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问题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05-01
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给我国高校人文科学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师资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1 当前大学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道德素质来看,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缺乏。根据调查,有2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各级组织的要求;调查中发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变得淡漠,16.11%的大学生认为在现阶段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享乐主义受到相当数量学生的推崇;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就是唯利是图”,部分学生拜金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较低;学风不正,竟有35%的大学生否认“作弊行为是可耻的”,15%的大学生“赞同”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康高尚的娱乐形式和业余爱好
在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态度上,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曾就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中一项调查内容是:如果国家不包分配,大学生自主择业时的信心如何,结果只有9.4%的人很有信心,有28.2%的人比较有信心,有52.9%的人心中没底,有9.5%的人几乎完全没有信心。这说明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还要有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2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状况概述
进入21世纪,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表示出了高度的热情,成果很多,分歧也不少。大多数研究者大都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层面,对国家政策认同的层面,现实需要的层面,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和培养方面的缺陷的层面,有一致的共识。共识大都来源于这些政策和实用层面,但从学理上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共识更少。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外延等一系列问题,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允的结论,更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所以真正从政策到实用层面,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脱离过去笼统甚至含混不清的各执一词的局面恐怕才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得到重新审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合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否适应国家的要求并合乎个体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敏感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或者说这个问题并无确定的答案。这从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内容几十年来变动不居,“又红又专”、“四有”等口号的不断变换,就已反映出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中,“创新人才”的目标提出来了,“发展个性”的目标又重新提出来了,“主体性”被提出来了。尤其是叶澜先生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把主体性界定为“时代精神”,提出了“新人”的教育设计。此类的探讨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教育离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全面发展目标有多远,离大学教育的特性有多远,从而从目标审视的角度反思现实的大学素质教育。
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得到揭示。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尽管未必是成熟的思想或观念,有助于探讨和分析当下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例如在大学生素质或大学素质教育的大量研究中,如“高分低能”、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等问题被揭示出来了。公认的大学中存在的四大缺陷,即专业划分过窄,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以及“片面教育”、“单向灌输”也被揭示出来了,体制问题、理念问题都由此涉及。
遗憾的是这类研究一般不涉及大学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以及这类根本性问题与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关系。例如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公民的范畴,还是从专业的范畴,抑或从职业的范畴来加以界定?这个问题涉及通才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传授给学生事实和原理,还是形成其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和对知识的评价反思能力?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我国大学教育缺乏学术自治、学术自由是否有关?缺乏人权法治之思想启蒙背景,教育的价值观,功能观、学生观、教学观是否真能改变?等等。显而易见一些研究者在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时,尽量回避有关大学教育的西方和前人的思想资源,致使我们在这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就事论事,或者是在一些概念——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全面发展、学会做人上纠缠不休,很少有真正的创见。
三是创设出一些改革措施和提法。一些高校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语文水平低的状况,改革教学计划,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语文课列入必考科目,并开展广泛的人文读书活动,使《中国大学生人文启思录》人手一册等等。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扬善。主要原因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做起来方便,也易快速见效。
从模式上讲,部分大学提出了明确的新的KAQ(知识、能力、素质的英语缩写)培养模式。模式提出的背景大体都差不多,即科技革命的挑战、新学科的不断出现等等。它要求学生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应用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有好的表达、组织能力;而素质是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该模式突出的是与传统培养模式相区别,为此提出了“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学改革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的“四统一”和学生自重选择,老师学生双向选择相统一。此外还有“挂职锻炼”、“本硕一贯制”和“优质生源工程”等措施和做法。
从结构上讲,最典型的应算复旦大学撤系设院,本科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做法。浙大的“优质生源工程”做法也有类似意味。总之淡化专业是这类改革的共同特征。复旦大学的基本思路是“按‘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和‘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注重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将‘普通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综合性人才”。
由此可见,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出,也给大学教育的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结构模式的创新,培养方式和措施的变革,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遇和平台,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学术层面,素质教育的救世情结相当一致,也相当严重。这是素质教育研究探讨缺乏科学性的基本表现,也是素质教育研究难以突破的根源之一。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6第一版.
[2] 陈绶祥.素质教育在中国.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6.
[3]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