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01)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7-0159-0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摘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他人进行交换。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
实用心理学1、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一见钟情式的故事”,多半代表——这位,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2、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3、【从网络聊天习惯…
●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忠诚的心态●建立谦虚待人的心态●建立奉献的心态●建立同理心态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是情商高低的表现。善于处事的人,在社会和单位里深受大家欢迎,工作开展顺利,事业发展通达,处处有人相助。善于处世,并非就是拍马溜须,处处讨好别人。…
230601)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7-0159-02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摘
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理
解为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他人进行交换。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诠释了当代中国的人际交往,为解读当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行为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会交换论人际交往原则
要
OntheNewCharacteristics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thePerspectiveofSocialExchangeTheory//DingPeng,WangLiang

AbstractAccordingtosocialexchangetheory,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ndsocialrelationshipisregardedasanexch-angewithothersinordertosatisfycertainrequirements.Thistheory,toagreatextent,interprets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contemporaryChina,andprovidesatheoreticanalyzingframeworkfortheinterpretationofthenewtendenci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contemporaryChinesesocietyandtheunderstanding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veacts.
Keywordssocialexchangetheory;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principle
Author'saddressSchoolofSociologyandPoliticalScience,AnhuiUniversity,230601,Hefei,Anhui,China
过与他人交往才能实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一些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据此可以看出布劳所说的交换活动仅限于那些指向具体的目标或酬赏的行动,同时又认为这种活动不但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像友谊、爱情这些以亲密形式出现的多种人际交往之中。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某些需要的东西。
此外,布劳提出了酬赏等概念,并把酬赏划分为内在酬赏和外在酬赏两方面,内在酬赏常常来自亲密关系本身,包
荣誉、社会地位、美的追求等;外在酬赏则包括金钱、括爱、
服务和商品等。认为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期待的四种常见类型的酬赏,并且这些酬赏的价值由前往后依次递增。同时布劳还提出了交换中的许多原理,如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边际效用原理和不平衡原理等。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交往,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而且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各种需要的心理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需要及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人际交往呈现出与原有交往不同的新特点。
二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核算,以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抱有一定的理性预期。这使得原有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
面子、等级、顺从,各种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裙带关的人情、
系逐渐弱化,人际交往呈现出平等化、功利化、理性化、契约化的新特点,且这些特点的出现都可以通过社会交换理论予以阐释。
(1)人际交往的平等化趋势加强
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视相互间的尊重与平等,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个人的隐私、决定、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拥有人格上的平等。人格平等和人格尊重成为人际关系中相互交换的重要媒介。
社会交换理论也十分重视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交换中都包含着一种相互期望,即交换是互惠的。交换双方都希望得到的报酬或利润与付出的成本或投资成正比,谁也不愿长久地进行“赔本”交换,既不喜欢被别人利用,也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即交换的公平原则。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交换才能达到互惠、共同获益,所以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性趋势正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具体体现。
(2)人际交往日益功利化
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然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却使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素,人际交往的功利意识明显增强。[2]为达到目的,一些人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对于那些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的亲人、朋友、同事则很少往来,“钱”成了衡
159
一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
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借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的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功利主
功能主义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着眼于人义经济学、
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换关系,认为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是“一种至少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该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以布劳、埃默森等为主要代表。
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开创者,霍曼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关个体行为的原理,构建了关于经济理性主义和个人行为主义的社会交换论,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报酬。在他看来,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会做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核算,总是试图得到一定的报酬,赢得一定的利润。为此,霍曼斯采用了刺激、行为、报酬、惩罚、价值、代价、知觉、期望等概念,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六个一般命题:即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最终构建了以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交换理论。[1]
