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 转战陕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中国画重视意象构思,长于意境、长于构思、长于诗意是中国画的特征。中国诗意的美在国画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以一当十、以简代繁、藏而不露、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都可以在中国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画种都难以企及。
在宋代画院,流传这么些经典故事。如“深山藏古寺”,很多人的表现均在深山里露出寺庙的一角,但当时最好的一幅表达是根本不画古寺,而是深山有一条石梯级,然后有个和尚在挑水,这样体现出“藏”的语境;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当时最好的表达是在马蹄周围画几只蝴蝶飞舞,通过蝴蝶的“可视”形象来表达不可见的香味。再有“野渡无人舟自横”,很多人就表现一个荒凉渡口,渺无人烟,船都被风吹得横着放,但当时最好的一幅却画了人物,就是一个在船上睡着了的船夫,任凭艇只被风吹往岸边。本来题目强调“无人”,但他却偏偏画了人,却更显荒凉。
而明代也有个故事,“万绿枝头红一点”,大多数的画师都是在万绿之中画朵红花,唯独有浙江的名画家戴文进,画了一株布满画面的松树,再画一只丹顶鹤立于其中,用鹤的丹顶的红来表现“红一点”,但最佳的还有另一位,在布满芭蕉的画面中,树下一女子,然后在点其红唇来表现“红一点”。
到近代,意象构思表现在中国画中虽有减弱,但也有不少例子,如郭沫若给一题齐白石,叫“蛙声十里出山泉”,可能不少人画这个题,都会直接通过青蛙表现,但齐白石不然,他在山泉涌出中画一群蝌蚪,让人联想未在画面的青蛙和蛙喧,构思绝妙,让人浮想联翩。
在当代画家中,石鲁是非常擅长运用这样的构思,很多作品都体现出这种让人称绝的构思,比如,他在解放初画的“古长城外”,这个主题主要是表现山区面貌的变化,当时也有过优秀作品“地质队进山村”之类等,但石鲁选择表现的则是古长城塞北老汉和孩子朝前看,画面只露一点点铁路,一群羊惊往山跑,他想表达的就是火车来了,那年代边塞山区出现火车已反映社会的进步,更使人联想没出现在画面上的火车运载着的物品,边疆的物质,他仅在画面上画了一点点跟火车有关的场景,便让人联想山区的建设,疆塞的变化。
他的经典之作《转战陕北》,此题材油画等创作已不少,但最有深刻感染力的就是他的这一张,其他同类题材,更多的是画毛主席带战士行军的场景,而石鲁的巧妙则是陕北如铜墙铁壁般的雄山峻岭上,毛主席侧身背影举目远眺,神闲气定,身边只画了一匹马和一个陕北农民、一个战士,表现出领袖运筹帷幄的神韵与壮丽崇高的美感,联想到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我军千军万马。这幅画简练、巧妙、深刻的艺术构思“以一当十”的艺术“容量”之大,想象无限。这幅画当时在画坛影响很大,成为了新的艺术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他再有一幅《信天游》,岭上一个陕北汉子,骑着驴,笛吹陕北“信天游”,从山上赶羊下山的一群羊中,只有前面几只羊是具体描画的,后面的羊群他都渐变用形似瀑布水流的形线变现,意趣无穷,黄褐色山原与走下来的白色羊群相对比,画家着意仿若一泓泉流水在山岭间顺势而下,整幅画诗意满满。
还有一幅,画面表现几棵树木,陕北的窑洞,周围都用水墨表现,窑洞则用了淡桔黄色,画出了灯光,让人联想到中国革命领导者彻夜工作,天边出现晓色,题目则名为“东方欲晓”,非常简练的绘画艺术语言表现新中国将要诞生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还有《家家都在花丛中》,他来广东一段时间,回去后创作了这样一幅画,描绘了很多木瓜树等绿花丛,广东乡间的座座村屋点缀其间,非常巧妙又抒情地表现了南国乡居生活,乡趣无尽,令人神往。很多广东画家甚至感叹,自己每日身处南国,都没想过可如此美妙表现。
石鲁无论在重大题材到抒情题材,都运用了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藏而不露、化繁为简、以一当十的意境构思,而到淋漓尽致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近年虽也有不少中国画画家的作品有诗意,但像他这样意象构思运用得如此妙,如此绝妙确实鲜有。
诗意是中国画的魂,要画好中国画,除了运用好笔墨枝巧等之外,更重要是诗意的感受钻研与构思,而后者正是目前不少国画家最为缺乏的,原因在于他们都较缺少中国诗词的素养。要把中国画长于诗意、长于构思这一点发挥好、传承好,则需要加强古典文学的修养。还要深入到生活中,感受寻找到诗意的构思,中国画不但要有形象思维,更要有“形象诗‘维’”使得现代中国画达到更高的水准。现在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修养,太多中国画没构思,没意境,没意象,索然无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需要国画家在这方面更好提高、升华。(梁志钦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