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佛歌》
梵音佛歌一曲,半缕清风绕山涧,
寄情山水间,我心何处归。
沉浸于佛乐中,
既可涤烦心,亦可虑忧愁。
随着佛乐,慢慢地行走其间,
一缕青烟,轻轻地划,
凝结成一朵飘荡的云朵,
在这丝丝缕缕的佛乐中。
品味着生活与生命的真谛,
如诉的二胡,迈着轻柔的妙步。
清雅的古筝,弹落的每一个音符,
宛如珠落玉盘让人心醉。
在这天籁般的佛乐中,
品花、鸟、鱼、虫之自然,
读山、水、日、月之亘古,
真正了悟这人生之境界。
多少风花,四季轮回,
多少雪月,似水流年。
百朝何时无憾梦,南国风霜摧红豆。
千古难言缘对错,长叹云卷渡日月。
佛乐中,心澄明的阖上眼眸,
感受着,心灵与自然的合一。
烙上沧海月明的美丽,
在佛乐的召唤中飞向我佛之境!
梵音佛歌不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曾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听梵音佛歌就会感觉一身的不自在。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不管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佛乐,对听者而言,都有自己的一种喜好,不过我对佛乐梵音,倒有一种独特的喜欢,如《一声佛号声声叹》,已及由筝演奏的佛乐《清净法身佛》等。总感觉这佛乐,虽然也与其它的音乐一样,悠悠扬扬,绵绵长长。但,在悠扬绵长中,会让人感觉到有一种静魂沁脾的力量。佛乐的旋律,都不是那么的激昂,但,就是这样如云似霭般的不经意间,却可以在瞬间摄人之魂魄。今天我用自己曾经颂唱的28首佛歌为背景,不妨试着听听,与佛友们一起分享交流。
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
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最古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因此,又多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经文的朗诵,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
在弘法的方法中,音乐的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是在宣传佛法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艺术特别是音乐、歌曲是属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流动人们的感情,使众人生起好感,引起共鸣。象丛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念佛声,佛教合唱团播出的赞佛声,歌咏声,庄严、肃穆、柔和、恬远,都能激发起人们佛教信仰的情绪。据史记载,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远近许多野蛮的人,皈依佛教。其实,佛教音乐就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在这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佛乐能够使我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自性的圆满。“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乐又能使我们当下清净,当下觉悟,当下喜悦,当下自在,能使芸芸众生通向智慧的彼岸,证得菩提——这就是“音乐禅”,妙音清心,诸佛菩萨度众生是对机说法,随缘度化,众生需要佛乐,喜好佛乐,佛菩萨乘愿而来,只要诚心念诵佛号、虔诚持咒,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就菩提,就能如诸佛菩萨一样,大彻大悟,脱离生死苦海,走向极乐。
在众多的弘化方法中,用音乐来教化众生,是最方便的,经文有时难以读懂,民族间的语言不能沟通,这就需要花大力气,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明文达义。佛乐的传播,就没有那么复杂,它不分国界、民族、年龄、男女,只要是用心的人,即使听不懂和尚的唱赞,也会从梵曲声声中有所感悟,达到唱者与听者心灵的感应,使听者心静如水,便会有“山含瑞气,水带恩光”之佳境,心花怒放,眼前一派大好,心情舒畅,这时周围的山也会为我们的存在呈现出吉祥之气,碧潭里的水也会为我们披被慈光恩泽。回归自然,便会“奉古佛慈尊”,这是佛乐的妙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试验,请来两位“心烦意乱”的人,一位让他听“流行音乐”,一位让他听“佛教音乐”,一段时间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时听音乐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心情。听“流行音乐”者,在激烈、刺激的音符组合的旋律中,会烦燥不安,加上原有的坏心情,人就变得疯狂起来,随后便会有一种失落感,更加痛苦不堪。听佛乐者则不然,刚才那种冲动、烦乱的心便会风平浪静,象沙漠中出现的绿洲,夕阳里呈现的彩霞,如炎热的夏日坐在清凉至极的井台上,遍体清爽,烦恼便会远离他。用佛乐来传播佛教思想,以歌唱弘扬佛法,就能教诲世人弃恶从善,就能抚籍众生心灵的悲苦,是人间之佛教。
佛教音乐有很大的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对佛乐宣传和普及不够,现佛乐已鲜为人知,众人对佛乐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因此,在佛乐的宣传、普及上,应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视,让这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重现一片生机。
在继承传统佛乐的同时,更多地是开拓现代佛乐,以适应现代人们的渴求,让佛乐更好地延续,脉脉相承,达到弘化的目的。
佛教音乐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从两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到三国佛乐从印度传入中国,乃至当今,永唱不衰。这对佛教的传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一句佛号可以唱上千年,成为绝唱,永不乏味。佛教信徒已遍布世界各地,这对佛乐的传播更为有利。
佛教音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佛乐清凉,风格纯朴,利于听者身心健康。佛乐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启迪智慧,给人觉悟。《法华》云:“或以欢喜心,歌唱颂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佛教音乐给众生带来的成就,具有禅味,佛乐就是“音乐禅”!
