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国历史故事 民国重庆

       作为“精神堡垒”的陪都重庆。新重庆,高楼如雨后的蘑菇般迅速生长,把重庆的历史遮盖起来,把每个重庆人的童年记忆抹去。

 

 

        解放碑的前生,抗战胜利纪功碑

 

        为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12月30日,在当时的督邮街广场建成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碑高七丈七尺,寓意“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由于它是用木板钉制,经日晒雨淋,水泥脱落,木板慢慢腐坏,逐渐倒塌。于是,当局立上一根旗杆,悬挂国旗。抗战后期来重庆的人,对为什么把一根孤零零的旗杆叫做“堡垒”很不理解,以至于当时有一个开玩笑的歇后语:你是精神堡垒——名强(墙)中干(杆)。

 

 

         这就是传说中的精神堡垒

 

        1946年,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提出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碑于10月31日(蒋介石59岁生日)奠基开工,次年10月10日“双十”节竣工落成,当年《申报》曾称,这是“唯一具有伟大历史纪念性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耗资2亿多元建造的纪功碑,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八角柱形,外饰浮雕,内有旋梯,可达顶端。顶部四面都有“标准钟”,但那时四面的钟都走得不标准,不是你快,就是我慢,所以当时又有了一个歇后语:纪功碑的钟——各走各的。

 

 

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陪都国民政府大楼

 

上了点岁数的重庆人都记得有这样一天:学田湾周围突然岗哨林立,干线交通中断,而入夜时分,灯火闪亮,车灯闪亮,在宪兵与警察的指挥下,满载着水泥、钢材、木料和青石的军用卡车源源不断地开进重庆高级工业中学前面的操场上。马达的轰鸣,卸车的震响,把周围已进入梦乡的老百姓惊醒了。他们不知道重庆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当然,消息很快就有了,报纸上登载了国民政府宣言。宣言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南京沦陷,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迁都事宜业已就绪,不日即可付之实施。 最早迁来重庆的是国民政府。 
1937年11月,即芦沟桥事变数月之后,重庆方面奉命将学田湾重庆高级工业中学改建为国民政府大楼。改建工程由上海基泰工程公司主持,经日夜赶修,改建工程一周时间即告竣工。而竣工的当日,国民政府就宣布在重庆简陋的新址正式办公。因为早在四天以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就抵达重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叶楚伦、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王子庄等等也随后相继抵渝了。 
七天时间改建出一个“国府”,这恐怕在中外建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好在重庆高级工业中学的主楼本身就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额枋施工国传统彩色画,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式墩柱两个。大楼建于一高大的石台基上,所以形体也庄重壮观。
当上,《华西日报》曾以《新国府巡礼》为题,对重庆国民政府大楼作了这样实事求是的描叙:“会客厅是由几间房子合辟而成,如在普通署,自然是够漂亮,但在国府的立场来说,就嫌过于狭小了……”
蒋介石是在国民政府正式办公后的一个星期从桂林乘飞机抵达重庆的。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的办公地点设在重庆行营原办公处,即重庆解放西路66号,现在的《重庆日报》社内。而他的官邸开始设在南岸黄山云岫别墅,旋即迁往往安里尧庐。这是蒋介石在重庆市区唯一的官邸。现在是中共重庆市季某部委办公用楼。再以后,他在南泉镇西设有小泉总裁官邸,而歌乐山下的林园中正楼,则是他避暑消夏和避机防空的所在了。
迁都难,还都亦难。然而,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在发布《五五还都令》中,却使用了宿命论的口气,“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奕叶不磨灭。” 

 

 

小什字远景

 

 

道门口

 

抗战时期重庆的金融中心,从它往下走,沿街是一些公寓楼,多为普通职员、中产阶级家庭居住。我家80年代初还居住在这里。现在,它往下的“下半城”已经变成极其恐怖的贫民区,而繁华解放碑就近在咫尺。

 

 

重庆第一条市郊公路——李子坝公路

 

如今这条路旁被挖成一片无人区,未来这里将由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商瑞安集团建起“重庆新天地”。

 

 

