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8 19:20:32
我们一行人在苹果园地铁站西集合,坐892公交车去桑峪村和灵水村浏览古村落。 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条沟壑相连,三沟之水相汇为一而得名。明朝后期,桑树茂密成林,郁郁葱葱,桑林包围全村,桑椹成熟时节,紫红的桑椹遍布村谷,食之不尽,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
灵水村相聚桑峪村三公里的距离,位于109国道五公里,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任务层出不穷,因此灵水村也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
前桑峪过街楼大约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上世纪30年代曾重修过。过街楼坐北朝南,建筑材料主要是当地产的毛石及灰砖,该楼高约8米,宽约11米,楼台周边有一圈女墙,正中石匾前书“紫芝”,背书“凝瑞”,楼台上面是三间有山墙无前后墙的亭廊,顶部加盖了琉璃瓦,像个穿粗布衣的人头顶个缎子礼帽。
峰林叠嶂,山峦环抱中的桑峪村是古老的,它形成村落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专家考证远在十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据考证桑峪村形成于秦汉交替之际,兴于汉代。当时属匈奴,汉末晋初属鲜卑慕容氏,元朝时期纳入中原政权,屯兵设官。相传由于连年战乱,当初张姓和杨姓表兄弟为躲避战乱至此,打败了占山为王的土匪兴建了桑峪村。现在桑峪村村民中张姓和杨姓居多。
桑峪村原有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如今官大门已不复存在,十二条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过街楼和保存较好的几条村巷仍能展现当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构的格局,诉说昔日的辉煌。
据资料记载1294年后桑榆村来过两个外国传教士,在几间民房里建立了北京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教堂扩建,耶稣圣心堂。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卫立煌的指挥部,教堂神父和教友曾经参与抗战,后被日军报复焚毁。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
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元统二年(1334),后桑峪出现了天主教堂。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 元朝(1334年)西方天主教以行医为名到桑峪传教,桑峪村教友多时达300人,“后桑峪天主教堂”坐落在民居中间,教堂是哥特式单钟楼建筑,现在教堂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1979年,两村合为一村,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
随着历史的变迁,桑峪村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部分古老民居建筑依然得以保存下来,以清代建筑居多。村落中古老的四合院、三合院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门楼、影壁更是让你目不暇接。砖雕、石雕、木雕的雕刻之精美,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徜徉在古老的村巷之中,让每一位造访者都感受到这一古老村落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离开桑峪村往灵水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