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的传播是以音乐为一种媒介手段,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符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佛教声乐可分为梵呗、偈、礼忏歌曲、诵经音乐等。
第一种是梵呗。指一切梵音歌唱,主要有赞、祝延等。其中赞用于赞颂佛、法、僧三宝,体载分大赞、小赞。大赞有八句和十句之分,小赞只有一种体载的曲调,叫“六句赞”。而祝延(“祝延”本为吉庆辞语,意思是消灾吉祥、祝福延寿,后来以此命为梵呗名称)仅有四首词曲,世称“四大祝延”,即《唵嘛呢叭咪吽》、《唵捺摩巴葛瓦帝》、《唵阿穆伽》、《皇帝万岁万万岁》。
第二种是偈。一般四句或八句(也有更多句数的),每句字数相等。有四、五、六、七、八、九言,常用偈的言数一般为四、五、六、七言,类似我国古体诗。偈是佛事中重要的唱诵体载,其作用是对前面唱念内容的进一步阐发、补充和总结。按题材分有赞佛偈、发愿偈、警众偈、回向偈等。
第三种是礼忏唱诵,即礼拜忏悔中的,主要用于圣诞祝仪、课诵普佛、忏法等佛事,最常见的有:《拜愿》和《三皈依》。
最后是诵经:指唱诵经文、密咒的曲调。其中密咒有《华严字母》、《普庵咒》和《音乐咒》等。
对于我而言,与其他僧众不同的地方,我以歌声颂法,佛乐无疑充满无比的魅力。这种魅力主要来自于佛教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和依靠。
我在凡尘中尘缘了尽,出家修行,皈依佛门。通过我在红尘中学到的才艺,将许多佛教典故用我的歌声向佛友们传播!
我以歌声颂法,也算是我与佛结缘的另一种方式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佛的缘分会越来越深厚。
因为与佛有缘,以歌声颂法自然会带给自己和听者一种别样的感受。佛歌悦耳动听。有的空灵,有的干净,有的悠扬,有的抒情,有的活泼,有的优美,每一首音乐内涵深厚,听着实在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佛歌的魅力当然不仅仅于此。颂唱佛歌,我时常会感到内心特别的宁静、祥和,心灵被涤荡,灵魂被净化,那一刻,曾经凡尘中的烦恼、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似乎早已经远离了我,感觉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间真美好,真令人幸福,这种美妙而神奇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颂唱佛歌,更令我的精神找到了永久的栖息地和依靠,佛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美的、舒适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撑。词曲家每一首精心为我创作的佛歌,似乎都是我消灾祈福的心灵依托,这些佛歌不仅仅感染了我,净化了我,也会令我增福不断。
我尤其喜欢颂唱经典佛教哲理的佛歌。佛的世界是干净祥和、无痛无灾的世界,是没有一丝污秽的纯洁美丽世界。梵音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纯洁和干净,佛歌与佛的世界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其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力和心灵穿透力无以言表。那种纯洁,那种美好,恐怕在人世是找不到的。
颂唱佛歌时,常会将自己带入一片没有纷争,没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污秽,没有丑恶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心中盼望已久的净土。我将因着颂唱梵音让这片净土常驻心间。我将因着佛歌弘扬佛教文化,终身在寺庙修身修性,不断精进。就如我每天颂唱佛歌时,在佛乐缭绕,香烟漫舞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似乎与佛主之间有一种必然的灵犀,这种说不清的灵犀,其表现形式就是心静。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这样说:深山藏古刹,道观伴溪流,蓝天映红墙,白云掩飞檐,晨钟暮鼓笑红尘,青灯黄卷淡人生。
其实庙宇,不是什么世外桃园,更不可能是什么仙居的蓬莱。只是,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酒醉金迷的凡夫俗子而言,它的清幽与宁静,确实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氛围。梵音佛歌如云随风飘,钟磬如歌让人醉,木鱼声声,诉说着心扉的轨迹。经声朗朗,参悟着人性的归依。
不论菩萨罗汉的法相如何庄严,不管过海神仙的法力怎样无边,但,说到底总还是泥雕金绘。高高的莲花宝座,难道真的就是洞穿百世的智者端坐?朵朵的飘飞祥云,难道来的真的会是普度众生的使者?