七星岗车站乘客等车

 

 

上清寺,算是当时的繁华富人区

 

1938年,张恨水到重庆避难,从此一住就是七年,直到抗战胜利,才得东归。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有关重庆的散文和小说。对上清寺一带的富商巨宦之家,他的形容是“其建筑之精,设备之周,即上海寓公之家,或未及是。”然而“若初来之客,不幸由临江门登岸”,就会看见“竹墙木屋,平民鸡栖鸽聚于其间”。暴富与赤贫,在一个庞大的城市里各自画地为界,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实则潜底下早已是暗流涌动。

 

 

都邮街(现解放碑的前身)熙来攘往的人群

 

1938年初,都邮街的景象可谓战时首都第一街。沿着都邮街向四周延伸,有会仙桥、小梁子、关帝街、较场口、天宫街、柴家巷、临江门等。白天,城里各色各样的人们都忙着上山下乡,搬家,避难,无论机关、学校、银行、公司,都不容易找到人。每当日落西山,斜阳一抹,万家灯火尤如繁星闪烁,霓虹灯放射着刺目的光芒,汽车、黄包车、行人拥挤,会人、访友、赴宴、迎宾,大家都约在夜里,如海滩的晚潮,重庆城正沉醉在“人约黄昏后”的氛围中。随着市民的增加,国货公司、宝元公司、冠生园,百货餐饮的西大公司,《新华日报》营业部,国泰大戏院,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跳舞的皇后舞厅等商贸、娱乐和社交中心都集中在都邮街。难怪《都邮街》一文将它描述为“抗战司令台下的吸烟室,东亚灯塔中的俱乐部,皮鞋的运动场,时装的展览会,窗体底端香水的流域,唇膏的吐纳地,领带的防线,衬衫的据点,绸缎呢绒之首府,参葺燕桂的不冻港,珠宝首饰的走廊地带,点心的大本营,黄金的‘十字街头’”。

 

大轰炸与‘五三’‘五四’大惨案

 

它的名字同时也记载着抗战时代“大轰炸”的历史。

1938年2月18日,黎明,九架日军敌机成品字阵形从巴东穿越三峡,经奉节过万县,于九时三十分突破防线直指重庆,空袭巴县广阳坝机场,投放炸弹12枚,炸伤市民4人,炸毁民房2栋,这是日军飞机第一次对重庆进行轰炸。 

此后一年内,日机多次对重庆进行空中侦察和试探性攻击,为后来的大规模轰炸做准备。

1939年5月到1941年8月,中国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日军为了早日结束中国战争,精心炮制了一份《陆海军关于101号作战协定》,决定调集陆海军的航空部队主力,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先后采用“高密度轰炸”、“疲劳轰炸”、“无限制轰炸”等战术,对战时首都重庆及周边29个区县进行了大规模轰炸。 

1939年5月3日,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日本陆海军决定联合轰炸重庆。3日中午1时17分,日机分两批各18架侵入重庆上空,沿长江北岸呼啸轰炸。当时彼炸的有大梁子、左营街、苍平街、都邮街、一牌坊、储奇门、太平门、商业场、神仙口、陕西路、西四街、朝天门、玛瑙溪等地。市区27条街道中19条被炸。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的市区,顿时陷入冲天烈焰、滚滚浓烟之中。随着房屋的倒塌和燃烧,大量无辜的平民在炸弹和烟火中丧生。
5月4日,日机27架再度轰炸重庆市区,对都邮街、小梁子、夫子池、七星岗一带俯冲轰炸,使重庆中区成为一片火海。大火持续多日,水电设施均遭破坏,英法使馆和美国教堂也未能幸免。整个市区精华毁于一旦。大轰炸后,遍地死尸枕藉,手、脚、头颅、腹脏等残骸,到处可见,电线和树枝上,也挂着残臂断肢和血衣破片,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两次轰炸,使重庆市区房屋毁损4871幢,市民死亡3991人,伤2287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仅都邮街一带被毁的绸缎商店即达15家,损失布匹167200匹,全市37家私人银行有14家毁于战火。

 

 

民族路

 

