红分别在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时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难以看清,即使教师通过把圆8等份、16等份、32等份进行割补,学生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结果教师只好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硬塞进学生大脑,推导公式的过程只能一略而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圆的面积》教学软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来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 13
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弄清了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圆为方的道理,切实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在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几何知识,由于几何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这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计算机显示动态图像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可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数学教学过程中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一样地匀速延伸,使学生看了之后迅速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以把线段向两边无限延伸形成直线,让学生分清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又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仔细钻研教材后,发现这一课的难点是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长方形。于是,我制作了《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动画把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演示出来。学生在看了动画以后,很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圆柱侧面展开的全过程,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长方形,并正确地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 14
关系。这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课件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分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πr ×r=πr2。这种用微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践表明,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可产生动态美,它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去探究知识的奥秘,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变换过程,又是一个揭示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真实美和科学美,它有助于学生解除视听疲劳,保持旺盛精力,促使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向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强化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学生的思维与联想。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尽情飞翔。这是学生所梦想的,同样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15
4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用于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需要用较长时间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节省画图,擦黑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更多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
5、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 16
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6、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 17
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误区一:过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而成的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于多媒体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 18
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上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因而就有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让我想起“愚人吃盐”的寓言故事: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盐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他回家之后就将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CAL是调制课堂美餐的盐,运用它或“画龙点睛”,或“抛砖引玉”,或“情景再现”,使课堂色更鲜,味更美,营养更丰富。但如果放多了,味道就会变得难吃了。
我们有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软件是按书本上提供的三种求周长的方法顺次设计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先说了第二种求周长的方法,结果是教师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在按课件思路继续展开教学的。其实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个性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不可能绝对的按照教师 19
预先设想的那样发展。当然如果他的课件设计的是交互式结构,可以随机选择任一种方法先教,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限于多数学校这方面教师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误区二:把信息技术单纯地等同于多媒体课件
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课件,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的工具,而学生所做的事情则只是看或听而已。其实信息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课堂使用的课件之外,还有学校网站、论坛、QQ、博客等都可成为师生课后交流讨论的平台。课外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要拓宽我们的思维,从35分钟的课堂内大胆地走出去,去探索、去实践,实现信息技术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使师生共同发展、提高。
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最主要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比较弱,课堂时间有限,更何况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人手一机,所以,主要是在课外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如某小学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课外整合就做得非常好,把课本知识分成几个等级并融入游戏之中,每一节课后,学生都可以上机房去操练,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如可让学生在家里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会简单收集一些信息,简单加工一些信息。如要教条形统计图了,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各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收集各种轴对称图形,感知对称美。我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让网络成为他的第二课堂, 20
成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另外,班级论坛、QQ、博客更应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强有力的交流工具。如可以在论坛里交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在QQ里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可以在博客里展示学生的作品等等。信息技术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拓宽了交流的范围。但同时对师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时间。但我相信,只要你去大胆的尝试,用心的去实践,一定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
误区三: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过分的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一节课就只用信息技术一种教学手段。上一节课犹如看一场电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情景是否与所讲内容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能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完一节课再回顾一下,居然找不到这节课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教学的重难点也得不到体现。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教材吃的透,学生了解全面,教学方法得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受到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艺术性和感染性,使学生爱听,爱学,感受到数学的美,对数学 21
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才能学好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学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本末倒置,事倍功半。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辅助地位和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要做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只有培养学生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
22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