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曹、竺杀雍”案的论证与论辩
(一)“曹、竺杀雍”案的论证过程
历史学家们认为:“雍正皇帝的死因,是个历史之谜。”[1]“追究世宗的死因,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2]
关于曹雪芹毒杀雍正帝一案,霍国玲首次提出是在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楼梦讨论会上。在这次讨论会上,霍国玲提供了论文《反照风月宝鉴——试论〈红楼梦〉的主线》。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小说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虚假的故事,其背面“隐”有“真事”,是作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而记录下来的亲身经历。在该论文的后面附有一文:《〈红楼梦〉中隐入了何人何事》。文中写道:
雍正十三年秋,竺香玉、曹天祐(曹雪芹)二人设计用丹砂毒死了雍正(详见《贾敬探源》一文)。雍正死时年58岁,香玉20岁。
由于《贾敬探源》一文尚未公开发表,为使与会代表能够理解其内容,也同时提交给了大会。
后来,上述三篇文章均收入了1989年出版的《红楼解梦》(初版)。在这一版还首次刊出了《薛蟠浅析》一文,此文也涉及雍正的问题。
1995年以后开始出版“解梦”系列论丛。第一集收入《反照风月宝鉴》和《〈红楼梦〉中隐入了何人何事》两篇。第三集除收入《贾敬探源》和《薛蟠浅析》两文外,还刊出《曹雪芹把乾隆皇帝钉上了篡改历史的耻辱柱》一文,此文亦有涉及雍正暴亡的内容。
此后,《红楼解梦》作者对于“曹雪芹毒杀雍正帝”这一论题又进行了深入考证,将文章集中刊于《红楼解梦》第四集(于2002年1月出版)中。在这一集涉及雍正暴亡之文共有6篇,包括:《揭开雍正暴亡之谜》;《一首嘲讽雍正的诗词——〈好了歌>》;《曹雪芹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理想》;《乾隆皇帝的非法继位考论》;《乾隆篡位后,曹雪芹曾组织反清武装》;《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性》。从而使曹雪芹毒杀雍正的论题趋于完善,并从各种角度得到验证。关于如何对此问题进行验证的,在《红楼解梦》第四集“前言”中作了说明。
对于曹雪芹毒杀雍正帝的这个论题,过去所写的都是一篇篇论文。本书主要目的是将以前的论述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论证,使这个问题的论述更加完善。
自1986年开始论证“曹雪芹、竺香玉毒杀雍正帝”算起,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笔者对此问题的论证愈来愈详尽,也愈来愈全面、系统、深入。而否定者从一开始便停留在谩骂、诽谤上,在长达20年的过程中,竟然没有拿出哪怕一篇像样的否定“曹、竺杀雍”的论文,甚是可怜!因而,我们仍坚持如下的结论:
雍正帝的暴亡,实是以含有剧毒的毒丹被人谋害。对于此事,乾隆皇帝继位后,没有进行追查,因而,历史上成为谜案,历史传说也颇多。然而,曹雪芹将此事的原委隐记在了《红楼梦》中,详细隐记了毒杀雍正的全过程:此毒丹系由他本人制作,由柳蕙兰派人交给身为皇后的竺香玉,再由竺香玉将原雍正帝经常食用的“既济丹”予以调换,致使雍正帝误吞此毒丹而丧命。
(二)若连书都没有阅读,能随意将其否定吗?