重庆城的现解放碑地区,是由两三条主干道交汇形成,民权路、民族路、邹容路。 
今人看到的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是三条宽阔长街,这三条通衢大道,原是由一些短街仄巷合并而成的。民族路,东南从新华路、打铜街相交处起,西南与民权路、邹容路相接,原分段街名为小什字、龙王庙、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1939年拓宽改造,统一命名为民族路。 
从较场口街心花园起,东北与民族路、邹容路相接的民权路,原有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几条短街。1939年马路修成,道路拓宽,这才合并名民权路。

 

 

邹容路上的人力车


与民权路、民族路在解放碑处交汇,形成十字路口的那条长约0.8公里的邹容路,东南起人民公园,西北抵临江门,与大同路、北区路相接,旧街名分段为山王庙、苍坪街、天官街、柴家巷、夫子池、临江横街。

 

“五三五四大轰炸”将重庆城的繁华街道几乎炸得精光,重庆人在废墟上重新修房建屋,并将街道扩展,重新命名。为表示“生命不息,抗战不止”的决心,新建的街道故起名为新生路。 

 

1943年12月,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功臣邹容,将新生路改名为邹容路。

 

 

 

凯旋路

 

凯旋路南接储奇门,北连磁器街,形成一个很大的之字拐。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川军从此出发,过江后沿川湘公路出川抗战。人们盼望着他们早日凯旋归来,便将其取名凯旋路。后来,美国的援华物资以及滇缅、湘黔桂等战场归来的胜利之师也是从海棠溪过江后由这条路进城的,凯旋路也就名副其实了。

 

 

罗斯福图书馆

 

抗战胜利前夕,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罗斯福,国民党六次全会提出设置罗斯福图书馆。抗战胜利后正式成立筹委会,将原在中央图书馆旧址办公的三民主义丛书编委会办公地点接收,创办罗斯福图书馆,使之成为1949年前我国仅有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图书馆。

 

 

陪都体育场

 

1942年4月4日,东亚第一座钢骨水泥的跳伞训练塔在重庆大田湾陪都体育场落成,旨在普及战术训练,激励国民志气,以待它日大反攻,直捣日本本土。

赵浩生(美国赵氏集团董事长、原《中央日报》社记者):

跳伞塔开幕的那一天,国民党的元老于佑任,很长的胡须,穿着长袍,举行揭幕。第二天《大公报》上,有一条标题,那简直标得太好了,标题说,于佑老掀髯高呼,把他的胡须一抖,“青年们,上来!”

 

 

建于1941年的抗建堂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一大批知名的老作家、名导演、名演员云集重庆,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高潮。1940年4月,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用“抗战建国”口号,取名为“抗建堂”。

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从1941年4月至1945年,共上演了33出大型话剧。

解放初期,抗建堂剧场改名为红旗剧场。

1986年,红旗剧场恢复原名抗建堂,剧场改名为抗建堂俱乐部,剧场内部则改建成舞池,旧貌无存。

 

 

1949年前的国泰戏院

 

抗战时期,重庆剧场多达26个。抗战剧场多集中在现渝中区地区,光现解放碑处就有6个:国泰大剧院、青年馆(今渝中区艺术馆处)、大世界夫子池(迪康百货)、人民剧场(雅兰电子城)、胜利剧场(迪康百货对面)和实验剧场。

 

 

 

80年代初的国泰电影院,那时候叫和平电影院

 

1953年国庆开业的和平电影院,是当时西南地区最豪华的电影院,它是在国泰大戏院原址上重建的。它的前身是1937年建成、被称为抗战大后方文化圣地的国泰大戏院。抗战期间,中国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都成名于国泰大戏院。郭沫若、夏衍、曹禺、白杨等都为戏院签过名。从上海来的明星白杨、吴茵等人,在国泰大戏院上演《卢沟桥之战》和《沈阳之夜》,购票的观众挤满半条街。文革期间,它曾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直至2007年拆除。

 

 

 

80年代末的国泰电影院

 

 

90年代的国泰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旧址

 

