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为何中国的道德是内在的,而西方却是外在的
按:本文整理自新心性书院群近日的研讨
这个涉及如何理解善,定义善的问题。从孟子以来,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学术的核心。
关于善的理解和定义,实际上就是人本身的理解和定义。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人的问题。
孟子性善说,说的并不是外在的善恶之善。因为外在的善恶,是基于利的,用现在的话讲,是功利主义的。
而是内在的心性之善,义理之善。这个善更多的是完美,完全的意思。就是说人性是完美的,完全的。正是因为这种完美,完全,人的心性,人也是完美完全的。因而也是独立的,自由的。要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孟子“义内”说,这是理解性善论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义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义就是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就是好坏,善恶的标准,合理性的标准。
“义内”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种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合理性的标准是人心天生就有的,是内在于人心的。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这样以来,人按照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合理性的标准,去做事。就不是服从于外在的标准,而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人不是为了别人而去做这样的事,是为了自己去做这样的事。
所以,孟子说,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又构造出来,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外在的道德,是从人心长出来的,是发端于人心的,当然也是人心的内在需求。
恻隐之心长出了仁,辞让之心长出了礼,羞恶之心长出了义,是非之心长出了智。仁义礼智是外在的道德,他们都是从人心中长出来的,都是人心的内在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人心的本性。所以,后人总结出了五常之性。一定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他。
孟子只讲仁义礼智,不讲信,信是后人加的。
所以,善是内在的,也是自然的,天然的,本然的。人自然的,天然的,本人的,生来就是善的。
中西文明的根本分野,就在“义内”,“义外”上。西方人没有“义内”的概念,而一直是“义外”的。但是他们一直很羡慕“义内”,也曾经做过“义内”的尝试。但是至今都没有达到,孟子意义上的“义内”。也就是说“义”,不在人心之内,在人心之外。
孟子性善论实际上是在强调人性的完美完全,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性善论认为,道义是内在于人心的,人性是包含道义的。非性善论则认为人性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他们认为人性不包含道义的,道义存在于人心之外。
之所以用非性善论,而不用性恶论,因为非性善论不仅包括性恶论,而且包括有罪论。有罪论是一神教对人性的理解。和性恶论相同的是,有罪论也不认为心是包含着道义的。和性恶论不同的是,有有罪论认为道义存在于上帝之中,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让人变得有道义。而性恶论则认为,必须用外在的强权,来强迫人去遵守道义。
因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含着道义的,所以人性也是完美的,完全的。这样人完全可以自我管理,而且在自我管理下,人的行为一定是善的,整个社会也一定是和平有序的。所以性善论一定意味着,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允许任何外在的权威存在,去干预人的行为。
正因为性恶论和有罪论,认为人性是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人性是不包含道义的,所以必须对人性进行纠正,必须从外部把道义强加于人之上。一神教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实现。上帝中含着道义,因信称义,通过信仰,上帝就可以把道义附加在人之上。性恶论是通过外在的强权政府实现,通过暴力把道义强加在人之上。
因为非性善论认为人性,是不完美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没有道义,所以人是不可以自我管理,因为如果让人自行其事,他的行为一定是非道义的,是恶的。所以非性善论,一定是反自由主义的,一定是干预主义的,甚至专制主义的。现在很多人,一方面高喊自由主义,另外一方面,却又拼命地反对性善论,这是南辕北辙。因为西方一直没有出现真正的性善论,也就不可能出现“义内”的概念。道义对他们一直是外在的,有道义对他们而言也就是去遵守,甚至被迫的去遵守一个外在的标准。所以,西方的道德一直是外在的,而中国的道德却一直是内在的。
道义就是善,而且是最高的善。所以西方只有外在之善,而没有内在之善。
在圣经旧约中,遵守道义,行善,就是一桩交易,与上帝的交易。所谓的约,就是合同。圣经就是人和上帝签了一份合同。在这桩交易中,在这份合同中,上帝承诺,只要人遵守道义,上帝就会给予他所应许的东西。所以,人遵守道义,并非为了道义本身,道义只是一个交易的筹码,去换取利益。
因为西方一直没有出现孟子意义上的性善论,没有出现义内的思想,所以西方也不可能出现孟子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即不可能出现真正的自由主义。但是西方表现出了,对性善论,对“义内”的渴望,仰慕。在西方历史上,出现了3次“义内”化运动,“性善”化运动。第一次是基督教的出现,也就是圣经新约的出现。第二次是基督教新教改革。第三次是康德哲学。
