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都是有味道的。我们能品尝到食物的酸甜苦辣,那么,是否能品尝出文字、话语以及过去经历所散发的“味道”呢?
万事万物都是有味道的。我们能品尝到食物的酸甜苦辣,那么,是否能品尝出文字、话语以及过去经历所散发的“味道”呢?其实,我们会用一些味觉感官来描述我们接触的事物的味道,只是没注意到罢了!比如,人们会用“味同嚼蜡”来描述一篇文章的枯燥;用“味如鸡肋”来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往事涌上心头就会五味杂陈或者满是甜蜜等等。我们用舌头品尝着不同食物的味道,而类似“味蕾”的内心也在不断感受着这个世界的人或事带给我们的悲和喜。
有一个词叫做“甜言蜜语”,比喻像蜜糖一样的话,听起来很舒服,使人倍儿爽,有时候还能让我们心想事成。 “甜言蜜语”可以帮助我们追到心爱的另一半,说服他人……当然,“甜言蜜语”也曾让古代的帝王政权崩塌,让我们小老百姓买了不该买的商品……正所谓《孔子家语》中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那么,为什么“甜言蜜语”会具说服力,而不是“苦苦的良言”呢?这里我所要说的“甜言蜜语”非彼误事的“甜言蜜语”,而是要强调那些与味觉相关的话语或文字,比如,甜蜜的笑容、香吻、辣妈,苦涩的记忆等。
先来看看与此相关的研究吧!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者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带有味觉的词与普通词的大脑加工过程是有区别的。普林斯顿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者让37名参与者阅读含有与味觉相关的比喻词的句子,同时记录他们的脑活动。然后把每一个与味觉相关的词换成意思相同的普通文字,比如,“她看起来很甜美”变为“她看起来很亲切”,前者的“甜美”一词就与味觉有关。最后发现,那些包含引发味觉词的句子激活了与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譬如杏仁核。
上面的研究可以解答我们为啥会偏爱“甜言蜜语”?“甜言蜜语”激活了人们的积极情绪,使我们的情绪参与到了当前的事情当中。并且,人类也极易受外界的情绪感染,稍有不慎,就被当下的情绪所感染支配。“甜言蜜语”激发愉悦的积极情绪,谁不喜欢呢?我们一般不会喜欢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东西,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机制。
万事万物都是有味道的。我们能品尝到食物的酸甜苦辣,那么,是否能品尝出文字、话语以及过去经历所散发的“味道”呢?
不仅语言有’甜如蜜”或者“酸里吧唧”的,我们的姿势、表情也可能是“甜甜”的!有时我们会形容一个女生长的很甜,身材火辣辣;或者一个人说话带着酸味。当然,有甜就有苦,分手、痛苦的经历都会是“苦苦”的吧,比如,我们会形容一些记忆或者时光是苦涩的。有时候,我会自嘲一下,大叹“命苦哦”,似乎一个“苦”字更能表达出我的无奈!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人们挺喜欢使用这些与味觉相关的词。
我们使用这些与味觉相关的比喻词的理由要远远超过它们自身的意思以及我们的想象。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阿戴尔·戈尔德贝格尔认为,比喻性的句子可以激活更多的与情绪有关的脑区域,因为它们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人类语言会经常借用生理感觉或物体来解释那些抽象的事物,比如,时间、意义或情绪。那些与味觉有关的词,例如酸的,会比有同样意思的词更多地触动到大脑的情绪性区域。这些词也会触发我们的味觉皮层(对我们品尝所产生的物理反应至关重要),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与味觉相关的词也会引起你的反应,比如梅子。
同味觉相关的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东西,形象生动的东西更易引起别人的兴趣。当和别人交流时,用这些情绪性的话也许会有“修辞上的优势”。科学家们现在打算看看形象的语言是否比普通的文字语言更易被准确的记忆,根据常识来看,的确是这样。
如果我们在演讲中或是日常的交流中加入点“甜甜的词”,诱发出他人积极的情绪,这将使你的话语更有效果,更能引起共鸣和激发听众的兴趣,让你看起来很拉风。这也让我回忆起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时,经常会说:大家别再给我写那些记流水账式的作文了,要多用点比喻、拟人或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啦。现在细想,老师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籍,如果能全面调动自己或读者的各种感官,带来各种情绪,这的确会吸引人。
还是要储备点甜言蜜语的,说不定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呐! (文章来源:贾江晓 丨 壹心理专栏;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