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人才
——遵义师范学院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
院发 [2005]1号
2001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四年来学院的各项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师范学院,今后究竟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在目前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办什么类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怎样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弄清这些根本问题,我们才能在迎接省学位办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 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建设合格师院,培养合格人才,才能在目前生存危机状态中谋划学院今后更大的发展。
一.准确、深刻地认识我院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
1.定位
确定一个学校定位的根据有三条: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自身条件;三是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服务面向。首先,我院地处西部经济和教育明显滞后急需发展地区,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山区县乡一级需要大量本科高初中教师和各种专门人才,能否培养出适应其需要的本科人才,关系到我院能否占据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二,与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样,我院有几十年办师范教育的传统,升本成功膨胀了急欲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冲动,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相比之下我院的基础更差、底子更薄、欠账更多,目前尚正处在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从专科向本科过渡中。因此,不能盲目地贪大、求全、攀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使在软硬件上建设成了合格本科师院,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学校类型选择上,也只能定格在教学型类型上;第三,由于学院不仅地处西部、新建本科,而且是以师范为主、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因而学院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主要是在基层做实际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综上所述,学院近期的总体目标是发挥几十年办师范的优势,尽快建成合格本科师院,中长期目标是成为在西部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大学。鉴于此,我院的定位是:“扬自身师范教育之长,眼光向下、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非师范教育,成为合格的在西部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大学。”
2.人才培养规格
国家对高校的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教育部据此提出三条基本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标准。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这三条是对不同类型大学本科生共同的基本要求。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是必须达到这三条要求,否则培养的学生就不合格;二是我们与其它高校的差距就在第二条要求达到的程度上,它既是我们缩短差距,提升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立足自己实际,在加大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创造自己特色的所在,即侧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层具体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三是对第一、三条,作为面向基层的地方本科师院,不但必须达到基本要求,还要求学生具有扎根西部、建设西部、服务基层的意志境界和奉献精神,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准备和身体素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概而言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对国家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落实就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3.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地方性教学型本科大学不能与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质量标准等量齐观,准确认识我院质量标准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尽快、尽可能改善并提高这三个因素固然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不能不正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这三方面我院仍将难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的现实。因此,如何不断改善这三个因素,在国内众多的、不同类型大学中,探索地方性本科师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使我院的本科文凭因其独特的内涵同等地受到社会的欢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以培养的人才是否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是否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否受基层单位欢迎作为衡量我院教学质量的标准。
(2)深刻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以“应用型”突出我院的质量特色。在落实厚基础、宽知识、重能力、高素质的质量要求中,把注重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实践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不仅以知识传授的水平、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同时也以是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是否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传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二.建立动态的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质量的保障体制
1.树立为基层服务、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质量观。拓展实习基地内涵,将实习基地建成市场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信息反馈场所,根据社会需求增减特色课程,真正把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落到实处,占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以必修课体现国家对本科生质量的普遍性要求,以选修课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各专业自身优势、落实因材施教、以“合格 +特长”、主辅修制教学计划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3.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立强有力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保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加强领导,从宏观上调控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以院长为组长的各系和有关处主要领导参加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每年在实习后一周、新生进校后一周内定期召开全校性教学质量研讨会,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动态,了解学生质量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全面负责学生从进校到毕业、毕业后的质量跟踪问题,将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真正把教学中心位置落到实处。
(2)注重过程管理,从微观上控制教学质量。坚持和完善分管副院长负责、每两周一次的教学工作会制度,检查各系教学工作进度状况,布置教学任务,交流教学管理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培养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目标落实到教学工作每一个环节。
(3)坚持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于课堂教学的细微处掌握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是否重视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否重视专业知识教学与基础教育现状相联系,纳入评估指标。通过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准确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其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职的主要依据,对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此项工作,加强每一位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和措施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
(4)建立目标责任考核的激励机制,调动系、教研室、教师的积极性。实行系主任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负责制,由学院制定系一级教学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将是否研究、执行、落实、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需要人才问题纳入考核指标。由学院考核办和职能部门平时搜集资料,每学期考核一次,并以三个等级发放课时津贴,将系领导、教师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调动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全方位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围绕“留得住、下得去”品格要求,完善和加强应用型人才政治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树立扎根西部、建设西部、服务基层的思想。
(1)成才先需立本,对青年大学生深入进行四方面的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全员育人:牢固树立学院就是一个育人集体的观念,使每一位教职工明确我院培养人才的政治素质要求,以自身扎根西部、建设老区、为人师表的精神感染学生。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干部职工思想教育,使全院教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途径和方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专业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育人措施与办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体现服务育人精神,提高职工素质,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
(3)全方位育人:牢固树立全院一切工作无不与育人有关的思想,从各方面各个层次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①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进和完善“两课”教学,让它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将自己个人理想抱负与社会基层需要相结合,与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相结合。
② 发挥红色老区优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深刻了解国情、省情、市情,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学习革命前辈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为理想而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树立扎根山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凝聚青年学生,在学生自己的群体中树立优秀榜样。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以评选党员示范寝室、优秀团支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十佳标兵为导向,使学生树立今天是莘莘学子,明天是基层工作栋梁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学风。