看着那些虔诚跪下的众生,他们为什么会怀着忐忑,为什么心中会揣着惶恐。谁都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渡过,他们却为什么总想着,让佛祖为他们达到求财财到、求官官升、求缘成偶、求难免灾,这样心想事成的理想境界呢?
其实细细想来,红尘之事,虽然繁杂无序,但,也不外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出那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也就是那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只要能本着平平淡淡总是真,忙忙碌碌都是情,其它的还需要求什么呢?
向佛祈求保佑,祷告平安,这是人的一种信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祝福,这本就是无可厚非。在千百年的轮回中,这种信仰,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能被不断地传承下来,自有它的价值与道理。也许这种价值,就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一种心的信赖,这种道理,就是因为世事里找不到一处心灵的倾诉。
不管是在大殿上拜佛敬香的信众,还是在静室里聆听梵音佛歌的闲人,总想从中能悟出一些“禅意”来。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看,你就会发现“禅”字,如果将其左右结构分开来读,就能直接读出“简单的心”。
拥有简单的心,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要真正的高人,才会具有不被现实所分裂的心智,他总是以全然的心态,来面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他不会带任何的批评眼光,去看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心中一出现批评的心绪,就会立马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就会很快地迷乱人的心智。面对现实,顺其自然是他们的根本法则。
大千世界苦乐同行,祸福相叠。机敏无过。虽此生行的是弯弯山道,心无愧却大可悠然坦荡。
风波亭上瞬间气绝,与千年的墓前长跪,谁又能说的清这得与失?
修不为智,反成愚钝,求佛何为?智也苦,愚也苦,修也苦,俗也苦,千古都言苦海无边。苦字相随,心必沉重,行也艰难,悟也艰难,自寻其乐回头是岸。其实,人生就像是一个苦瓜,即使在水中浸泡,在佛殿中供养,放入口中,苦味依然不减,这是人生苦的本质;人生也像是一杯白开水,放入蜂蜜就是甜的,放入盐就是咸的。其实,人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无边;心是甜的,人生处处都是曼妙风景。
梵音佛歌回旋,知音者心受,缭绕香烟,心诚者心安。莫拜,留存一种希望,聆听,寻求一种解脱。梵音佛歌的雅韵,犹如一股山中的清泉,滋泽躁动的情绪;宛若一缕明晰的阳光,敞亮阴霾的心灵。倾听佛歌,并非有耳即可,若是无心,便是入了耳也涤荡不了内心的尘埃。红尘中的世俗之人,总是太多的私心杂念,时时萦绕纠缠着人心,让你企盼,让你忧伤,让你牵挂。只有在禅的淡泊和宁静中,你才能做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感受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的生活境界和心灵境界。因为只有淡泊,只有宁静,才能对人生作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的品味,而真正的淡泊宁静非一时三刻便可修得,需要慢慢地修炼才是。梵音佛歌,琴音会帮你轻轻梳理三千烦恼丝,还你一个洁净的世界。
佛教音乐从古至今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许多流派,佛法东传到中国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来,古印度的佛教音乐是传统而神秘的,中国佛教音乐指“梵呗”,也是非常神秘而传统的,在大众人们的心中佛教音乐就是“和尚念经”,是的,事实也是如此,传统梵呗中包含着深刻的佛理和人生的真谛,都是由梵文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佛教已经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文化,更是世界佛教徒寻根问祖的地方。