在犹太教中,道义只是一个人与上帝交易的筹码,人最看重的是交易的利益。但是基督教反对把道义利益化,而认为道义自身就是目的。在神学原理上,他们搞出了一个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圣灵就是上帝把自身注入人的内心的部分,这样把道义注入人的内心,把外在的道义内在化了。把这个神学机制设计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就是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主张恩典论,命定论,而反对事功论。什么意思?奥古斯丁认为,人能不能上天堂,并不取决于他今生的事功,他做了多少善事。而只能取决于上帝的恩典,上帝选择了谁,谁就能够进天堂。上帝没有选择谁,他无论做多少善事,也进不了天堂。神恩是什么?神恩就是上帝降临到他的心中,就是上帝把圣灵注入到他的心中,也就是把道义注入到他的心中。这样就变成,上帝把道义注入到谁的心中,这就能得救,我就能上天堂。这样道义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但是上帝究竟恩典了谁呢?谁也不知道,那么谁都可以相信恩点了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古斯丁就是基督教版的孟子。
但是基督教的神学思想,距离孟子的性善论依然遥远。因为最终他还是基于利的基础之上,就是上天堂。人的最终目的是上天堂,而非道义。
西方第二次性善化的努力,就是基督教的新教改革。相对天主教,基督教的新教有3个典型的特征。第一,反对教会这个中介的存在,而认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第二,回归奥古斯丁主义,坚持严格的恩典论,反对事功论;第三,现世主义,世俗主义。认为可以通过现世的生活来表现上帝的恩典,证明上帝的恩典。
这三条标志着新教向孟子的性善论更接近一步。严格的恩典论,严格的奥古斯丁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更严格的,基督教版的,“义内”论。而废除教会的中介,以及强调现世生活,则是在维护,个人的自我管理的权利。
西方第三次“性善”化的努力,这是康德哲学,也就是道德自律的学说。
康德认为,道义并不是存在于外在的上帝之中,而是内在的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但是这不是一种一般的理性,而是一种特殊的理性。康德给这种理性起了个名字,叫纯粹理性。道义存在于纯粹理性之中,就是纯粹理性对人所发出的指令。乍一看,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但实际上,距离依然尚远。关键就在这个纯粹理性上。这个纯粹理性,不是人的自然的心,而更像一个从外部植入的电脑芯片。不是人的自然的真心,而是一种“芯片心”。这种芯片心,实际上是基督教三位一体中圣灵的变种变形。是从外部植入的,一种机械的死的东西。而非人的本心。
从孟子性善论意义上来看,康德的道德自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律,依然是一种他律。因为他的,纯粹理性,并非人自己的真正的本心,而更像一个外在的他者,就像基督教的圣灵一样。
而且康德也没有真正摆脱道义的利益化倾向,所以,康德不主张废除上帝,认为上帝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这种合理性就是给遵守道义的人提供利益,提供回报。这种回报就是上天堂。这意味着,遵守道义,实际上还是一种交易,一种利益交换,道义还是交易中的筹码。
尽管如此,康德的学说对西方而言,这仅仅是一种学说而已,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黑格尔之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人开始对讨论道义的哲学本身都不感兴趣了。而是转向了唯物主义,转向了科学。
科学是什么,科学完全是利益,压根不考虑道义问题。
就是说,现代文明,是一个彻底抛弃道义的文明,彻底不讲道德的文明。
一个不讲道德,不讲道义的文明,是一个残缺的文明,压根称不上文明的文明。一个注定短命的,要消失的文明。
也正因为他不讲道义,不讲道德。现在文明实际上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而是一个依附性的文明,一定要依附于一个讲道义,讲道德的文明之上。
在西方,基督教还依然存在,依然是西方社会的道义的基础。美国总统宣誓要按在圣经上。在中国,提供道义基础的依然是儒家文化。
但是,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家文化,都在遭遇着现代文明的压制压迫。也就是说,现代文明和传统一直存在着对抗。
这也意味着,现代文明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而不稳定把状态一定是不可以长久。
要么是现代文明彻底消除,彻底战胜传统。要么是传统,反过来彻底战胜现代文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文明显然没有能力彻底战胜传统,传统的力量正在回归。
如果向传统回归,那么全球会回归到哪一个传统呢。显然是回归到真正的性善论的传统,即回归儒家传统。对中国而言,就是回归自身更古老的传统。对西方而言,则是进行第四次性善化运动,实现真正的性善论,真正的“义内”。
这个话题就讲到这里。这也算是用“新心性主义”的方法,对全球道义,道德史作了一次回顾和分析,并对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做出展望。
(微信公共号:新心性主义)
更多阅读
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提出“道”和“名”之后,老子补充了一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比“道”和“名”更难理解。第一个难解之处是对“天地之始”的理解。首先是“
《道德经》诵读 道德经诵读mp3下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
道德经翻译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
『学术中国』[大师经典]老子思想研究与《道德经》全文翻译访问数:12379 回复数:62楼主作者:清醒是酒 发表日期:2008-8-28 16:55:11一、东拉西扯二、重视领悟的学习方式三、笔者的世界观四、《道德经》全文翻译一、东拉西扯《道德经》无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译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撰文深远微妙,词句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译本较多,译本见仁见智,出入也较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