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头条首发,根据阿美家族成员故事改编,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转载注明出处,授权联系作者,抄袭死磕到底!
1982年,在母亲殷殷的两串泪痕中,挥挥手,咬咬牙,走出依依不舍的乡村。和一众姐妹来到深圳蛇口电子厂,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第一批打工妹。
吃住都在工厂,每天的生活主旋律,除了工作,就是学习。生活简单,但是快乐。每天都要加三四个小时的班,非常累,但是每个月可以挣100多元,足以改变家庭的命运。
每个月,当我把钱从邮局寄回家后,妈妈收到汇款的那一瞬间,我会成为他们的骄傲。随后,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南下深圳打工的行列。
那个时候,我们除了流水线工作以外,很多上进的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学英语的,也有学质量管理的,还有学财务会计的。
郑艳萍,第一批打工妹,当时就参加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的学习,1989年获得深圳大学本科文凭,多年后又取得硕士学位,现任蛇口工会女工部长。
周末郊游,我们会提上那个年代最威风的双卡录音机,听着里边的邓丽君的歌,吸引着无数人羡慕的眼光。
戴着蛤蟆镜,穿着牛仔裤,最流行的爆炸头,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和潮流。下班后,已成为记忆的单车成了工厂的一抹风景线。
上下班途中,我们谈天说地,快乐和单纯将疲劳驱赶得一干二净。
简陋的宿舍,每个爱美的女生也会在在镜子前臭美。
没有高档音响,装模作样模仿偶像明星,我们也可以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
在当年香港人居住的别墅区照一张相片留影,也成了炫耀的资本。
在没有游乐设施的海边,我们也感受到了深圳的包容和大海的宁静。
公园一隅,就是我们聚会的地方,花花草草倾听着我们的梦想。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大都市,从荒凉的工地变成了喧嚣的高楼大厦,见证了外资企业的兴衰和变迁,见证了姐妹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离家在外的心酸与眼泪。
30多年后,第一代打工妹,有些经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比如,陈小霞是罗浮山海鲜城董事长。投资餐饮行业的梁敏,当年凯达的五朵金花之一,后来取得法国国籍,如今回到深圳投资开办了5000平方米的西子湖畔大酒楼。还有任职招商银行宝安支行副行长的陈小薇,蛇口消息报的财务经理郑美娥。
当然,还有更多的打工妹甲,打工妹乙,打工妹丙,她们的人生际遇可能没有那么好,有些甚至还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举步维艰养家糊口。
不管如今境遇怎样,我们感激那个时代,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忘不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我们曾经的青春。
在深圳奋斗的年轻的你,30年后,当回望今天的你,你就是人生中最靓丽的那道风景线。
向第一代打工妹致敬,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