社会交换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布劳也承认交换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但又认为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的发生都以交换为目的。他认为能够成为社会交换的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
会淡化人们之间的情感,使人与人失去信任,长此以往是不利于人际交往和社会交换的。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应正确把握交往的尺度,不能过分地追求一些外在的、功利性的东西。
(3)人际交往的理性化“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特色。[3]在过去的人
友情等各种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际交往中,亲情、
“任重要因素,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身边的人,
人唯亲”是过去选人的重要标准。当今社会这种非理性的做法已经失去了市场,人际交往日益走向理性化,以家族企业
朋友、老乡同学为重为例,在职位的安排上已不再为亲戚、
“任人唯贤”成了用人的用,而是根据个人的才能委以重任,
标尺。
这种理性化的人际交往会突破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人们在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下寻求自我的需求和发展。这正是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试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获,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人际交往的契约化倾向
传统社会,尽管法律等一些明文规定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影响,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约束
道德、舆论等一些抽象层面的“心理契力的主要还是良心、
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心理契约”已不能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文字形式的契约便应运而生。这种契约不管双方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明文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有一方违背,另一方就可以根据契约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
人们交往呈现的这种契约化趋势,不仅在加以解决。目前,
经济领域出现,还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在缔结为夫妻时,进行的婚前财产公证,向亲戚、朋友借钱时,签订的借条等,都是人际交往日益契约化的具体体现。
这也可以从社会交换理论中找到依据,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进行交往时不仅会考虑行动的价值,还会考虑到行动成功的可能性。而契约关系的形成不仅会减少人们交往的成本,满足人们的需要,还会保障人们的利益和需求不被侵犯。依据布劳的互惠、公正原理和霍布斯的成功命题,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契约关系,能够规范双方的行动,提高效率,给参与者带来利润和酬赏。所以,契约关系体现了社会
公平和互惠,能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交换的理性、
一些问题,交际空间的扩大,交往人数的增多,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深入了解,大多数人都成了彼此的匆匆过客。这种快速化的交往,与过去的那种知根知底的深入了解是不同的。
四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交往,是为了满足彼此之间的某种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但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交换必须坚持某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持续下去。
(1)信任合作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的信任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可以减少交往中的很多麻烦,降低
更稳定的酬赏和利润。根据社会交换交换成本,获得更高、
理论,双方越是相互信任,发生交往和交换的频率越高,人们获得的交换酬赏就越多;反之,双方如果充满了猜疑,彼此就不会发生交往行为,个体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所以说,信任合作的人际交往原则,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不但能获得自身的利益,达到预定的目标,还可为下一次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种互惠的人际交往行为。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做到相互的信任,一旦失信于人获欺骗他
被人,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
驱逐出人际交往的圈子、受到孤立等等,是一种得不偿失所谓行为。
(2)公平互惠原则在人际交往行为中,必须坚持公平互惠的原则,否则人
“公平”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换行为就很难进行下去。其实,
是一种心理体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的这一比例大致相同时,就会认为实现了公平交往,类似的人际交往以后还会有可能发生;如果个体发现自己受益于成本之比低于对方时,便会产生抱怨情绪,从而中断原来的交往关系;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收益与成本之比高于对方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负疚感,对下一次的交往产生障碍。
也就是说,在任何的社会交往行为中,人们都不愿意长久地吃亏,或长期地被他人利用,也不可能长期地占他人的便宜。只有在交往中坚持公平互惠的原则,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到持续,使双方都能得到自己的需求,实现各自的发展。
(3)要有责任心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担任这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角色之间的互换,是一种责任的交换,所以在人际交往行为中要有一定的责任心,承担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每个角色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何一种人际交往都应秉着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参考文献
[1]周明侠.论社会交换理论中的辩证法[J].学术界,2007(2):216-220.[2]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嬗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4-46.
[3]何友晖,彭泗清,等.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4.
三
不同时代,人际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呈现的这些新特点,是由以下几个方面促成的:
(1)市场经济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都成为
“经济人”。经济交易中的逐利思想渗透到人了追求理性的
际交往之中,再加上人们对于经济、物质利益的不正确理解,容易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此外,目前我们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许多法律、制度还不规范、不健全,对人们的思想缺乏有效的引导与调控,人们产生了复杂的心理情感,影响到自身的人际交往活动。
(2)人口流动型的增强。过去社会人员很少流动,人们生活在几乎封闭的区域内,人与人之间具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彼此之间很重视相互的亲情和友情,不过多地计较得失。然而,现今社会人们流动的增加,人与人相互熟知的时间和空间缺失,彼此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大多处于一种“陌生人”的状态。人与人的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彼此的感160
编辑叶浩
230601)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7-0159-0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摘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他人进行交换。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
230601)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7-0159-0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摘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他人进行交换。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
230601)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7-0159-0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摘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他人进行交换。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