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中国教师报》关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之话题讨论,为此聊发博文谈及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也认真拜读了诸位同仁的观点和见解。就怎样才可称为好老师,大家罗列出的标准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是,赋予教师太多的优秀品质,其结果非但没能将“好老师”的形象真正确立,反而让人产生虚无飘渺之感觉。李炳亭老师最近在文中指出,“当许多关于教育的问题争论不休时,我习惯的做法是回到最初,有时候重新从原点上反刍一下初始的想法,往往会让人有所醒悟。”受此启发,我便想到需要讨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时候,可否回到教师初登讲台的那一刻。
虽然工作至今已经超过二十载,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正式登台上课时的狼狈。为了确保自己的第一课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抑或是借此就能完全震住学生,所以我在备课过程中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以至于教案详细到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到下课时说的最后一句“同学们再见”,足足写了十多页纸,可真等到站上讲台的那一刹那,忽然面对教室里几十个学生,不仅头脑一片空白,而且翻书时手也在颤抖,至于整节课对学生说了什么,更是无从回忆。如果依今天的评课标准而言,我的第一节课拿到的绝对是不及格分数。幸运的是,在学校领导和身边同事帮助以及班级学生配合之下,今天的我已经成长为在当地小有虚名的教师,倘若按世俗的标准来作评判,还可以拿经手培养出的数个中考状元往自己脸上贴金。
我有自知之明,当然不敢狂妄地顶起好教师的名头,却由自身的成长经历联想到,非要整理出好教师的一整套规范性标准并广而告之,固然可以为普通教师提供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但最终入围者恐怕只能是人数寥寥,绝大多数教师则依然以普通身份继续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学生角度看问题,他们当然希望面对的都是霍懋征、李镇西、吴非等之类的名师,然而,能得此幸运者又能有几何?绝大多数学生终究还是受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有的学生则有可能直接面对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认为再平凡无名的教师,只要执著坚守于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纵然遇到困难也能“不放弃,不抛弃”,时刻让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感受你的进步,见证你的成熟,如此便可以称作是好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如是说,“热爱儿童,这不是在任何学校里,从任何的书本中所能学到的……教师的日常工作——每天跟儿童交往,则能够加深对人的爱和对人的信心。对教育活动的志趣,是在学校里、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依我的浅薄理解,其意在于明确告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必对初登讲台的手足无措感到自卑,也不必为工作中的无心失误而耿耿于怀,只要愿意和学生在一起,甚至还能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虚心地向他们学习,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坚定从教信念,培养师爱情怀、和谐师生关系以及提升能力水平,从最初的青涩走向未来的成熟,并以这种持续进步的良性成长,在工作中既教书又育人,纵然不能成名成家,也有资格被称为好教师。
提及成长,恐怕不仅局限于我们眼前的学生,教师同样也面临着专业化成长问题,最终能被冠以“教育家”头衔固然可喜可贺,但对于似我这样的一线普通教师而言,只要恪守教书育人之天职,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追求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实现由关注生存到关注情境,再到关注学生发展,终有一日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