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一多,就会听到有人是不是的“咳、咳、咳”,被人看两眼就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有慢性咽炎。”
如今慢性咽炎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患者常表现为咽喉不适,如干痒、疼痛等。病症会时轻时重,较轻时甚至感觉不到,严重时喉咙发红肿痛,甚至会影响吞咽。
慢性咽炎迁延难愈,常使患者如鲠在喉,不仅影响生活,还会影响个人形象,那么这个顽固病症到底该如何治疗呢?
慢性咽炎在中医称为喉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这里的“一阴一阳”,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从表里络属分析,认为一阳为少阳胆经及三焦经,一阴即为足厥阴肝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认为慢性咽炎的发病机理为厥阴风木和少阳相火互结,导致咽喉闭塞不通所致。
《证治准绳》记载:“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尽得以病之,然统其所属者,乃在君相二火而已。”认为足少阳胆经内蕴相火,与内蕴君火之少阴肾经相互缚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嗌干。”《素问·奇病论》又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就连内经本身,对“一阴一阳”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不怪历代医家对慢性咽炎的病理有不同解释了。
但实际上,临床我们也不必纠结于“一阴”、“一阳”具体指的是什么,只要我们知道“喉痹”是阴阳互结导致的气血郁结,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咽喉位于中医七冲门“吸门”部位,在飞门和户门之后,贲门、幽门之前,属于人身半表半里之处,脉属手足少阳两经,络属三焦。
病入少阳,邪客表里之间,以致肝胆气郁,并致上焦不利诸症,可采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的“和解剂祖方”小柴胡汤来治疗。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主方,功能专主和解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这个方子中柴胡味苦性微寒,能疏利少阳经生机,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黄芩苦寒,可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所以柴胡与黄芩同用,可使少阳气机舒畅,通利三焦,表里相合,上下相协。
生姜和半夏性温味辛,都可入脾脏胃腑,合用可辛行开散,和胃降逆止呕,化痰利咽。
少阳经为阴阳之枢,正虚时易遭到外邪入侵,所以治疗少阳之证,应以“防”字为先。人参、甘草、大枣这三味药,属于味甘温补之药,即可补中益气、调和营卫,又能抑制柴胡、黄芩之苦寒,防治伤害到脾胃。
对于慢性咽炎的致病机理,中医有“口腔咽喉诸病皆为火”的说法,治疗多采用清热利咽、化痰止咳的药物。而清咽利喉功效的药物,大多为辛凉或者寒凉之物。对于初感外邪者,主要是痰气交阻导致的,治疗当以辛散表邪,宣畅卫气为主,应避免过早使用寒凉药物,防治卫郁更甚、痰凝不化,使病情缠绵难愈。
所以根据慢性咽炎的病因,采用能外除表寒、内彻郁热的小柴胡汤,加用可利咽化痰的射干、马勃、牛蒡子、薄荷等。同时依据《黄帝内经》中“火郁发之”的道理,加入疏透宣散、开郁达邪、通窍止痛的细辛、白芷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