“解梦”学说是一整套十分完整的学说,至《红楼解梦》第八集再加上编外集,其论述所涉及的问题达72个,文章(除个别文章外,其他都是论文)88篇。
“解梦”学说,有着与以往红学各学派不同的研究对象(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和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对《红楼梦》的基本认识(是奇书、谜书);分有“纲”(该书有正、反两面)和“目”;在“目”中,又可分红学、曹学、红学理论、红学简史,涉及到版本学、脂学、探佚学,以及归不到现有任何“学”的对竺香玉的考证(或可称“竺学”)等。曹学(包括“竺学”),一般是指历史考证,而按照“解梦”理论,又将这些考证分为内证(从《红楼梦》内部挖掘背后之隐)和外证(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其结论,正是在上述整个学说基础上论证的结果,集中地体现在《红楼解梦》第一集《〈红楼梦〉中隐入了何人何事——反照“风月宝鉴”时所看到的影像》一文中(后来随着论证的深入,在局部问题上又有所修正)。
《红楼解梦》作者建立如此庞大的红学体系,难免其中有不妥之处,正派的学者,当看到其中某个或某些结论的论证有误,或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一般都会根据“双百”方针提出商榷、讨论和辩论。但是某些红学家、个别历史学家却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整个学说予以全盘否定。其中所抓住的“一点”并非依据《红楼解梦》的论证及考证,而是完全由自己杜撰出来的,下面我们仅剖析几段言论:
1
“(读《红楼解梦》)仿佛是在读武侠小说,其品位则又在鸳鸯蝴蝶派作品与黑幕大观之间……。”
这话真让人莫名其妙!“解梦”系列论丛是一部部论文集,在已出版的约九十篇文章中,除一篇记叙文(《〈红楼梦〉中隐入了何人何事》)外,均属于论文,而这篇记叙文并非孤立之作,而是那约九十篇论文的结论,是那些论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一般论文的不同点仅仅在于:为了使读者从一开始就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便将这个结论提前放在第一集中刊出了。这位学者竟然把论文集与“武侠小说”等同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究竟是他从来也分不清什么叫论文,什么叫“武侠小说”,还是根本没有看到过“解梦”系列论丛,只是随口乱说罢了?
2
“据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
“据传”,意凭借传说、传言。这位学者说这话时,已到了2004年。“解梦”系列论丛已出版到第五集。集中论述曹、竺毒杀雍正帝的文章收入在第四集中。该集是2002年元月出版的,这位学者讲此话时,为什么不看一看“解梦”的论述,而仅仅凭借几句传言,便在电视台反复讲曹、竺杀雍正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而且还出版成册,广泛发行?为什么对于学术研究采取如此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3
“(《红楼解梦》)认为写了曹天祐(曹雪芹)与表妹竺香玉(林黛玉原型)的合离欢悲,竺香玉被迫入宫为雍正(胤禛)妃。……”
这位红学家竟然不知道曹雪芹与竺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按照《红楼解梦》的考论,竺香玉原是曹雪芹的丫环,而到了这位红学家那里,却便变成了“表妹”。再有,《红楼解梦》中什么地方写到过:竺香玉进宫后曾做过雍正的“妃”?这位红学家依据上述“材料”,对《红楼解梦》给予了彻底否定,而这些“材料”却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
4
“前几年,霍国玲的‘解密红楼梦’(原话即如此——紫军注)也影响很大,她说《红楼梦》讲的就是曹雪芹和他的情人联合把雍正给杀了。”
“最早的新索隐派是写《红楼解梦》的霍国林(原文如此——紫军注),他(原文如此——紫军注)认为曹雪芹的情人被雍正占为妃子(原文如此——紫军注)后和曹合谋杀死了雍正……。”
红学家们上面这两段话,都是2005年底发表的。《红楼解梦》的初版是在1989年,到2005年已有16年了;自1995年底、1996年初开始的对《红楼解梦》进行围剿,至2005年也已10年之久。这些红学家对于《红楼解梦》及其作者曾进行一次次地围剿、直至封杀,在长达10年之后,竟然还不清楚《红楼解梦》的作者是“霍国林”,还是“霍国玲”?霍国玲所写的书是《红楼解梦》,还是《解密红楼梦》?曹雪芹的情人是做了“妃子”,还是先做“皇贵妃”,后做“皇后”?——如此做法实在使人莫名其妙!其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面对上述《红楼解梦》遭到围剿和封杀的种种借口,我们不禁要问:学术能这样搞吗?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任何事物都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于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更应如此。但是某些红学家、个别历史学家,却对其给予全盘否定,而进行全盘否定的依据,竟然是似是而非的猜测!早在《红楼解梦》第二集“前言”中笔者就提出“在批评与否定该书之前,先找来该书浏览一遍”的奉劝,现且摘录一段毛泽东的名言,读一读或有裨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i]
(三)以“红楼无隐”的观点否定得了“曹、竺杀雍”吗?
关于“曹、竺杀雍”事,是《红楼解梦》作者通过研究《红楼梦》的正文和脂砚斋批语论证出来的。
第十三回回前诗云:“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
这两句诗是什么含义呢?
两句的意思是:有件久藏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机密大事,作者竟然在如梦如幻的《红楼梦》书中透露出来,令读者惊讶不已。
现在我们要问:究竟作者在《红楼梦》一书中透露了哪件十分机密的、令读者惊讶不已的、历史上的大事呢?
