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西方的“洋文化”逐渐在我们国家盛行起来。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同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笔者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些体会。
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组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孔子拜师》一课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盘古开天地》一课了解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展示了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们生活的城市——濮阳,有着灿烂的文化瑰宝,有些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体会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鉴于此,在进行课文学习的同时,我随机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设下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践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综合活动实践课上安排了《谈一谈、做一做你知道的民族工艺》,内容有濮阳本地的麦秆画、刀画、憨婆婆粗布、剪纸;口语交际课上安排了《说说古老的民族艺术——由华龙区东北庄杂技谈起》;在习作课上安排学生写写我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包粽子……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通过朗读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例如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第一课时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目标: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并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和人物形象的品味做好铺垫。
激发情感、初读故事
1、由《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曲《好汉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让同学们了解了《水浒》,喜爱上了《水浒》。当听到那铿锵有力的歌声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一个个英雄的身影便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
2、《水浒传》与《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你读过《水浒传》这部名著吗?展示并说说你对《水浒传》的了解。
3、指导初读,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根据《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看一看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上面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图用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热情,渗透文化教育。
总之,在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今天,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系统的长期的坚持下去。我也深深认识到: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我们才迈出了一小步,必须要花大力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付出辛苦的努力,才能达到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