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性格各异,有的人聪明能干,有的人懒惰无能,还有的人和我一样,十分的糊涂,但是有一种人很特别,说他糊涂他聪明,说他聪明他有时还很糊涂。说糊涂,从字面上讲就是不明事理,搞不清楚的意思。这样的事情生活中很多。据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对自己的身世很糊涂,经常搞得稀里糊涂。事情是这样的: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之弟长相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有一天,保姆替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所以马克·吐温为此经常感到困惑。他说:“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这真是够糊涂的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幽默,而不是人生。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时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的是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那些聪明,聪敏,有智慧的人。而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宋·苏轼在《洗儿》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这就是说自以为聪明人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井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是啊!你看那些聪明的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所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是当年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加写的小字说明,当时他任潍县知县。郑板桥在雍正十年写给其弟的信中说:“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这就是郑板桥的糊涂观。也就是中国人喜欢“难得糊涂”,把它常作为人生座右铭的大有人在,可见人生糊涂并不易得。人一旦把这种人生当作一种境界,必然有脱尘超俗之处。
人生糊涂的糊涂并不那么简单。它本身就很糊涂,所以才叫糊涂人。对于糊涂二字,确实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说得清楚。有人以为,糊涂人并不糊涂,所谓“难得糊涂”是装出来的糊涂。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遇到任何事绝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么人也不会得罪。他们觉得只有左右逢源,才活得安全活得自在。另外一些人认为,这糊涂是一种境界,意味着人懂得了未知和朦胧,进入了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探索阶段;难得糊涂,也就是难得有疑问,能够提出问题,即是古人所说的:“智,莫大于阙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为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感到知识之无限,想要学的东西也越多,所谓“入道弥深,所见弥大”是也。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糊涂人生是一种真正的高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孙子兵法》云:“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如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说:“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动机,如同雷霆掩藏在云雷后面,不显露自己。”因为最高的智慧应该已经看穿了内与外、荣与辱、盈与虚的界线,达到物我浑同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境界,所以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糊涂才叫真聪明。假如你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那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因此,才有人把糊涂和“浑沌”联系起来理解,那更是一种浑同自然的“大象无形、瑚隐无名”的智慧了。由此可见,保持糊涂心态是健康的精神支持,养生贵在养心,养成一颗平常心。
人生苦短,事难求全,哪怕位居总统国王也未必事事称心如意,我们凡人更何必自己与自己较真。追名逐利太累,患得患失太苦,怨天尤人太忙。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未知惊吓自己。种种不良心态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种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过于清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即使这样,地球照转,日子照过。人活于天地之间,上有辽阔的天空覆盖,下有厚重的土地承载,悠哉游哉。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要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大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被“浮云”遮住“望眼”,总是烦恼着、忧愁者,难以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地云卷云舒!”为什么?无非就是我们在名利、欲望面前不能做到糊涂,总是得陇望蜀。实际上,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会笑谈中。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样呢?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安然地享受自己的生命,乐天知命,就可以了。果真能做得到吗?不会是说说而已吧?于是,就有人告诉我们说,有一种策略叫糊涂。所以说遇事糊涂些,世事看淡些,开开心心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时,不枉人世走一场。
正所谓,读糊涂经,做聪明事,每个人都会拥有一把开启人生新天地的钥匙。《菜根谭》讲:“人间世情变化不定,人生之路曲折艰难,充满坎坷。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让人先行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又说:“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为人处事如果不能退一步想,就像飞蛾投入烛火,公羊用角去抵藩篱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还说“凡是培养道德磨练心性的人,必须有一种木石般坚定的意志,假如对外界的荣华富贵有所羡慕,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拯救世间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有了贪恋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又说:“做官有两句格言,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断是非,只有廉洁才能树立起威信。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充足。”
我欣赏;“糊涂”是幸福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策略,一种大智慧,是一种超越精明的精明。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懂得糊涂的人生观就在于要达观生活,知足常乐,要看开一切,要怀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不去计较是是非非,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不满百,何必怀千岁忧呢?人生不愉快的事,能忘就忘,不去强求什么?不也很潇洒吗?真正懂得这种策略的人,遇事心中有数,不动声色,淡定安然,宠辱不惊,从容快乐。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可见“糊涂”是一种世事洞明的智慧,是风霜雪雨、坎坷跌宕之后的顿悟;是心怀远大,举重若轻的一种谋略;是淡泊名利,泰然安详的境界;是一种气宇轩昂、洒脱不羁的气度;更是扫除障碍、迂回进取的人生策略。否则你会烦恼与焦虑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