我们再看第十二回的一句回前诗:“有朝敲破蒙头瓮(甕)。”
此句何意?二百年来红学的论文和书籍已成千上万,但是任何文章和论著中都没有对此作出过明确的解释。
其实,只要了解了字义,此句诗并不难理解。“有朝”,即有一天。“蒙头甕”就是蒙住“甕”之头的那个字,即“雍”字。敲破:毁掉,治死之意。因此说“有朝敲破蒙头瓮”意为:有一天治死了那个称作“雍”(即雍正)的人。对于这句诗,如果不理解为“杀死雍正”,该如何解释?
第六十八回,借王熙凤之口说道:
俗语说:“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将这句俗语与“有朝敲破蒙头瓮(甕)”联系起来看,所谓“敢把皇帝拉下马”,不就是杀死皇帝吗?——杀死哪个皇帝?不是雍正帝是谁呢?
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第一回的一段话:
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
在“半生潦倒之罪”处,蒙府本有侧批曰:
明告看者。
这是很使人不解的。请看!“半生潦倒”如何成为“罪”呢?而且还要将这种“罪”“明告看者”。下面接着写道“我之罪固不免”。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有“罪”?有什么“罪”?当读者与前面两首诗结合起来看时,便会明了:原来他就是那个“敲破蒙头瓮”的人,也就是参与“把皇帝拉下马”的人。
综合上述两首诗和一段话的隐意,我们可以隐约了解到:《红楼梦》作者正是那个敲破“雍”之头的人——即杀雍者。这也就是“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中的“惊人”之处!这件事,在一般人眼里,自然是犯了“弑君之罪”。
笔者上面不过是举几个例子,为了说明《红楼解梦》作者“曹、竺杀雍”的论断,是一步一步地论出来的,而不是像围剿者所诽谤的那样——“猜”出来的。这种“论”,贯穿了《红楼解梦》所有有关的论文,当然,也贯穿了整套论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围剿者是如何对待《红楼解梦》作者“曹、竺杀雍”论断的。
“曹、竺杀雍”的论断既是“论”出来的,作为学者如果有不同看法,便应当按照“双百”方针,对论的内容提出具体看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位学者能够这样做!《解梦》作者所遭到的是围剿。围剿者只有一种论调——毫无道理地全盘否定。
否定的办法竟然采取的是“文革”时期所惯用的手段——“扣帽子,打棍子”!
扣什么帽子?——“索隐派”。
本来,《红楼梦》中既然有隐,当然可以索,索隐派也本是红学中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但是红学界领导人却对“索隐”及“索隐派”全盘否定,甚至以130位专家、学者的名义发表了《红楼梦》不是“史书”,不是“谜电码”的“共识”,以致使人们将“索隐”视为“顶风臭八百里”[3]。只要他们给谁扣上“索隐派”的帽子,就等于给予了全盘否定,也就相当于把他打倒了。甚至郭豫适先生连续写两篇文章《索隐派红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经验教训——评近半个世纪海内外索隐派红学》[4]和《主观猜测,还是科学考证?――评“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5],在将索隐派全盘否定的同时,也将《红楼解梦》作者的研究方法硬说成“索隐”,将“解梦派”硬说成“索隐派”,以用如此之“棍”,把“解梦派”打出学术界。 然而,这种做法的基础——《红楼梦》不是“史书”,没有“隐事”的看法,既不符合中国古典文学“文史合一”的基本理论,更违背了《红楼梦》具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的基本特点,因而从根本上看就是错误的。
(四)依靠编造“历史”能够否定得了“曹、竺杀雍”吗?
由于《红楼梦》的基本特点是:正面看是小说,反面看是历史,因而研究《红楼梦》就不仅仅是古典文学研究人员、特别是红学家们的工作,而且也应纳入清史专家们的研究范围。果然,在围剿“解梦”的队伍中,真的出现了几位清史专家。既然身为历史专家,我们当然就期待他们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但是事实是:这种期待变成了失望——他们竟然在伪造史实。
有位历史学家说:
事实上(雍正)驾崩后即紧急调查。第三日驱逐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出宫,便是其中的一种处置。说明了非服丹药致死,否则张、王等不可能轻易释放。[6]
乾隆为父皇的驾崩果真做过“紧急调查”吗?既然正在做“紧急调查”,为什么还要放走道士?