④ 广泛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和适应青年人特点的讲座,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自我得到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
⑤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⑥ 建设美丽校园,让校园充满学习气氛和人文气息,使学生置身其中,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自觉地关心校园,维护校园,爱护校园,养成不乱吐痰,不乱丢纸屑,不说脏话的文明习惯。
(4)全过程育人:牢固树立关心学生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思想。学生是一个流动的群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对一年级学生,一是实行军训,进行国防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二是进行学生关心的学籍、学位以及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教育;三是针对贫困生进行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树立奋发自强意识的教育;四是在新生中广泛进行党的知识和党章的学习。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大学生活,尽快进入到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对二、三年级的学生,针对其对大学新鲜感的逐渐消失,主要进行热爱所学专业,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规格需求,努力掌握本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教育。
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个人理想抱负与社会需求关系,正确择业观的教育,进行扎根基层、不畏艰苦的奉献精神教育。
2.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围绕“用得上”的品格要求,完善和加强对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
(1)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首先要破除应用型人才可以放松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的误区,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我院目前师资水平相对较差,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的状况下,一是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因材施教,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知识;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和知识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三是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四是通过课程建设选好教材,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逐步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
(2)扬几十年办师范教育的优势,以大力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为龙头,全面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研究,随时把握教育发展动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武装学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变人才以学院自我培养为主为按市场需求培养,使培养出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更受基层教育部门欢迎。学院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变过去个人、系所行为为学院行为,变分散、弱势研究个体为强势研究整体,力争大规模地出成果、出专著、出人才,从根本上支撑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为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为今后培养高质量、高规格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3)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探索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换的途径。
①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通过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以是否注重知识讲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联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所任课程与中小学教材、与相关专业的关系,与所培养的某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作用。
② 大力注重实验、实习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以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实验、实习方案,拓展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巩固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一定要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通过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 架起高校与基础教育联系通道,将我院建成本地区基础教育研究的中心。一是由学院建立基础教育研究所,各专业成立专业性研究机构;二是由学院组织双年举办一次的教师学生广泛参与的“高中校长论坛”,单年举办一次“基础教育研究论坛”;三是学院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做客座教授,每年定期为学生上观摩课、开讲座,既让学生熟悉中小学教育,又让学生受到专业思想教育。
④ 发挥自身师范传统优势,加强和完善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加强和改善普通话、规范字、粉笔、毛笔、钢笔字训练考核基础上,每年举办一次由班级、系、全院层层展开的竞赛活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另外,在全院举办教师礼仪、教师服饰、教师形体语言、教师职业道德等讲座,树人民教师形象标准。
⑤ 以计算机学习为切入点,开设“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手段”等讲座,各专业组织每个学生在实习前自选中小学教材,制作一个课件,在基本覆盖中小学教材基础上,评选优秀课件,既让学生主动自觉熟悉中小学教材,了解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又可让学生带上自作课件参加实习,检验其优劣。每届学生的课件由各系存档,供下一届学生参考,累积几年,形成各专业优秀课件库。
3.以公共体育课教学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为今后在艰苦环境下工作提供身体素质保证。
(1)建立大体育观念,突破过去体育活动仅是一门课程由公体部管的观念,形成由公体部牵头,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系广泛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将公共体育课与学生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竞技性特点,采用各种项目比赛的形式调动各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充分利用体育趣味性和青年学生精力充沛、好动的特点,由团委组织各种体育项目的学生协会,各系组织各种项目的常设队,学院也组织各种项目的常设校队,公体部根据学生爱好建立各种培训班,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寓于青年学生自己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中。
(3)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观赏性和艰苦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展示人体美和挑战人的能力极限的相关活动,比如单双杠、健美操、越野跑、长跑等,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
四.遵循教育规律,抓基础建设,确保应用型人才质量逐步提高,保持学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1.以“两个迎评”为目标,建设合格本科师院,培养合格本科人才。
(1)以“两个迎评”为压力、为动力,准确把握每一项评估指标,以各项评估指标为导引、为具体奋斗目标,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力争几项老大难指标达到合格要求,力争其它指标达到合格以上要求。以评估指标规范学院各项工作,实现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从专科向本科的根本性转变。
(2)决不为迎评而迎评,在生存危机状态中谋划今后更大的发展。努力将评估指标的普遍性要求与学院的实际相结合,以基础教育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既有的放矢地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落到实处,又为学院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下大力改变我院教师学历结构不合格的现状,一是力争几年内引进上百名硕士生,力争在各重点学科有 2-3名博士生;二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硕士、博士;三是制定相关政策,切实落实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力争在 2007年具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30%,力争在 15年后讲台上不再有本科生。
3.注重科研,提高学院的学术品位。科研工作是我院的薄弱环节。提高科研水平,一是要根据学院定位,将科研方向的重点确定在教学研究上,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二是要树立以科研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针对地方经济需要、结合我院科研条件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注重科研成果、专利的申请、开发与应用;三是要制定学院的科研立项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性实施科研工作,变弱势研究个体为强势研究整体;四是采取措施,逐步提高我院学报质量,使之成为展示我院科研水平的窗口,从根本上改变为评职称而写论文、发文章的状况;五是要在学院广泛、集中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在校内营造本科大学的学术氛围。
4.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今后申报硕士授予单位为目标,强本争硕,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学院学术品位和本科教学质量,为学院今后进一步发展打基础。
5.稳定规模,提升自我,创造最优化最大化办学效益, 2007年本专科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 6000人左右, 2010年控制在 8000人左右。不贪大,不求全、不攀高,认准自己的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积极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生均占地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生均计算机台数和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座位、生均体育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建设一个总体大气,局部优美漂亮的大学校园,采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战略,落实“强本、争硕、建设、管理、迎评”五个方面工作。
6.科学管理、艰苦奋斗,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以“迎评”凝聚人心;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倒计时规划明确工作职责;以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保证规划实施和学院各项工作的执行;以目标管理考核和考核办督察各部门工作状态和工作进度;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近四年办本科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只有上下一心努力拼搏,走适合自己的路,我们才能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带着骄傲、带着自信立于中国大学之林。作为第一代遵义师院人,注定是艰苦创业的一代,是奉献自我的一代,是辛酸劳累的一代。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全院师生员工的奋力拼搏,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以自己的心血创造充满骄傲和自豪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