重庆是继成都后,四川进行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又一重要基地。由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长温少鹤及社会贤达等人发起,筹集到资金数万元作为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经费和学生赴法的补助费。1919年8月28日,重庆的留法勤工俭学分会和留法预备学校在市总商会成立,汪云松任留法预备学校董事长。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设在市中心供奉孔夫子的庙内。留法预备学校共招收学生100余人,根据文化程度,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凡是中学已经毕业的学生分到高级班,同等学历者则到初级班。入学时均要考试。

 

 

魁星楼(清)

 

现在此处已经变为一堆的石屎森林了。

 

 

大坪七牌坊(清)

 

 

金刚塔

 

 

通远门及城墙一角

 

古城重庆多城门,“开九门,闭八门,九八一十七道门”。 十七道城门,讲求生克,应“九宫”、“八卦”之象而构筑的,以示“金城汤地”的含意。这十七道门,有九门是专供力夫挑两江河水入城的水门。后来,城内火灾频生,官府认为乃水门洞开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将八道水门统统封闭。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
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闭)。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
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
南纪门,菜蓝子,涌出涌进(开)。
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
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
仁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
福兴门,溜跑马,快如腾云(闭)。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
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开)。

重庆民国历史故事 民国重庆

 

通远门是重庆唯一的一座陆上城门,也是现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城门建于山顶上,为全城最高处。
明末清初,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打由明军把守的重庆城。张献忠率部60万,以10倍于守军的数量依然无法正面强攻,只能绕道江津从菜园坝登陆,夺取佛图关,卡死明军唯一退路。当时这一段到通远门全是棺山,没有大坡大沟,适合步兵作战,从水陆两路合围重庆,最后的主战场就在通远门。
经过6天激战,张献忠派人掘开城外坟墓,取棺材板令士兵顶在头上以挡矢石,在城下挖地道埋火药,炸塌通远门转角城墙,方才攻入重庆。
通远门城门到底在何方
如今,每天从七星岗经和平隧道到较场口的行人不计其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通车的隧道并非真正的通远门城门。隧道旁边矗立在一长串石阶之上的那扇小门,才是真正的通远门。而这两个通车隧道,则是由潘文华1929年主持凿通,600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由此被打通。

 

 

东水门及城墙,旧时繁华商业区,三大会馆集中在此

 

如今,沿着打铜街一路向下,经过一长串陈旧黯淡的石阶小巷,就来到了朝天门隧道接长滨路的高架桥,穿过高架桥下的人行通道,就来到了东水门上的城墙垛口。
沿着石阶往下,一个拐弯,东水门赫然出现在跟前。东水门所在,为渝中半岛正东,城门并非正对江面,而是朝向北面。城门旁边新修建的“廻风廊”直通湖广会馆。


过去,东水门是城内人们乘渡船过河去南岸采购郊游及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是旧时重庆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清朝外来商客们,大都从水路到达重庆城,自东水门下。

东水门一带也是会馆集中区,当时重庆城内有八大会馆,这里就集中了三所,即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

 

 

朝天门码头

 

 

朝天门码头的滑杆

 

 

朝天门信义街

 

 

20年代重庆市中心南纪门、金马寺一带

 

 

20年代重庆市中心全景,市中心南滨长江,被临嘉陵江,右前端为两江汇合处的朝天门码头

 

 

30年代重庆市中心全景

 

 

50年代的渝中半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6051/58062323672.html

更多阅读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四忌 古代故事历史传说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的忌讳魏美智现在,许多报刊上经常刊发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章,使人读了深受教育。但是,如何写好历史故事?我认为,要写好有关历史的文章起码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不要张冠李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人物

电视剧“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 真实的历史电视剧

“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NzIwNjc2.html来源:四川广播电视报 0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地》,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传奇故事都让观众无比着迷,剧中主角——抗日传奇人物赵老嘎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真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 古代哲理小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掣肘难书宓子贱接受鲁王的任命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怕鲁王听信小人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单父,所以在即将辞行,快要上马赴任时,子贱突然停下来对鲁王说:“大王,我想要您身边两名

声明:《重庆民国历史故事 民国重庆》为网友久獨則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