稍有清史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这是伪造的史料。
查史料,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日,圆明园进了200斤牛舌头黑铅,除此之外,在此前长达4年多的时间中,曾先后157次向圆明园运送煤炭、器皿及一些原料如矿银等。从未发现运送过黑铅、硫磺、汞、砷等有毒矿物。
然而《清宫秘档》[7]中竟然将仅有一次购进黑铅说成曾长期往圆明园运进“……黑铅、硫磺等矿产品”。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
根据清史档案,从雍正召请道士炼丹,向内外大臣赏丹,以及他自己说吃丹等情况看,他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8]
然而史实却是:雍正皇帝自元年以后就再未生育过皇子、皇女,自从八年大病一场,开始吞食丹药后,身体便逐渐健壮起来,并于十一年生下皇子弘曕。难道这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的结果吗?
丹砂,即“辰砂”,俗称“朱砂”。古代道家炼药多用朱砂,后因以称依方精制的药物, 一般为颗粒状或粉末状. 如: 丸散膏丹, 灵丹妙药。丹药并没有固定的配料,因而其中有的含有有毒物质,有的并不含有毒物质。即使那些含有有毒物质的丹砂,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微量的,可使人慢性中毒,也有的含有量极大,可使人食后很快丧命。任何人根据历史档案得出的结论,都只能是:雍正平时所食用的是有益无害之丹,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所食之丹是含有剧毒的,是中毒而死。怎么能够对于如此明明白白的结论,肆意加以歪曲,将含有剧毒之丹说成“微毒”,将雍正暴亡的史料,说成由于“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慢性中毒呢?
还有的历史学家,在参与围剿“解梦”,大谈“解梦”是“无稽之谈”之时,却又声称自己对“解梦”的了解完全是“据传”,表现出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失去了一位学者起码的严肃认真的学风。
由于《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史书”,因而我们期待清史专家能够加入研究《红楼梦》背面历史的行列,并且向人们提供真实的史料。
(五)《红楼梦》的背面是“隐史”,其真实性胜于所谓“正史”
有读者说:“就算是曹雪芹将自己与竺香玉合作毒杀雍正帝的情况隐记在了书中,而且你们的论证也无懈可击,完全正确,但这仅仅是曹雪芹自己说的,以现代法律观点看,仅以犯罪嫌疑人的自供,而没有其他旁证,并不能定案。”
这位先生把曹雪芹的隐史看成“犯罪嫌疑人”的自供,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记的是真实的历史,其“曹、竺杀雍”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与公安人员侦破杀人案不同。公安人员侦破杀人案,首先依据的是物证和人证,犯人的自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说明两者的不同,我们就以“曹、竺杀雍”案,分别作个分析。
雍正突然暴亡,按清义《雍乾嘉三帝事记》[9]载:
雍正十三年秋皇上暴病。鄂尔泰飞马及鞍,疾走入内。御榻数人,皇后至,面泪容。鄂揭开御帐瞧,“哟”声出。庄、果二亲王亦到。近瞩御容,都吓了一跳。庄王道:“把帐放下,图后事。”面请皇后安,后咽道:“好端端人,为什么立刻暴亡?”