佛乐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名词,普遍特指现代流行佛乐,生活化、通俗化的向人们展示佛教的人生感悟原理,用歌声传递爱心,用佛乐传递智慧。博客中播放的都是现代流行佛乐的部分代表作品,通过一年的博客推广,许多朋友因此喜欢上了现代佛乐,更通佛乐了解了佛理,明白了人生,净化了心灵。
纵观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在传统的开光、法事活动之外的活动就是“佛教音乐会”,各大寺院也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佛乐团体,分别是“佛教音乐艺术团”、“佛教梵呗团”等等,成员大部分是由僧人和在家信徒组成,专业的音乐人士很少。中国佛乐演艺之路从2004年湖南南岳衡山佛教音乐演唱会开始,至今的时间里,从事佛乐创作、演唱的僧人、歌手相继涌出,这标志着佛乐的演艺之路正式开始。
有的人说,和尚、尼姑为何不念经来唱佛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五大宗教并存的社会,佛教在社会人们心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每个人都知道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悲咒等佛号和佛乐的名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作为宗教音乐中的佛乐,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魅力在哪里呢?佛乐虽然不是主流音乐,但是确被主流人士默默认可,被社会大众互相传颂,流传甚广。这一点充分表现佛乐的魅力所在,佛乐不单单能净化人心,更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同时让身边的氛围变得和谐,这也是佛乐的意义所在。佛乐的宗旨就是引领众生,走向人生的光明大道,觉悟人生。
这些年来,海内外佛教团体成立了佛乐团、歌咏队、音像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佛教盒带、CD、VCD等音像制品,这是一个很好地现象,背负着延续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佛乐,在当今盛世,借现代科技手段,敲起钟磬、唱着古老的旋律。但是最近几年,在传播佛教音乐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研究佛乐的专家学者少而甚少,更不用说在晨钟暮鼓中生活的僧人们对佛乐置若罔闻了。没有一支专业的佛乐队伍,专门从事佛教音乐的研究、传播。这就出现了想学佛乐者而无处学的尴尬局面。
其二,佛乐的研究和出版发行不系统,层次不齐,较为零乱,方向不明。有的音像公司和经营者追求公司或个人利益,偷版、盗版,不劳而获,制作出版的佛乐制品质量低下,影响佛门的声誉,广大购买者及信众极为不满。其三,佛教音乐的制作、配器粗制滥造,是“雅而不雅”,“俗而不俗”,让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难尽人意。佛教音乐是“雅”而不“俗”。其四,重视不够。现全国佛教院校除中国佛学院曾开设过佛乐课程,其它佛教院校几乎没有。其五,现代的佛乐制品出现两种情况①是纯传统;②是纯现代。前者是完全保持佛乐的本来面目,以寺院庙堂传统的音乐为主,这类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会人士不接受。后者是佛教界人士难以接受,现代人接受。传统的要继承,这是文化的延续;现代的去创新,这是佛法的圆融,是对机说法,是随缘度化众生。在保持传统音乐成份上,也要适应当今人们的需要,“传统”与“现代”两者结合。这有利于佛教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佛乐的普及与推广不应只在寺院,让佛教音乐走向社会,要社会了解佛乐,真正达到慈悲济世,利乐众生之目的。
让我们以一颗清净之心共享音乐禅悦的风味,菩提智慧的清凉、清音之美。相信在不久的时间里,佛教的佛乐演艺之路就会走入一个正规的阶段,再现唐朝佛乐兴盛时期的盛况,用最科学、最现代、最通俗、最快捷等方式方法,传播、推广、创作、演唱微妙而动听的天籁妙音,开启新世纪、新佛教、新佛乐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