张廷玉在自己的《年谱》中也记载道:
二十二日漏二鼓,方就寝,忽闻宣召甚急,疾起整衣,趋至圆明园,内侍三四辈侍于园之西南门,引至寝宫,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10]
两种史料所记载的所谓“近瞩御容,都吓了一跳”,“惊骇欲绝”。都是说明雍正是暴亡,并非正常死亡。
既是非正常死亡,按一般情况,乾隆就应对其死因追查才是。既然乾隆第三天就放了道士,并警告道士们“捏称在大行皇帝前一言一行”,“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11]说明他们知道此事与道士有关联。但是乾隆却并未追查,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对乾隆这个篡位的皇帝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去追查父皇的死因,而是巩固刚刚篡夺的皇权;二是保住父皇的名声,不致因此使人们认为雍正实属老朽昏庸,才食丹中毒而亡。总之,乾隆并未追查雍正的死因,从而使此案成为清代的一大疑案。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乾隆进行追查,该怎样做呢?他必定首先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200斤黑铅入手,追查是谁批准进的?谁使用了?二是从道士入手,查询是谁使用那批黑铅炼的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查所炼之丹的流向,通过怎样的渠道到达雍正手里的。如果最后发现这与曹雪芹、竺香玉有关,再让他们交待出口供。很明显,在定案中,起决定因素的并不是这种口供。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乾隆皇帝并没有追究父皇的死因。
乾隆皇帝既没有追究父皇雍正帝的死因,正史中便对此作了回避。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人们对雍正死因的猜测。这便是吕四娘刺杀雍正帝等一系列有关雍正之死传说形成与传播的根本原因。这诸多的说法,也可包括曹雪芹隐入《红楼梦》中的“曹、竺杀雍”之说。《红楼梦》中的隐记与其他各种说法的不同之处,只是由于乾隆命程、高将《红楼梦》作了阉割与篡改,使得人们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不了解书中所隐记的内容,而使之被长期淹没。直到现在才由《红楼解梦》作者揭露出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记的历史,是十分真实可靠的。就以“曹、竺杀雍”来说,书中真实地隐记了:曹雪芹有毒杀雍正的动机;有毒杀雍正帝后,由他做“公”,辅佐弘曕登基的一系列施政纲领;曹雪芹说服已做了皇后的竺香玉与他合作;曹雪芹具备学习与炼制毒丹的条件;在他炼制毒丹后,有一条与竺香玉皇后的联络渠道,以便将毒丹送交到她的手中;杀雍成功后,他们无比喜悦地庆祝成功;然而,皇权被乾隆篡夺;有幸的是乾隆放掉了道士,没有追查雍正的死因。……所隐记的这一切都合情合理,而且都能与有关的史料相吻合。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曹雪芹的记载,全面、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毒杀雍正帝的实况。
所谓“正史”是指统治者所豢养的史官们所记之史。这种历史或明或暗地代表了统治者的立场和利益,更何况清代的一些统治者,特别是乾隆皇帝还利用编撰《四库全书》之机,对历史作了删削与篡改,有意识地掩盖了一些历史真相。而《红楼梦》与此不同,曹雪芹记史的态度十分严肃,做法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对于所记之人、之事,并“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影响真实历史的记述,而“失其真传”。曹公的这种记史态度与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任何统治者所无法相比的。
凡民间所记之史均称作“野史”,《红楼梦》的隐史也应归属其列,但是它又与其他野史有根本的不同。正如脂砚斋所说的“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为什么脂砚斋说“凡野史俱可毁”呢?这是由于“野史”作者或因缺乏史料,或只为了流传得更加广泛,往往捕风捉影、主观猜测的成份较多,因而所记之事并不可靠,即使全部毁掉也不可惜。《红楼梦》则不同,它背后所记之史,都是千真万确,实实在在的,都是极可靠的史料。也正是这个原因,乾隆皇帝对《红楼梦》(指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十分害怕,曾下令禁毁,禁毁不成便下令将其阉割与篡改。因而,《红楼梦》背后所记之史,是一种比正史可靠得多的历史,其中当然也包括“曹、竺杀雍”之事,记载得十分真实。
《红楼梦》书中所记载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作出验证。正因为如此,我们曾通过历史上遗留的蛛丝马迹,验证出被乾隆删削的竺香玉皇后实有其人;同样也可对曹雪芹所隐之史,包括“曹、竺杀雍”事件作出验证。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验证:
1、通过史料验证;
2、通过《红楼梦》背后的隐记进行验证;
3、以当前红学中的相关疑点进行验证。在《红楼解梦》第四集“前言”中,在这些方面都曾作过验证,证明“曹、竺杀雍”确实是真实可信的。
[1] 闫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第112页,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2]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第29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3] 见陈景河:《“雪芹谋杀雍正帝”及霍氏“红学”索隐》一文,转自《红楼解梦》第三集,第662—663页。
[4] 该文载于《齐鲁学刊》1999年第三期。
[5] 该文载于《文汇报》1999年10月。
[6] 见《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四集第118页。
[7] 《清宫秘档》系由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出版,联合摄制单位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
[8] 见《清宫秘档》有关部分。
[9] 此书为手抄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收藏。
[10]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卷三》,载于《张廷玉年谱》第53页,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11] 《清高宗实录》卷1,雍正十三年八月辛卯条。
[i]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749页。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其所有。我们注重分享,欢迎原创。
投稿请发邮箱:741743878@qq.com
我们的公众号:
公众号:caogenshuohonglou
解析四大家族的衰败;殇情宝黛爱情的悲剧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群主微信号: lxa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